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犹太人群像:隐藏的彩蛋与故事(拼凑群演破碎的戏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时隔数年重新观看了这部童年时带给我巨大震撼的电影,情节走向与主要人物已经非常熟悉了,就像源代码里不断回溯火车爆炸的细枝末节力求找回元凶,明日边缘的阿汤哥一遍遍重复土拨鼠之日,熟稔每一方寸空气的味道——重看《辛德勒名单》最终关注到了斯皮尔伯格影像叙事中草蛇灰线般强大的容纳众生的讲故事能力,这个二战特殊时期日耳曼投机商人良心发现人性光辉地救助了1000+犹太人的故事,隐藏着大屠杀时期波兰犹太人隔离区到更可怕的集中营里平凡人自救与毁灭的群像故事。斯皮尔伯格没有吝惜给他们镜头、对白与完整的情节,他们是中学历史教师、华沙城富商、作为纳粹合作者的隔离区的犹太警察,是一些在凡俗人生中活色生香却碰巧是犹太人的平凡人。
一.拉比们与犹太律法
德军入侵波兰后,对犹太人限制的第一步不是犹太人隔离区,不是强制佩戴大卫之星,而是废止犹太人的一切律法与习俗,这些习俗来自《圣经·旧约》(或者用犹太人的说法,就是来自《圣经》),来自后世犹太拉比对《圣经》对解释,是犹太人之所以为犹太人的身份标记。
第一步,去发
纳粹官方意识形态下肉体存在的犹太人不合法,文化身份意义上的犹太人也不合法。


犹太教正统派很有识别度的标志性发型:要用鬓角垂下的头发遮盖太阳穴,与归化的犹太人融入主流社会淹没人群中不同,这样的造型与打扮“很犹太”。德军来了,波兰小女孩无知地望着街边聚集的人群,小女孩的眼睛相当于摄像机,目光捕捉到了一群现在是国家暴力机器的德国年轻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小女孩不懂,有心的观众会看到这个不足30秒的镜头里,目光呆滞生无可恋的犹太人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地被侵犯被嘲弄被迫改掉传统的发型。
这张生无可恋的面孔在后来的犹太隔离区出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

第二步,不得准备洁食(kosher)

这一幕紧接着割掉垂发之后,辛德勒走过接受犹太人投诉的犹太委员会外边排满的长队(这么长的队伍想必有很多人要击鼓鸣冤)径直去找男二斯特恩的一幕,这是辛德勒与会计见面的第一次。在他大摇大摆走过的时刻,背景音是德语的告示:注意(Achtung )注意,即日起犹太人不得准备洁食。
犹太洁食是和伊斯兰教清真类似的概念,拉比们从摩西五诫中总结的食物禁忌,不能吃猪肉,肉奶不能同食,不能吃某些动物的筋腱等等,也是属于很“犹太”的概念。所谓温水煮青蛙,每一步妥协都可能是滑向深渊的一步。

第三步,去公民化非人化
这是辛德勒走进犹太委员会办公大厅前发生的维权一幕,一位犹太拉比运用国际法维权,旁边的中年人是一位中学历史老师,一会儿重点讲他。

大屠杀从剥夺犹太律法的合法性开始。犹太教正统派活下来都不可能,更不用奢望恪守教规这种天方夜谭的事情。
电影里除了这位熟知国际法的犹太拉比,还有一位熟练金属工犹太拉比,在阿蒙的注视下一分钟做了一个合页,阿蒙以老人故意怠工为由想要射杀,很神奇的是那一刻无论如何也射不出子弹,斯特恩会计为了救他让他进入辛德勒的工厂工作。他后来的戏份也很多,在工厂搬到辛德勒老家后,他带领其他工人一起守周五安息日,并且在德国投降与辛德勒的告别仪式上用希伯来语唱歌为同胞默哀三分钟。


集中营的消息传得飞快,斯特恩真的是蹦蹦跳跳去向老板汇报发现一个熟练工,辛德勒举手之劳,用打火机贿赂了一个党卫军,老人得救了。
刚开始只当他是一个熟练工一个幸运儿,此刻才知道他是一个拉比(字幕翻译有误),在辛德勒老家的工厂一个真的避难所,辛德勒鼓励这位拉比带领大家守安息日,按照传统,从周五太阳落山开始。辛德勒不仅是拯救犹太人的生命而已,而且是作为一个个犹太人的生命,作为文化存在的生命。倒不是辛德勒有什么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觉悟,只是当他选择尊重并理解苦难的犹太人时,顺其自然尊重对方的文化形态而已。

