如何评价《香蜜沉沉烬如霜》的结局?
查看话题 >同行衬得好下的成也编剧败也编剧

终于播完了,忘了上次追国剧是何时。听说香蜜要拍成剧便觉不妙,毕竟仙侠剧雷点太多,之前几乎没有能打的,但看了第一集就入坑了。 香蜜的最大争议是改剧本,人间历劫后画风突变,所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切入点就是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分寸感。
实际上,纵观整部电视剧,思想深度是比小说更成熟的,隐隐有了高于言情小说的倾向。改编后最大的缺陷就是枝蔓太多,很长一段剧情里削弱了主角的存在感,如果能把支线和配角的戏份精简一些就成功了。比如,润玉的身世太长了,完全可以半集交代清楚。新增人物暮辞不仅要谈恋爱凑cp,更多是为了前面的剧情,但和鎏英的感情戏太冗长,最后鎏英在魔宫的几分钟也很多余。 为什么香蜜的很多支线令人反感?可以与《仙剑奇侠传》系列比较。香蜜的原著就是一场简单的爱情,所有的配角和情节都是为了推动主角的剧情,它就像爱情小品,但《仙剑奇侠传》不是,《诛仙》也不是,所以谈到仙侠剧,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香蜜就是寄居在仙侠躯壳下的爱情戏,演好爱情就可以了,它的定位应该是仙侠偶像剧而非仙侠剧。所以,这样一部戏是不能有太多枝蔓的,强行把爱情小品扩充成情感巨制很容易消化不良,这是失败原因之一。 支线并非一定就不可延长改写,有的改编是有利的。比如新增很多魔界的角色与剧情、加大原著中小角色的戏份等,这样做有四个优点。一来,制造戏剧冲突,毕竟小说和影视剧的创作是有很大区别的。二来,让偶像剧的格局更大一点,突破简单的情爱。第三,弥补原著的一些bug,原著并没有交代清楚凤凰如何当上魔尊,但是电视剧处理得比较顺畅,虽然在这里很多人吐槽凤凰裙带关系而润玉展现了太多“能力”,其实非也,电视剧也没有在润玉称帝上着墨过多,基本尊重原著。第四,加大小配角的戏份也是为了推进剧情,使逻辑更完整。 小说改编电视剧很难,文学小说改编和网络小说改编更是截然不同,前者神重于形,后者形重于神,所以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必须最大程度尊重原著,在此基础上弥补漏洞,分寸的掌握至关重要,不然就会得罪原来的书粉,这是失败原因之二。
又要但是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后超越原著的有吗?有,《琅琊榜》和《甄嬛传》。即便如此,它们也是在尊重原著的情况下拔高其意境,而不是通过大幅删改增减的二次加工。为何网络小说改编必须尊重原著?因为畅销的网文一定首先在剧情上征服了读者,不大可能是思想境界,这是它最大的亮点,改编者把这亮点直接掐灭,让书粉情何以堪?换句话说,神重于形,但形是基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要夯实基础,尊重原著最令人称道的东西——剧情和关键角色——也就是形,否则再添神韵都是危楼。
再说说各个角色吧。 锦觅。 杨紫的完成度很高,一贯的水准,不能和《战长沙》比,也没有可比性。更喜欢吐陨丹之前的锦觅,分寸拿捏得蛮好,天真不蠢,活泼不闹,断情绝爱也有血有肉。吐出陨丹后,我最喜欢她质问润玉的那场戏,其次是天魔大战自杀前的自言自语,与润玉的对手戏是锦觅很大的一次情绪爆发,她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自怜自艾,从表情、肢体到台词,把失望和绝望演绎得比较到位,其他时候哀怨过头,看多了难免乏味,这就和最后两集凤凰太多回忆太多苦情一个道理(编剧的分寸感太重要了)。吐陨丹后,沉重是难免的,到了最后几集,与旭凤和好以及婚后生活的部分,她过于沉稳以至于乏味,的确,经历了数次生离死别,成长是必然的,但是本性不会完全改变,如果她在这些比较温情的片段里丰富一下表演的层次就更好了,例如沉稳端方之下透着娇俏,可即便是人间抢亲时,她的调皮表现得也略干扁。毕竟就算是原著,锦觅在结尾和番外里可不是贤妻良母style。瑕不掩瑜,杨紫对香蜜的付出和贡献有目共睹。
旭凤。 邓伦的表演时而也很出彩,完成度挺高。只是有时候太单薄了,旭凤是谁?战神,火神,阳刚之气啊,邓伦太温柔了,尤其是台词,谈情说爱的时候很美好,但处理公务、天宫大殿、魔宫的戏份里,可以再琢磨琢磨。阳刚不是说穷凶极恶,但是气魄和精神都可以在形体表情语言上更进一步表现。此外,处理公务的时候可以摆得更认真点,有点敷衍了略出戏。最后在小木屋和锦觅的元灵短会时,锦觅的表情很心碎,可是邓伦的哭腔和表情都拧巴成那样了,还是哭不出来,最后才下清泪。不是说一定要泪流满面才叫伤心,很多伤心的演绎是没有眼泪的,但是那要靠表情和语气的控制和配合,不展开说了。 还是可以看出来邓伦是用心演的,他在采访里说过,他理解的旭凤不仅是战神,还是一个希望把家人爱人朋友等照顾好的神,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充沛的角色(我自己理解的话)。他也是这么演的,兄弟之情就不说了,父母之情值得玩味,电视剧前半部分,他并不亲近母亲,只是尊重,孝而不顺,何况他还知道其母要杀锦觅并与黑衣人勾结,按照这个逻辑,旭凤应该知道母亲的性格,尤其在其母被其父关起来的部分,他应该更清楚其母的劣迹,但他复生后得知其母自尽,却表现得好像从未真正了解她,尤其立衣冠冢时与暮辞的对话,本身蛮深刻的,其实两段的表演分开看都挺好的,连在一起就有点奇怪了,这也不能全怪演员,编剧有责任。在原著中,并没有深入刻画旭凤和父母的亲情以及他对亲缘关系的反思,电视剧中重书重写,使旭凤一角更富人性特点,私以为这样的整编更佳,平添了几道人文光环,引人深思,尤其之于坐在电视机前的青少年。只是前后的逻辑链条断裂,反而不美,还不如不改。话说回来,人间历劫部分演得挺好,反正谈情说爱的部分都挑不出错高分通过。
