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恶而善,是枝裕和设了一个人性悬疑的局

其实对是枝裕和并不是那么感冒,他的电影很好看,细腻温柔而充满人性的力量,也是日本现代家庭的现实派剪影,但总感觉他寻找到了并停留在一个“comfort zone”当中,编剧技巧纯熟,现实观察能力一流,风格稳定,用这样的“套路”可以无限拍下去,好比伍迪·艾伦找到了“人生荒谬与道德困境”的舒服区一样,永远没有风险,也没有挑战。
——看了《小偷家族》后,笔者要承认对是枝裕和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短暂地回味他的过往作品后,突然才发现:他并没有凭借驾轻就熟的戏剧技巧停留在“comfort zone”当中,相反,他在表面上的承袭与重复中,不断表露着他对世界与人生、家庭的深刻观察,每一次都是新的,每一次都要冷一层、深一层。
不太认同《小偷家族》是导演集大成作品的说法,给笔者的直观感觉是,是枝裕和以这部作品,对过去做出了告别,不是否定与革新的决裂,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告别:他对“恶”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人性温馨的留恋。
因为对日本家庭生活的表现,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他与小津安二郎联系在一起,探讨他们风格上的继承关系,笔者之前也有这样的误解,而如今再细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样是家庭题材,是枝裕和着迷于日常细流下的危险(包括人性的自私与残忍),小津则更关注秩序与人伦的隐约变化。
《小偷家族》延续了是枝裕和细腻浑融的写作技巧,各种细节与照应比比皆是,小到奶奶的指甲、玻璃球,大到“大海”的主题,前后铺垫与渲染,凝成一个非常自然生动的故事整体。这类写作技巧很精彩,但也没有超过《无人知晓》、《步履不停》、《比海更深》、《海街日记》的水准,真正让《小偷家族》变得“不那么是枝裕和的”,是对人性之恶的表现,是对现代道德秩序的怀疑。
电影中的一家人,表面上是普通真实的家庭秩序,其实是个抱团取暖的边缘人组合,亲情一直处于后天培养的阶段,每一组人物关系都不是稳定的,都在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
安藤樱离开洗衣店,是受到同事的胁迫:若不走,就将友里的秘密公之于众。安藤樱做出了抉择——她对友里的感情已经从最初的嫌弃、同情,发展到母子般的互相依恋。而接下来,她再次暴露惯性的恶习,好吃懒做,希望通过坑蒙拐骗谋生。
私以为,是枝裕和设了一个局。通过不断表现中川雅也和安藤樱“温情感人”的戏份,让观众渐渐落入心里上的“comfort zone”:承认并感佩于这对艰辛父母对“子女”的真情。
而另一层真相是:这对夫妻从来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他们懒惰(中川饰演的柴田很明显并不是个勤劳的父亲,安藤樱饰演的信代在洗衣房工作结束后,“要回到老本行”),好利(奶奶去世后为了省钱就地埋葬、开心地数钱),没有什么善恶意识,对偷盗习以为常,而且丝毫不以为耻,得意地教导传授子女偷窃的技巧,并满不在乎地考虑“让友里也入行”。
他们不让祥太去上学,跟他说“只有在家无法学习的人才去学校”,电影中也有场景表现祥太对知识的渴望,戴着头灯读书,对各种小东西的好奇等等。祥太说“故意被警察抓住”,是他想改变这种混乱脏脏又没有未来的现状,小卖部老板那句“以后别让你妹妹干这个了”,是他想法改变的契机。
