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唐婶回忆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久石让的交响乐,曾单曲循环无数次,本以为只是《让子弹飞》里的配乐,没想到,误打误撞看到了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另一部姜文电影,兴致起然便索性点开一探究竟,没想到,看的饶有兴趣,每一段基本都不晦涩,但衔接起来后才发现,居然没有看懂……
这就有点侮辱我智商了,什么鬼,这电影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故事,或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思想。随即,带着这种较真,我反复的又看了两遍,发现,结果依然没有看懂,于是,我偷摸的抱着求知欲在网上搜了一圈……各种版本各种假设,甚至还都在大篇幅的猜测片中一直未曾出现的角色——阿廖沙(李不空),什么鞋子象征这什么,抢象征的什么等等,光看了两篇关于这部影片的个人分析,就用了我一上午的时间,看这种个人分析比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间还要长的多得多,因为分析的点实在太多了,年代映射,人物映射,心理学映射,包括道具的映射台词的映射,恨不得把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台词都拿来展开分析,这也就极大的勾起了我的兴致。
下面说下本人的看法
我们设想姜文到底根据什么来拍摄的这部影片,单纯的把很多已知的故事拍成这部极其晦涩难懂电影?那可以说,他已经高明到了无以超越的地步的大神,虽然我很看好也很崇拜姜文,但,以我的判断,可能并不是这样,也就是说姜文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之所以想把这部影片拍出来,也是想通过我们观众的思绪来完善这部电影的情节以及逻辑。
以此为出发点的话,我判断,这部剧本本身其实并不是采集于完善的故事,而是基于某人的回忆与主观臆断,那这个人是谁,是谁回忆的这段历史呢?通观全片,里面几个重要的主人公,第一部分,疯妈,儿子,第二部分,梁老师,唐叔,林医生,第三部分,儿子,唐叔,唐婶,在这几个重要主人公中,疯妈投河自尽没有尸首只有衣服漂于河面,儿子因与唐婶偷情而被唐叔最后开枪打死(虽然没有拍摄,但根据剧情,显然已经夯实),而在影片文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唐叔因恨杀人,而且儿子还是当时的小队长,这罪责当时也死罪难逃,梁老师上吊自尽是唯一一个死于镜头中的角色。那么还剩下谁呢,对,就是林医生跟唐婶,而林医生后期就不参与了,所以整片就是唐婶的回忆。
此部影片很大程度是基于唐婶的回忆与臆测编就的剧本,也因此,有很多地方我们看似莫名其妙,但如果从一个人的回忆来说,就不觉得奇怪了,而影片的片名《太阳照常升起》也只有活下来的人才能看到,那么,唐婶就是这部剧的真正中心人物,按照她的观察者角度与时间线,再看这部影片,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描述过程。
1976年夏,唐婶和一直跟随多年心爱的唐叔任职于东部石油大学,但,在活色生香的大学里,唐婶一直知道自己的爱人唐叔跟一个林大夫在偷摸苟且,但一直忍气吞声,恰逢林大夫是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跟唐叔苟且的时候还在勾搭时下风靡万千少女的梁老师,而梁老师跟唐叔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唐婶一定问过自己丈夫跟林医生关系,唐叔也常常用好友梁老师打掩护,比如说看到梁老师在帮林大夫拧衣服时眉来眼去,梁老师经常光顾医疗所等等,以此麻痹唐婶,但唐婶是不信的,但又没有直接的证据,只是从内心把林大夫定义为了荡妇,比如在一次公开看电影的时候林大夫谎称自己被人摸了屁股,最后揭发是梁老师,以此种下作的方式达到追求异性的目的,可以说唐婶在回忆林大夫的时候一直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