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陪伴及血缘亲情的思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刻意去表达什么,却有着多层次的思考维度。并不依赖戏剧化的表达,而是将日常的平凡的事娓娓道来,从独特的视角去切入,通过细微的细节或最简单的对话去呈现。是知导演总是能将这种现实的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依然是平常的生活的场景,依旧采用很多缓慢的长镜头,依旧有很多并不要紧的对话。但是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都不显得多余。
虽然是2个家庭,但电影却单一以良多家庭为主线,这样的主线,能够很好反映良多作为父亲同时也作为孩子,在整个故事中的情感和思维的转变。良多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但父亲并不愿意多花时间陪他。所以良多与父亲一直存在着隔阂,同时也形成了良多独立的性格。父爱的缺失,让良多更加珍视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孩子过于严格,并要求其更加独立,这可能是良多作为成功人士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也可能和自己内心的”阴影“有关。
通过”领错孩子“的故事设定,引入了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和理念的对比。这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家庭,也是有着明显冲突的家庭。但影片表达的比较隐忍,将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随着对血缘和亲情辨思的展开,这两个家庭注定是连接在了一起,如果出现了巨大的隔阂,想必也很难有结尾的温情。
电影在表现斋木一家时,总是其乐融融的,即使有怨言,也是轻松的化解。当然这是为了“孩子需要陪伴”的主题服务的。但现实大概并不如此。“穷人”的孩子虽然更加自由,但应该也会有羡慕和嫉妒,有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而哭闹。甚至家庭里,夫妻也更容易因为生活琐事而吵架,为孩子的教育和日益增大的生活开支而苦恼。但电影并没有表现这些。以至于很多人看完电影,依旧希望成为良多而不是斋木这样的父亲。
电影展现不足的还有,对孩子的教育的思考并不是很明晰。通过孩子为了父亲开心而练琴,通过日程化的学习安排,我们看到了孩子在压力下失去了天然的爱玩的纯真。电影这样的设定依旧是在为“孩子需要陪伴,需要自由”的主题服务。但自由不等同与放纵,也不等同于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玩多久就玩多久。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对孩子是好是坏还很难界定,即使通过两位父亲的对话,将教育理念的不同思考体现出来也是好的,但电影并未着笔。所以难免会造成一种误解。
当然"孩子需要陪伴”,一起放风筝、一起洗澡、一起睡觉等等,这样的陪伴的确能满足孩子的对父母爱的需求。但良多家庭,已是妈妈专心陪伴,爸爸也与庆多有较多的互动,这种很多上班族家庭中已是难得,很多家庭父母都要工作。而良多虽然严格,但却是一个好父亲,就像他说的,父母中总不能两个都宠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是为了他们能够更好的成长。家庭不只是3个人之间的互相取暖,家庭也是依赖于外部的,所以需要有人去赚钱,去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而这样负责任的父亲形象对孩子不是更好的榜样吗?
电影是在寻求家庭与工作,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平衡,但是一切都有一个度,而电影并没有去深入思考这个度,而只是将良多从某种偏执(对工作的偏执,和对孩子高要求的偏执,对血缘的偏执,以及不能原谅父亲的偏执)中拉回来,与内心达成和解。
电影的另一主题,是关于“血缘与亲情”。日本与中国一样,都很深的血溶于水的观念。而电影中也说了,100%的父母都会交换孩子。而对血缘纽带的自我强化就在"孩子越大,会和原来的父母越来越像”。另外父亲对母亲那句,”你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就仿佛是说孩子与父母有种天然相似性,而这是无可替代的,我们不排除基因的说法,但孩子与父母性格不同,兴趣不同,长相不同的多了去了。那么”血溶于水“又体现在哪里呢?大概还是基于一种观念。当然这种观念并没有错,自己生的孩子与父母有天然的羁绊,即使不相处,这羁绊也不会断裂。但人们对于情感的感知是来自于多方面的,更好的相处、温情的陪伴、美好的记忆,都可以构成羁绊,都是值得珍视的情感。反之,因为利益反目成仇的兄弟、父子也有很多。
电影最终,父亲说,mission结束了,父亲与庆多达成了和解,大家其乐融融地进了屋子。但并没有交代,是不是孩子又换回来了。大概是导演故意为之,因为无论怎样决断,都需要抛弃掉一些,电影无论怎样处理,都难以令人满意,反而留下想象空间给观众更好。
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抉择。大概也是很难的吧。不过如果孩子大一些,我会寻求他们的意见。当他们能够做判断时,他们就是独立的人格了,不再是父母的所有物。父母赋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并不归父母所有,那父母又得到了什么呢?我想也许这就是人生吧,在建立各种关系和羁绊中去经历,去感受。就像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可以结为夫妻,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就是羁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