这一家的善是表,这一家的恶是里。可惜我们好多人,都会潜意识地选择相信并感动于“善表”,而不愿正视“恶里”。包括柴田与信代之前正当防卫杀死信代前夫的旧案,也很难说真相到底是什么,是枝裕和巧妙地点到即止,给我们想象恶的空间。是枝裕和安排越多的温情细节,观众就越陷入“善表”的迷雾,我们看安藤樱抱着友里动情地说“喜欢你就会抱紧你”,看她和友里对比手臂上的疤痕,会自动遗忘她身上的“不负责任与自私”之处。
女警察说“孩子都要和母亲在一起”,安藤樱苦笑着说(大意)“这是孩子母亲说的话,没人问过孩子”,是枝裕和再次设局,安藤樱在这场戏无与伦比的演技,让观众瞬间移情,同情安藤樱的角色,而会忘记一个隐藏的事实:这也是她的一厢情愿,友里来到这个家庭,也并非自主的,这对新父母对她的照料与呵护,可能并不算一件好事——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她的将来就是祥太:没有上学的机会,以偷窃为平常事。
不知道这么说合不合适,但《小偷家族》更像是一则人性悬疑的故事。
在是枝裕和以往的作品中,这是没有出现过的“悲观与模糊”,人的善恶界限在哪里,评判标准又在谁的手中。私以为,这部电影的反转有两层,一层是电影中的家庭关系大揭露,原来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奶奶与孙女亚纪的关系算是相对接近的,但也谈不上血亲),另一层是电影结束后,让观众在回味中进行反思,直到明白这个家庭的“恶里”,看破了温情的“善表”,才完成了第二个反转。
这里的反转,不是否定之前的真,只是提醒我们看到另一面的真。
相比之下,柴田对祥太说“当时确实想撇下你一走了之”,反而不那么残酷了。更残酷的永远都在温馨、欢乐、真情的后面。
而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善表也是真善,恶里也是真恶。中川与信代对孩子们的感情无疑是真挚的,而两人的恶也是无法辩驳的,没有什么明确的划分界限,因为都是自然的,温存安慰是自然的,教他们偷盗也是自然的。
注意,这对父母几乎没有抱怨什么生活不公,电影中也没有表现社会外力对他们一家的压迫(公务人员去家访根本谈不上欺凌,稍微有些表现的,是柴田工伤的保险没有落实),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个人的选择,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现实批判,而集中表现人性本身的微妙难测,换一个时空背景,这个故事的意义也能成立。
有一个很容易但可能不正确的分析惯例:我们总愿意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找寻中间的历史唯物论痕迹。但也有些情况,个人行为是非理性的,是即兴的,是不可分析的,就像《小偷家族》的这个家庭。当然,关于这一点,很容易抬杠。
承接上面所说,《小偷家族》也并不是今村昌平式的,虽然肮脏混乱与性恶,但几乎无关社会精神状态的讽刺刻写,纯然是“有这样的人存在”,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他们自然而然地生与死,过着封闭的、隔离于社会秩序的生活,连他们的房子,也与周围的公寓格格不入——那个夜晚的俯拍镜头很有深意。
是枝裕和从来不惮于表现家庭中隐藏的危机与人性的卑劣,他的电影中,父母常常是不在场的或者是自私的,孩童则是无辜与善良的,在之前的作品里,温情之光总要压过卑劣之暗,但在《小偷家族》中发生了偏移:善恶是均等的,是难分的,是模糊的。
是黄昏,也可以是黎明。
通过这个设局的故事,是枝裕和流露出更多的悲观情绪,而之所以设局,是因为他的慈悲心。我们还是可以说:在恶的真当中,善的真越发显得光亮了。
和热评的“善是本能...”想法恰恰相反,我也觉得导演表达的也是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下去的本能,爱却是人与人相处碰撞间习得的能力
开始讨论性本善恶了...