党卫军已经在辛德勒的贿赂(辛德勒用了委婉语:gratitude)被挡在工厂门外,快看他们听到希伯来语诵经露出的疑惑的眼神。
辛德勒提议为死难同胞默哀,拉比再次用希伯来语唱歌表示哀悼。犹太人散居欧洲,日常用语已经为主流民族同化,希伯来语只是宗教用语,因此希伯来语能力是拉比的一项标志。在现在的🇮🇱希伯来语已恢复日常语言使用。


从德军占领波兰开始的一刻,犹太人的标志已经不再是割礼、洁食、垂发和守安息日了,而是条纹衣、光头、大卫之星臂章的囚犯,是阿甘本意义上的神圣人。
2. 犹太知识分子的凡俗人生
很多人用第二圣殿被毁,犹太人在罗马帝国压力之下离开原本的“犹太行省”在基督教社会的欧洲各地漂泊作为反犹主义的开始,并把延续两千年的反犹主义作为二战犹太大屠杀的一项解释。所谓:

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犹太民族既不基督徒又非异教徒的“间性”,这是前现代时期的反犹主义的根源。但是随着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色彩逐步淡化,犹太人也在时代氛围里小心翼翼开放高墙,与主流社会/异教社会接触,世俗化的气息在1812年普鲁士《解放敕令》之后开始弥漫。归化犹太人相当程度认可民族国家身份,认可主流文化,从商者如流,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群犹太知识分子,占据了20世纪西方思想界的重要位置:卡夫卡,普鲁斯特,胡塞尔,佛洛依德,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弗洛姆,马尔库塞,汉哪阿伦特,普利莫·莱维。对于形而上思考的哲学家而言,犹太人的身份只是一个有趣的偶然事实而已,他们可能从小受犹太教的教育,可能从小在皈依基督教的父母身边长大从未受过犹太教教育。和正统派不同,犹太人的身份并不比现象学运动开创者的身份更重要,更不会与德国人的身份相矛盾。但是大屠杀的来临让每一个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归化犹太人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意识到身份政治的存在。
那个历史老师大家可能有印象,纳粹也奉行文科生无用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斯特恩决定用假证拯救他,在这个时代金属技工的身份更容易活下来


这个角色其实在一开始的犹太委员会就露面了,和拉比一起维权站在旁边,质问学校要关闭到什么时候口亨!


老师是辛德勒犹太人之一,在后来的片段中持续出场,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属于知识分子的故事。
第一次走进工厂,搪瓷锅生产带给老师无限好奇与乐趣:

犹太隔离区食物短缺几乎99%失业,老师感慨他获得了充足思考时间





斯皮尔伯格对镜头分配给这位历史、文学老师的,多数是比较欢乐与幸福的镜头。在苦难、枪击、无处藏身的画面里,他都是缺位的。可能是导演的不忍,但是我们可以脑补。
3.犹太富商的生意
这部电影其实是讲生意的,辛德勒做生意,最初的交易是搪瓷锅,最后的交易是性命。生意,犹太人是熟悉的,但是这个类型的交易没有人熟悉,大屠杀是一项超出反犹主义范畴的独特历史经验。
有一个隐藏故事是并不富裕的辛德勒占了被赶走的犹太富商夫妇的豪宅,他们在前往隔离区路上还被无知的波兰小孩砸东西被骂犹太猪。他们最后得救了,感谢辛德勒。







从辛德勒自述与战后的经历可见,辛德勒经商的资质实在一般,连他夫人听到他的宏图大志都会调笑一句:

辛德勒除了二战时期靠着日耳曼人与犹太人的“不平等关系”一夜暴富,事业一直不顺,酷爱做白日梦,以至于夫人会这样调侃他。他的长处是公关与品牌形象设计。几位犹太人的经济实力与理财实力助力了辛德勒事业的成功。犹太人原本是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不经商,经商头脑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刻板印象来自特殊的中世纪历史,犹太人不被允许进入主流行业农业,做生意放高利贷是少数职业选择,由是与贵族阶级结盟,一部分犹太人成为了宫廷犹太人,专事打理财务,近代之后形成犹太财阀,比如罗斯柴尔德家族、维特根斯坦家族,成为金融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但是遭人嫉恨的是他们并没有进入工业资产阶级没有融入中产阶级,是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里外人,正如是基督教社会的里外人。详见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4.犹太人中的灰色地带
大屠杀幸存者意大利作家普利莫·莱维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一书里有一章就叫《灰色地带》,极权主义体制腐蚀的不仅仅是党卫军德国适龄男子的心灵,还有一部分纳粹政权的合作者的灵魂,他们是犹太人、也是刽子手,还很可能是幸存者,他们在集中营是犹太警察、劳动队长、特遣队(焚尸炉工作者,电影《索尔之子》呈现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隔离区是犹太委员会。德国电影《德国往事》就是一个疑似合作者的犹太幸存者被美国代表审讯的故事。


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里钢琴家席皮尔曼就是被他的犹太警察朋友救下的,犹太警察的性质和抗日战争的“汉奸”类似,只是我们更没有资格去审判这些妥协的人。他们的存在更深刻地呈现了极权主义的本质:碾压道德的机器。
蓝圈的犹太警察和黄圈里中产阶级装扮的人原本是好朋友,在进隔离区前电影展现了他们一起在天主教堂内交易还与辛德勒相遇的画面。

这组图透露出几个有趣的信息:
1、他们几个犹太人是归化了基督教的犹太人,在天主教教堂里祷告,男子在胸前画了十字,教会也用拉丁语。
2、虽然归化了基督教,在纳粹眼里你依然是糟糕的犹太人,犹太男子进入教堂前先偷偷摘掉了大卫之星的臂标
3、男子进入教堂以前瞅了一眼橱窗里的宣传画,看起来应该是纳粹的宣传品,宣传内容是基于生物科学的种族差异,即标准的日耳曼人有怎样的面部尺寸和其他劣等民族有什么区别,很科学的样子。
4、天主教教堂怎么会有纳粹宣传品?这也是二战期间基督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有些宗教学者为了迎合当局造一些耶稣不是犹太人、犹太教和基督教毫无关系的学术论文,教会也积极配合了希特勒的反犹主义理论
金属罐男子做军需生意,在做礼拜间隙吐槽小伙伴上次供货用玻璃瓶装鞋油,玻璃瓶易碎不如金属罐实用,威胁小伙伴要向德军告发他。这件小事在进入犹太隔离区后被摇身一变为犹太警察的朋友嘲笑:

丈夫(金属罐男子)在清理隔离区时爬进下水道避难,爬出来的时机不对又机智地冒充奉命整理包裹的人,最后他们夫妇都得救了,同样感谢辛德勒。

我度过许多犹太大屠杀的文学,许多大屠杀、极权主义、乌托邦、后人文的理论,回头再来理解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重看辛德勒的时候。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实是,犹太人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奉行各自的生活方式实践各自的文化形态,任何民族任何人都是,重审20世纪的大屠杀灾难,我无法为犹太大屠杀、任何大屠杀找到理性或非理性的完美理由。如果我们看过《辛德勒名单》对今日的欧美政治正确、移民政策还没有一丝理解与同感的话,那只能是一声叹息了:历史带给我们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并没有接受历史的任何教训,真的是这样吗?
推荐几本书~
[意大利]普利莫·莱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元素周期表》(意大利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
[德国/美国]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起源》《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平庸之恶》(德国犹太人,哲学家,逃亡法国、美国)
[波兰/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波兰犹太人,社会学家,逃亡英国)
[美]詹姆逊《未来考古学》
[法]福柯《必须保卫社会》《安全领土与人口》《生命政治的诞生》
[意大利]阿甘本《神圣人》《例外状态》《渎神》
very good很细心了
谢谢!
您真是为了世界和平操碎了心。😂 😂 😂
我上次去雍和宫烧香的时候真的有这种感觉😂我的事都是小事,拜托世界和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