润玉。 是惊喜,因为早就是杨邓路人粉,知道他们的演技,可罗云熙,瞄过《何以笙箫默》,说实话,那时候他演技还是有点尴尬的,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结果这个润玉完成度挺高。随便举个例子,最后一集听到旭凤叫他“哥”时,那表情和眼神,克制中藏着激动,感怀中透着释然,吊打无数科班出身的流量。不可否认,他的颜和身材与润玉的形象很贴合,是加分项。但只说演技,润玉是个很难演的角色,正邪难辨的角色往往更容易打动观众,为何润玉不是?因为别的都是外邪内纯,或者大邪小纯,润玉则反之,这和观众的预期有关,看起来邪,却发现了一点纯,这叫惊喜,看起来纯,却一肚子邪气,这叫失望,这注定了润玉只是小部分人的狂欢,此为润玉招黑原因之一。最后一集,润玉和旭凤站在璇玑宫大殿的远景中,一个素衣一个黑服,形象与命运却相反,突出了戏剧性的反差。 在编剧的改写下,润玉的个体形象是很丰满的,没有逻辑漏洞,身世背景心理描写比原著更丰富,黑化与偏执程度比原著更深,却更突显其情可悯,只是编剧忘了润玉不是主角,这是润玉招黑原因之二。个人而言,相比旭凤,我更喜欢润玉的角色(角色!)塑造,更有血有肉,任何时代都不需要完美和自带光环的人,用正邪好坏评判一个人本身就是可笑的,就像没有所谓正确与不正确的三观,把目光转向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才是对生活和艺术的尊重,这也是电视剧高于原著的地方。但也不得不承认,润玉的改写有时候显得冗余,应当简化,而且罗云熙的演绎和台词并非无可挑剔,只是比想象中好很多,也算不辱使命。
其他配角。
穗禾固然可恶,但结局的社会教化意味未免太浓,完全不必演这一段。有人说狐狸仙和扑哧君没有交代,其实小配角本就为了主角而存在,任务完成就可以下场了,不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同理,穗禾和鎏英都不必交代,画蛇添足,不如把那时间用来放点男女主的糖给香蜜女孩续命…老一辈的戏份编排挺合理,但有些人物的选角和演技,有点…我真不能理解居然有人会因为天后去骂周海媚。
看得出编剧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放大了大团圆的喜剧意味——兄弟和好,夫妻团聚,亲戚过场,亲爹转世…看到与原著稍不同的结局,不禁问:旭凤到底是道德完人,还是骄傲凤凰?非得舍弃一切只求爱情亲情才能彰显他的高贵情操吗?
总体而言,在人物刻画上,编剧加重了旭凤和润玉的人性特质,也编排了很多有深度的情节台词,但是旭凤成了人世中的理想人物之正面形象,润玉成了理想人物隐在面具后的反面人格,锦觅和其他人物本质上没有太大变化。对于整出戏,编剧有意识地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度,重书男主男二,构建了二元对立的对比形象,但缺陷也很明显,整编时节外生枝,弄巧成拙,分寸感缺失。
杨紫曾经说过,香蜜是她在《战长沙》之后遇到的最好剧本。我看了下她的电视剧作品的豆瓣评分,香蜜可以说是她在偶像剧中的定鼎之作吧,再加上已有那么多好剧加持,祝她早日拿奖,走上电影之路,成为真正的大花旦大青衣(很佩服她在《欢乐颂》里的表现,因为可以想见她本人对邱莹莹一角的不喜,却还演得那么棒)。对于邓伦而言,香蜜是他评分第二的电视剧(第一是《白鹿原》),也是评分第一的主演电视剧,希望他遇到更多好剧本,多得机会演正剧,做演技派。罗云熙,目前还在涨人气阶段,祝他能频接爆剧,不管什么戏都用心磨练演技,早日跻身实力派。
最后,香蜜实为仙侠偶像剧的清流,演员基本在线,特效良心,服化道精致,编剧还行吧,近年来难得的良心ip,非要跟大作神作比太不现实,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吊打那些流量剧以及让人撑不过两集的嘲笑智商剧绰绰有余。btw,有些台词不是很合适,玄幻类的用词更应注意逻辑自洽,比如老强调“天意”,“天”到底是什么?不是说不拜天?不如改成“宿命”省事。人间部分,圣女的“是以”用得太多了。还有偶尔的滥用古文成语之嫌,也不能完全算在编剧头上,戏剧文学专业应该不学古汉语(猜的),不如雇个中文系老师审核指导。
题外话,朱瑞斌导演的《约会专家》我更喜欢,就是服化道略寒碜,中国啥时候能出个能打的时装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