两个小孩一个被遗弃一个被父母虐待,就算不加入这个家庭,也不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未来。
这并不是一个传统光明的家庭,但是他们在恶的外表下已经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善良。他们撇下祥太并不是为了钱,而是怕玲的事情被挖出来。
唯一觉得说到点上的影评,不是忽视也不是粉饰或者强行理解同情他们的恶。
同意
我不太赞同关于对他们恶的那一段。对于家族里面的父母奶奶的恶的行为,是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的,他们的认知里自己对家人能付出的最好的东西就是那样了。爸爸砸车逃跑的时候,明明前方有标志进入危险,可是他似乎就是一个文盲,他的认知就是偷东西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教给儿子的也是。最后他说要变回叔叔,也是因为他看到翔太通过学习知道了更多的技能,比如钓鱼,所以他意识到放手让孩子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认为这就是导演企图让我们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单向的善与恶。包裹在个人对情感的追求故事下的是善恶交织的人性。警局里长镜头从麻木到哭泣再到说出祥太捡来的相关信息是善恶转变,包括爸爸说自己变回叔叔,后半部分我觉得还是在往善上说。善恶交织,孰是孰非?
豁然开朗。看完全片对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总有些模糊感,美好的地方太美好,但又觉得那些最后一层层揭开的真相裸露的让人对之前的美好产生了怀疑。嗯。
“将深层的恶隐藏在浅层的善下”是日本文学的一个特点。谢谢分享。
少有的悲观与模糊
观点好独特
翻了这么多评论等到这个观点
祥太说“故意被警察抓走”其实是想缓解中川雅也饰演的父亲的罪恶感,因为在前一天晚上的交流中中川雅也向他坦白最初想放弃他,而他被抓是他知道妹妹偷东西一定会被抓,于是想分散店员的注意力救妹妹并不是故意想被抓。
男女主的恶其实也是由于先前的人生经验和受到的伤害所造成的,不是简单的用懒惰可以概括。人世间的恶积少成多,有时就会集中体现在边缘人身上,他们也是恶的受害者。
我想反驳一些笔者的观点。1.针对父母的懒惰,母亲是因为干的太卖力时薪最高而被辞退的,而后可能觉得自己这么努力却仍是这样的结局还不如偷盗来的轻松,而父亲因为工作而被砸伤了腿,说他们太懒惰可能有点不确实2.奶奶死后,父亲第一时间想叫救护车,想火化,可是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奶奶的死就会暴露,他们一部分是靠奶奶的养老金生活,房子应该也是奶奶的,暴露的话他们会少一部分生活来源也没办法再继续隐藏下去。3.当警察问父亲为什么教孩子偷盗时,父亲也说了这是他唯一会的了,对他来说这是他唯一能教给孩子们能让他们生活下去的本领,而不是外界所说的教唆青少年犯罪。4.他们不让祥太去上学是因为他们根本负担不起学费啊,祥太认得他那本故事书上的字可能也是爸爸教的,代表他们不是不想让祥太学习,而是根本负担不起。不反对他们有恶,有自私,因为钱而对奶奶的死冷漠,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而抱来了祥太。但以上这些故事里的细节已经有表现了,他们没有笔者想的那么的恶。
悲观和模糊…《比海更深》里偷窥前妻,勒索客户的良多不算人么?
祥太的身世可能不如表面这般“善”。爸爸带祥太砸车的时候,祥太问:你们救我的时候,本来也是要偷盗吗?以及后来他去探望妈妈的时候,妈妈告诉他,发现他的地方正是一辆红色的车。有理由怀疑,祥太被抱走的时候,可能发生在爸爸偷窃车内物品的时候。祥太是不是真的不幸而得救,很难说。退一步说,祥太和由里可能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幸福,但让他们以偷盗为生,难道就幸福了吗?
祥太的原生家庭肯定是有过爱,被爱过才懂得熟悉阳光,所以会故意被抓。
也有可能是杂货铺的老爷爷没有斥责他们,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博主说的太对了
为什么最后祥太坐车离开时明知叔叔在后面追也不回头看看呢?而是要等到车开出了很远之后?