的,但该巧不巧的是,当天还真有被摸屁股的,而且还不止一个,调查人员经过细致的调查后得出结论,梁老师与林老师并不在同一位置,所以林老师极有可能是看错了,并且其他被摸屁股的女性已经指认出嫌疑人,都是其他单位的,所以,梁老师不存在作案嫌疑……林老师计划落空,而且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唐叔一直在关心自己的好友梁老师,所以,唐叔对此事知之甚详,而唐婶知道这些事,也就可以说是通过唐叔得知此事,最后,在澄清了自己清白当天,梁老师想请好友唐叔与林医生吃个饭,他们同时进入了林医生的宿舍,当天下午,本来沉冤昭雪应该高兴的梁老师吊死在了大学里的石桥广场,死也死的很酷,居然双手插兜自缢,根据现代侦案学的发展,人在自己上吊的后半程都会出现抽搐的现象,所以,想让双手插兜的死基本不可能,所以在这里,要么是唐婶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忆,要么就是真正的死因是被蓄意勒死,而通过叙事过程,后者可能性极大,也就是说梁老师很可能是与唐叔林医生进入宿舍后被杀,这里做一个假设:以之前事态的发展,单身的梁老师在受到冤枉期间极有可能打算清白之后赶紧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而以当时来看,林大夫对梁老师的吸引貌似奏效了,所以梁老师想陈吃饭的时候确定与林大夫的关系,进屋后,无意间的一句话,问梁老师,“肚子皮肤像天鹅绒。”而梁老师与唐叔的关系要好,知道这句话是当初唐叔追求唐婶时说给唐婶的,所以梁老师得知此二人苟且关系后,梁老师顿时感觉自己遭到了戏弄,与唐,林二人大吵一架并赌气要告发他们,唐叔害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被告发并批斗的风险(文化大革命,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唐叔勒死后伪造成自杀假象,而调查组因为找不到有利证据证明其是被杀,而林医生与唐叔又无法证明自己清白,于是主要嫌疑人唐叔就被下放了。
唐婶并没有参与梁老师死亡的经过,究竟屋里发生了什么也只有唐叔跟林大夫知道,但梁老师之死是确定的,因此,也就只能拍摄死亡结果,对于屋内之事,唐婶也只说见仁见智,而编辑人也就一笔带过不好过多揣测。所以也带来了我们对梁老师死亡真想的遐想,但唐婶也不知道啊。悬案终究还是悬案。导演也是不知道的。
唐叔下乡远离了林大夫,唐婶很是高兴的,也陪同唐叔一起来到乡下改造,想重新过过二人世界,与世无争,青山绿水,但唐叔来到乡下后每日到山中打枪,甚至夜不回宿,可能是因为背上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杀了自己的好朋友)于是整日独守空房的唐婶比之前还要寂寞,故而她盯上了村中与唐叔走动最频繁的儿子,每次打到的猎物,唐叔都要交给儿子,因为儿子是负责他改造的小队长,村民的淳朴,让唐婶很快接触到了儿子,儿子与她聊了很多,包括自己的疯妈,在他们来的当天就只见衣服不见人,唐婶也会问他的父亲,但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把他与母亲的过往交流转述给唐婶,聊到最后,唐婶听到了很多他与他母亲的故事,并且要求去看看疯妈自己搭的石头房子,在石头房子里,唐婶看到了码放好的碎裂的盘碗,看到了一张剪去父亲头像的父母合照,看到了碎裂后被拼凑起来的算盘,以及用来搭建屋子的大鹅卵石,当然应该还有一双绣花鞋,还有他父亲的遗物,三根不同颜色的辫子,破了三个枪洞的军装,还有很多信件,她打开信件,“请叫我阿廖沙,请叫我阿廖沙……”她问儿子这怎么回事,儿子说他也不知道,就把自己第一次读这信时母亲对她说的话复述给唐婶听,在这屋子里,唐婶听到的,基本就是从儿子口中说的这个屋子的来龙去脉以及她母亲的大概形象,因为编剧是听唐婶讲的故事,而在这里唐婶又复述了儿子的关于他与她母亲的故事,儿子复述故事的时候也掺杂了他复述疯妈讲她与阿廖沙的故事,这样来分析就比较清晰了,记录者记录唐婶的故事,唐婶复述儿子的故事,儿子复述母亲的故事,母亲复述阿廖沙的故事所以,整个编排呈现出来得,就是阿廖沙的形象最为模糊,母亲其次,儿子稍显清晰,这样,就在母亲疯症的衬托下把第一个故事编排的光怪陆离惹人遐想,也就有了整部电影的开篇,淳朴的儿子,捉摸不定的疯妈,虚无缥缈的阿廖沙。