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二季解说词

一季解说词笔记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02537/ 二季解说词笔记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05284/
三季解说词笔记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672069/
=======
1.那时,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便由他们的对手书写。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曾被称为 猃(xian)狁(yun),即长嘴狗的意思。它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
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有此开始。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 也有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
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
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2. 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在,礼乐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壶身静默,却非无声。壶身可度量,却也无边。
静默的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这里是一个战场。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到了战国之后,转化为领土吞并战。一场攻城略地的战斗。
水战时激起的波澜,是这个时代,在时光之河里,发出的声响。
宛如时光的速度,一念之间,就到了厅堂。
钟鸣鼎食,礼乐之邦。
战争时,弓箭是杀伤敌人的武器,和平时,则是社交生活的用具。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贵族,必须掌握的基础教育,六艺之一,射礼,则是重要的社交礼仪。
这叫弋射,弋射有准则,弋不射宿,停息的鸟儿不射。
中国是丝的故乡,采桑也进入了礼制,演化为后来的亲蚕礼。
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3.(除老录音原音,没有任何解说声音:)
(老录音:)
曾侯乙编钟音响记录,采录单位,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唱片总公司,1986年3月29日,凌晨两点开始。
字幕:(与录音同时出)
这是一段录制于1986年的音频
演奏乐器来自公元前四世纪
(老录音:)
室内温度18摄氏度,再录国产音叉,A等于440赫兹。
字幕:
演奏乐器来自公元前四世纪
(老录音:) 上层第一组,该组共有钮钟6件,上1(组)1(枚)。
正鼓音。(叮)
侧鼓音。(叮)
下2(组)7(枚)。
正鼓音。(咚)
侧鼓音。(咚)
全套钟的最低音,为下层一组第一钟。
正鼓音。 (咚)
全套钟的最高音,为上层第一组第一钟。
侧鼓音。(叮)
全部甬钟音域,共跨五个八度。
中层第二组,该组共有无枚甬钟,12件。 (敲)
中层甬钟构成的,C大调音阶。 (敲)
(老录音:) (与配音:茉莉花一起出)
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另有楚王所送的,镈钟一件。除镈钟以外,每件钟均标识有,两个不同的音名。1986年4月6日,晨6时整,全部采录工作结束。 (画面:采录工作人员的老资料画面,去世的人标白框)
====特效转场====
(字幕解说,无配音:)
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战国曾国国君,曾国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随国”,在今天湖北省随州市范围内。 集大成也者
金声与玉振之也
——《孟子》 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
——《太史公自序》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 八音克谐
无相争伦
神人以和
——《尚书》 (黑底白字字幕:)
1978-2018
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
向考古工作者致敬
4.它不是青铜,是温暖的木头。
四只麋鹿角,向外生长,预示生命的开始,这些装饰,都在暗示着这件文物,产生于湿地气候的地区,诞生在,楚国的大地。
楚,意为树丛,荆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气质,它轻快的地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之中。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5.死之后,人会去哪里,两千多年前的楚人相信,是永生。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suo)
——屈原《招魂》
楚人认为人死后,魄往下沉,魂往上飘,因此把帛画藏在棺椁的夹层中,游魂识别墓主人形象,就会归来,完成.....
死生为昼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他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9.即使他的身体已经成为尘埃,但木简还记得他的样子。
10.即使身为王,也会在时间里淹没。有了玉,便多了一点与时间并肩的力量。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
19.君幸食,请您吃的开心。
21.烟云溢出孔隙 ,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演员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24.读书人叫我们“俳优”,就是现在的演艺圈人士,以娱乐大众为职业。让老百姓开心,巴适,就是我们的职责。
25.马,是地表优美的尤物,云端轻灵的使者。天马傲首行空,一如人类的想象神游万仞。即使没有羽翅,它也能飞驰如光电,平步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