是的,即使现在他们生活的很开心但对他们的将来不一定好,我也说了他们抱走祥太也是有自己的私心,我没有反驳这点啊
温柔而细腻,长镜头下深刻的观察,爱和恶模糊难辨。很赞同评论里善表和恶里的说法,观影后,很难逃脱这个迷局。电影围绕一个底层家庭,劣根性十足,重点却是在祥太身上,就连由里的出现,我也觉得是对他的辅助表现,还有中川为什么要给他起自己的本名祥太?这三者的人物关系更值得思考,因为它好像是一个人的三重影子,从纯真-混沌-已然的劣根,电影的一个铺垫,一个转折,由里被逮到以后,老大爷的话在祥太的心里种下了根(没有打,没有骂,可见导演认为小孩子都是善良的,讽刺的是大人),祥太再一次去超市偷东西时,故意被抓到,是因为他看到由里,那个刚来不久的妹妹逐渐要成为熟练的自己,一种纯洁的力量冲击了自己的内心,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酝酿已久,祥太的心一直是不安而混沌的。由里刚来时是长发,在帮助祥太完成了一部分偷盗工作后,导演借助掩盖由里身份为借口,转变了由里的身份,剪了短发,就像小男孩一样,祥太一开始就不接受这个妹妹,因为她太纯真善良,与自己格格不入,喜欢和男孩子在一起,其实就是想与一个更像自己的人相处,不至于那么不安。转变身份后的由里,与祥太相处融洽。由里也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他们交织在一起,却又时时刻刻都是一颗定时炸弹。这样才发生后面的转折。电影最后,中川和祥太吃着以前相同的面,似乎想把氛围重新引入那个家庭,但是祥太已经剪成短发,接受了新的知识,身份已经转变,与那个仍然在过去的世界里昏昏沉沉的老祥太产生鲜明对比,所有的善表只是在可怜那个已经陷入生活泥潭很深,仍然希望祥太回到自己身边,跟自己一样的挣扎。飞驰的公车将这两个影子决裂,无声的爸爸只是对他善表的馈赠,再一次模糊了善与恶的边界。镜头再回到由里,每一个玻璃珠都是对那个家庭的回忆,一个被秷桍起来的小女孩隔着栏杆在向外观望,是对那个家庭善和爱的期待吧,善与恶就这样交织,谁也说不清。(我始终觉得导演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善还是恶的引导,只是在试碰,去表现,让观者自己体会探索,这才是最有意思的)
从一开始我就不觉得这家人……嗯,怎么说呢,不正当的手段并不会得到正当的结果,有罪的水也不能浇灌出纯真的花。
全片唯一正面角色,山居屋的老爷爷。
后面我反而觉得是将浅层的恶突出深层的善。
写的很好,但我觉得导演想表现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之恶而是环境造成的人性之苦。信代给由里看伤疤,她可能有过和由里相似的童年,她和柴田是没有受到过教育和关爱成长起来的底层人物代表,并可预见的把贫穷和坑蒙拐骗传递下去。而政府机关人员看似正义凛然实则冷漠的把由里再次推回火坑。祥太也许是因为小卖店老板的一句话,也许是对知识的渴求让他打破了贫穷与恶的锁链,但是信代和柴田无法打破并不是他们的恶。
本文深刻,窃以为更接近是枝裕和,亦心有戚戚
另外,导演并非想讨论善与恶的问题,善恶都是人的一部分,如同巴厘岛的善恶之门。导演恰恰想表现的是善恶共存中动人心魄深处的不可名状的东西,这种东西是内在的,但外在环境变化(比如经济不景气,片中有隐约提及)会促发。导演的高明在于仅表现,不评价;让观众反思(片末剧中人也都在反思),但不引导。
他最后对警察说“什么都不记得了啊,记不得了”。原话。如果是幸福家庭,怎么会不记得。。。。
同意
不太同意,我个人认为人物缺陷更多的应该是在反衬他们的善的。相对而言我觉得玲父母的恶和社会对边缘人的无视才是重点。
估计是想了却这一羁绊,彼此互不亏欠
这是我觉得最好的影评
同感
这个角度很好诶
翔太不是被遗弃,是小偷爸爸和杀人犯妈妈砸碎红色小汽车窗偷东西时顺走的,翔太说不记得父母,说明丢的时候应该是个婴儿。何来遗弃?