按照这样的逻辑线索,在看到那些分析阿廖沙身份背景的人,着实有些可笑,阿廖沙的故事是疯妈跟儿子说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儿子不知道,所以在说给唐婶听的时候,唐婶听着也很光怪陆离,然后唐婶又把这有趣的事情说给编剧,所以,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太阳会照常升起,其他的事情,编剧一概不知……紧接着重点回到唐婶的回忆上,唐婶此时也对这年纪小小但壮实淳朴并又很有故事的儿子有点着迷,半预谋不预谋的,就与儿子在石屋内做了羞羞的事,当然,可能做了不止一回,但都是在晚上,有一天,唐叔晚上回来发现她不见了,就四处寻找,就发现了他俩在石屋内羞羞,此时唐婶也发觉了外面的动静,故意跟儿子说她肚子像不像天鹅绒,以期望唐叔回想起俩人的相识,但没想到这句话好像刺激他想到了杀害梁老师的事情,然后本诚心改造悔过自新的唐叔又被激起了醋意,本想放过儿子,但之后,没有换起唐叔的爱意的唐婶仍让儿子跟她在石屋内羞羞,所以唐叔愤怒到极点,也可能带着对好友梁老师的悔恨,打算以死谢罪,然后他枪杀了儿子,自己也因此被公审极刑,记录者在这个时候一定会问口述故事的唐婶,这天鹅绒又是什么梗?她就娓娓道来了这句话的出处,以及她跟唐叔年轻相识相爱时的场景,经过编剧和导演戏剧化的安排,有了故事的最后片段,爱情的萌芽,遇到了生命的萌芽(疯妈在火车上生出了儿子)两个萌芽出现在一个场景下,迎接着那时出生的太阳,只不过,当时的其他主人公并不在乎太让是否照常升起,但现在,能看到照常升起的也只有口述此故事的人——唐婶。而她也如我们一样,对没有亲眼所见的事物也只能臆想跟揣测,唯独太阳照常升起是一定的,是我们都知道的。
至此,通篇所有情节的合理性都基本理清楚了,网上其他观点也有,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而且,在观影时请留意,在唐婶视角发生的事情是比较合理的,但脱离了唐婶,也就是唐婶听到的别的故事,就比较离奇,甚至演员故意表现的很夸张,毕竟是听其他人说的嘛,欺骗,隐瞒,无中生有,添油加醋的成分肯定会有,但,终究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可能姜文更愿意让我们更多的揣测电影的故事延展而不是电影的出处吧,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再过十几二十年,仍然可以拿来探讨,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国产电影的骄傲,因为它值得赞叹。
总结一下,疯妈把关于阿廖沙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把听到的阿廖沙的故事以及自己的经历中疯妈的故事讲给唐婶听,就形成了光怪陆离的第一部分疯妈与儿子。唐婶把从唐叔口中以及自己揣测的林大夫为人的角度叙述了自己会跟唐叔一起下乡的前因,至于梁老师怎么死的,她也不知道,只知道梁老师的外界传闻以及唐叔转述的或真或假的故事。第三部分唐婶设计但没想到唐叔能杀儿子并且他自己也伏法。最后一部分深深的回忆,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就这样悄然离去,只有唐婶还可以看着太阳照常升起,是怀念,是悔恨,是歉疚,是自责,是对另一个世界的发问。
至于像其他影评所点出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电影等等,以及各种物品事物台词的映射,见仁见智吧,我不反对像分析红学那样神话这部电影,但从我的认知来说,只有我的这个观点目前可以说服我,并可能以此拍摄成此部电影,就好像小学课本经常说第二段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作者都不知道……
这样的一个回忆录,回忆中参杂了回忆者听到其他人的回忆,而其他人的回忆又回忆着其他人的回忆,层层叠叠的回忆编织成了这部电影。
真希望都是看了电影再看我这篇个人臆断的文章吧。
总有一种解释是能让自己顺理成章的,而这解释就是你人格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