讨论善和恶之前,我们还是先肯定一下生存需求。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丛林法则实际上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事发生在文明社会里,该要反思的就不是这几个挣扎于底部的个体了。纠结于小偷家族的善恶我觉得过于片面和局限,该要反思的是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
说出心声
同意
你说的也有道理,我也想过这个可能性,但是婴儿一般不会独自被留在车内吧,这个在日本应该是共识,所以我也很纠结,如果是前者就是绝对的作恶了。
而且还欺骗他是被遗弃的,导致他不想回到父母身边。
这个角度别出心裁耐人寻味
他偷东西应该就是想故意落网的,如果是想掩护妹妹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
顶一下
说到点子上了,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也是小偷家族不同于是枝以往作品的地方,是一块全新的待挖掘的领域
真恶不能被假善掩灭,假善给了恶人活下去的依靠。
如果是故意为何要跑要从桥上跳下去?
导演把故事铺平给我们看,不就是让我们去辨别善恶
听了你的看法之后绝对所谓的善和恶已经不构成对立了,所谓的懒惰、道德上的缺陷或者说温暖与关爱都是构成小偷家族生活的基本点,这是他们对待生活所能做出的唯一的回应,也许在他们自己心里对恶或者善就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法则生存。
我更倾向于祥太是在识字以后被他的父母遗弃的。祥太自始至终都没有把“爸爸”两字说出口,说明在他的记忆里曾经有过另外一个很明确的爸爸。如果是从婴儿时就跟着田治的家庭生活,怎么会连一声“爸爸”都叫不出口。还有一点是祥太是识字的,而从田治明明有禁止入内的文字却还是径直往里冲去、从田治说自己什么都不会,能教给祥太的只有偷窃、从祥太在家永远是独自一人在看语文书,可以看出田治一家并不识字。祥太的记忆中曾经有过一个有正常人生活的家庭,所以他识字,有对知识的渴求,反感偷窃,所以他自始至终与田治的家庭有着一种疏离感,在家里也常常是独自一人,所以最后才会有故意被抓的决绝,能下定斩断与田治关系的决心。田治一家五口,他们都是无可奈何又彼此需要,才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有属于有各自的记忆,所以会爱得小心翼翼,甚至在一些时候显得冷漠,不近人情。
感谢作者说出了(因表达能力有限)而写不出来的心声……在看电影的时候,因为这个家庭的种种劣根性,我对善的表现有些怀疑了……没有被触动
我猜测他是觉得这种方法摔不死,顶多摔个轻伤,同时这样又可以引起警方的注意吧。
赞同。所以祥太一直很矛盾要不要接受他们的生活和爱,最后老爷爷的话帮他点亮的原本的价值观。
赞同
人性经不起任何分析,人性的本质是利己。当一个人能满足利己的基本需求,才有可能去爱别人,就好像一个饥渴的人,自己饥渴难耐,如果让他分享食物,打死他也不会,只有富翁才会主动做慈善,因为他捐赠出来的是超出本人甚至包括几代子女需要的部分。影片中的这些家庭成员,他们自身都曾遭遇家庭伤害,因此也具备人性中的恶,具有好吃懒做等人性弱点,他们挣扎在生存底线上,但能在这样一个临时组成的家庭中给予彼此自然流露的关心与温暖,让人唏嘘让人感动。人性本恶,能从任何人身上得到的任何温暖都是额外的幸福。(我认为该影评作者不理解人性,对人性有过高的要求,尤其是这些受到伤害的人,他们偷东西是无能的表现,但是他们没有去害人。)
赞成
向死而生,向恶而善……同样作为一个家庭残缺的明白人,注定会原谅亲人的局限性和短视,因为大家都是为了活着呀……而自己的路只能残酷地自己走,选择理解和接受心里会好过些吧。
其实无论是祥太还是由里还是由纪,都是男女主和奶奶的新生,也是他们情感与未来的寄托,他们一直在努力给孩子们的,教给孩子们的,其实就是他们过去一直缺失与渴求的,那就是爱。而电影要讲的也是爱对于家庭,对于孩子成长,那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如果你是父母,却让爱失了位,那么你就没有资格成为父母,而孩子的结局也会是小偷家族里的大人们,以此为戒。
你的反驳句句在理啊,大写加粗的服
这个解读角度挺棒的
赞
他们只是以偷为生而已 算不上是大恶 内心深处却是缺爱所以更加的想要爱别人 一起取暖,只是他们开始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对孩子 教会他们的东西不是主流社会认同的,后来女主意识到了 所以让孩子去找亲爹妈
你理解的恶 太有偏差了,人性本就自私懒惰,但从本质上说 他们本心是好的,是出于爱,他们爱孩子
所以最后 那个养母才让他去找亲生父母啊,他爸爸才说以后要做回叔叔了,这就是他们因为爱孩子 才想成全孩子
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得到了爱和温暖,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赞同 他看到孩子学到那么多东西 所以想放手了 才说以后要当叔叔了
赞同 他们本心不坏 只不过他们生活的世界就只会那些而已
人都有善恶两面 最后他们对孩子的成全 说明了爱战胜了私心
我的理解是他们本心都有真善,但是因为难以逃脱的底层生活,被困在了真恶之中
角度很是精准锋利。但把这种角度的出发点加在是枝裕和身上有点偏颇。是枝裕和的表达要更客观一点。
看了几篇影评都是在强调善的一面,看到这一篇终于放心了,完美即是虚妄,善恶交加才是人性
不太同意说这些人的“恶”是自主选择 我觉得这个家的六个人都是遭受了感情上的遗弃或冷暴力 所以感情无能 不自主的走上社会边缘的道路
被爱过是种体验
本心。。我觉得吧,人心没有正恶之分,没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所有的善恶都只能在相对事件中看待。
善恶都是相对的,前几年哈尔滨有个案例,一个偷车贼偷车时把小卖部店主留在车上的婴儿一起带走了(店主因为冬天早上店里太冷想生火后再去抱孩子),然后好像是把那个婴儿丢弃到冰天雪地里致其死亡了。和那个恶人比,砸停在弹子房外的汽车准备偷取财物却把车里的小孩带走养大的男女主人公可以说没有那么恶劣。
然而从失去孩子的那一家人的角度考虑,孩子被偷所造成的是多么巨大的伤害。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像小女孩树里那样受虐待的,即便是受虐儿童也应该有比成为小偷更好的生活选择。
有没有可能是祥太当时年纪还很小,不记事
而且有一个细节,小女孩刚来的时候他们以为她尿床,后来那个妈妈晒床单的时候说这恐怕不是尿床吧,然后做的一系列举动,感觉是那个父亲的那个,那么问题来了,那个父亲为什么会在小女孩睡的床单上留下那个??还是他们是在调情??也许是我想多了,最好是我想多了。
可能不是婴儿,就是年纪太小,还不记事
我也觉得,他本来应该是不想让妹妹再偷了,所以进去之前让妹妹在外面等他,没想到后来妹妹也进去了,可能是妹妹偷东西的一幕刺激到他了,之前小卖铺老爷爷那里就是铺垫,就使得他下定决心改变现状
博主real厉害,连导演没想表达的都能想到
不大同意,我觉得恰恰相反,恶是表,善才是里,大多数时候善良和私欲是纠缠在一起共同构成欲望的,一群边缘化的原本可能会更痛苦的个体彼此选择了这种类似家的羁绊,在自利自私的同时又能分出一点善意和爱给对方,我觉得已经弥足珍贵。
人性并不是非善即恶,这两者之间有很多含糊复杂的东西,电影里主角们的边缘性就体现在这里。他们偷,但偷的只是日常用品,只为活命没有伤害别人,这是不道德是犯罪,但离人性上的恶还差的很远。
我觉得祥太应该是记事之后才和男主女主一起生活的,因为他知道他们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祥太没称呼他们爸爸妈妈。
你经常看日本新闻就知道,日本很多沉迷小钢珠的年轻父母把孩子遗忘在车上,夏天车内高温,很多孩子就这样死去。
人性是善跟恶的混合体。。。天生的有人性温情又有自利的需要。人性根本就不是习得。。。非得分善恶,有个心理学上叫做边缘性人格障碍。就是拿着非此即彼的好跟坏标准去看待的。。。。这个片子好久好在表达了人性基本,依恋。跟人性的自利之间的混合共存。。。。相反很多影评人拿着自己分裂的善恶观去评价一个电影。不是可笑是什么?_?
难道一个人只有左脑没有右脑么?哈哈思考人性是善恶的混合体。不是思考来的而是感受来的。
人是综合的善恶一体。你心里却非得出来谁恶谁善。。。。到底是影评还是歪曲了电影呢?
难道体面人就没有恶。看看影片里那些个体面父母。
把懒惰当成罪恶。只能证明某些人自己潜意识里非黑即白的思路而已。
说的挺好。。善恶共存才是真实的人性。。。。心理学上边缘性人格障碍就是好坏客体分离,非黑即白对立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疾病。
哈哈因为跟你脑子一样非得分出善恶。不分出来就难受
纠缠与善恶的人。本来就不知道人性是善恶的混合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真实的人性是善恶的混合体。。。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这种混合是无法分清楚的混合的。。。恰恰总是要把善跟恶分裂对立起来。无非反应了评论着自己的脑子运转的模式。拿着自己脑子看问题的模式去拆解电影。。。。。。生活不是被解剖,而是感受。对于影评者无非喜欢拿着自己解剖到一样,去解剖。。。你能把感受解剖么?。。。语言还有非语言领域。人脑不只是左脑逻辑,还有右脑总体感受情绪。。。。靠逻辑去解剖感受注定是失败。靠道德去评价人性也注定是失败。
你对心理学有研究或者了解才会看好这部电影。才会看好很多电影。。。
你脑子里善恶是分裂的。世界上每个真实的人谁不是善恶混合体。。。如果你拒绝承认,无法感受到。那只证明你脑子里处理信息有问题。。。。心理学上边缘性人格障碍就是起源于善恶,好坏的分离。
你说的太对。有很多人就是爱对立跟解剖。但是正常人都知道,有些事情解剖了就不存在了。。。。人性是综合的是现实社会中每个人自己都存在的。我们无法改变的。。。。不过的确有人无法察觉,因为头脑里好跟坏的材料分离了。大脑无法处理这种现实世界中的融合。。。非黑即白是种思维模式。。。严重就是心理学上边缘性人格障碍。。。
我给你补充一点。那就是表面上光鲜的父母却作者人间最恶毒的事情。。。这得需要基本心理学知识就懂了。。人的安全依恋是每个人心理构建的基础。心理学上对孩子的忽视是最大的虐待。这一点违反了一般人的直观感觉。打骂孩子都不最高虐待。无视才是对人心理最大的创伤。看起来没有道德上瑕疵。没去教孩子去偷,但是这些亲生父母却比小偷道德败坏的人都人性还坏。那就是对孩子的无视。。
真恶的那些表面光鲜却毫无人性的父母。。因为他们无视是对人心理的最高级别的虐待。。当然这个跟你日常直观感觉不同。。无视是对人心理最严重的打击虐待超过打骂。
这六个人比那些表面光鲜的亲生父母们更有爱人的能力。他们不但不是无能的。他们在爱的方面是有能力。。。。相反那些表面光鲜的人确实是无能跟没有人性的。
或者这么说恶在物质上,善在了情感上。相反那些表面光鲜的人没恶在物质上,但是却在最高级别上虐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