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早期这部禁片,领先漫威二十年
姜文语出惊人,是出了名的。
《星战外传:侠盗一号》时,有记者问姜文:“这次能够参演美国顶级大片,你有何学习和收获?”
谁知,姜文反问道:“我还需要跟人学?我虽然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但你干嘛把我说得那么差?”
言下之意:“人家才不比好莱坞低呢!”
最近刷屏朋友圈的《圆桌派》中,也有一处细节,颇具意味——
谈到中外电影对比时,姜文先说中国电影节奏慢,声音和色彩都没国外强。
而紧接着,他又说:
(我早年间)有幸出去参加过几个电影节 然后随便看他们好多电影并不高级 思想性也一般 都不像中国电影 那么有很多的思考在里边
今天的文青,看到这段话,可能会感到诧异:
中国电影,难道比国外更高级,更具思想性?
没错。
最起码,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确实比许多发达国家更为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甚至还有可能领先了“漫威”二十年。
你问我,有何依据?
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享誉国际影坛,众人皆知的辉煌历史,我就不提。
我想说说由姜文主演的,这部冷门大戏——
《秦颂》
这是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最大的遗珠,没有之一。
论深度,论艺术性,它可与张艺谋、陈凯歌的同期代表性作品平分秋色。
论耗资,论场面之恢弘,它比那个年代任何电影,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活着》《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与导演周晓文合力打磨剧本六年。
赵季平的配乐,曹久平的美术……
姜文、葛优、许晴主演……
成片花费四千万,堪称一群大师级人物的心血结晶。
你或许开始好奇:“这么牛的作品,我怎么从没听说过?”
因为,仅试映四天,它就被禁了。
怎么会被禁?
首先,影片有些画面,于那个年代确实不合时宜。
开场一幕——
两个婴儿当众吸奶。
吸奶数秒后,其中一个被抱走。
抱走过程中,乳母胸前露了点。
就像《鬼子来了》里,马大三与其情妇的那个露点镜头。
然而,正如《鬼子来了》 一样——
《秦颂》被禁的真正原因,绝不仅仅只是露点而已(否则删除即可)。
与乳母的美艳相比,影片更敏感的角色,是被她抚育的婴儿。
一个,是燕国琴师高渐离(葛优 饰);一个,是秦国公子嬴政(姜文 饰)。
政治原因,嬴政从小被送往燕国当人质,并与高渐离成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几年后,在燕国的集中营里,燕人对秦人实施惨不忍睹的大屠杀。
正当嬴政的头颅快被砍下时,高渐离在一旁唱道:
两只小狗,梦见骨头 汪汪汪汪,咬了一宿 咬了一宿,狗毛两口 汪汪汪汪,没有骨头
什么意思?
“两只小狗”,是暗指两个小孩。
“梦见骨头,咬了一宿”,是暗指两人因作的梦不同,而彼此之间水火不相容。
“咬了一宿,狗毛两口。汪汪汪汪,没有骨头”,是暗指互相争斗的过程中,谁都没真正得到什么,终成一场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简短四句歌词,就已将故事核心凝练其中。
嬴政与高渐离,分别作了怎样不同的梦?
嬴政是一名独裁者,酷爱权力。
十三岁时,他被接回秦国,继位登基。
多年以后,他荡平六国,以致生灵涂炭。
他捕获三万名燕国囚徒,并将其送往秦国的集中营。
没错,他要反客为主,对燕人施以报复,展开更大规模的屠杀。
当高渐离对他说“天道忌杀”时,他反问道:
庄公十五年,秦人阵亡五万八千人 穆公三十三年,燕军背信弃义 秦人被杀九万四千人,尸骨堆满山缺 流淌如河的鲜血,那时候天道在哪里?
童年那场残酷事件,给嬴政内心留下的,是仇恨。
我们再看高渐离。
高渐离是一名艺术家,酷爱音乐。
燕国被灭,高渐离额头被刻上“囚”字,与其他俘虏一同来到秦国首都。
这是一处象征。
这是在说,那个时代的强权压倒了一切。
而艺术,只能被“囚”在创作者的脑子里。
联想起《秦颂》被封禁,讽不讽刺?
不仅如此。
嬴政还把高渐离召进宫,让其为大秦创作国乐,也就是“秦颂”。
一般套路作品中,独裁者逼迫艺术家时,应该说“你不为我服务,我就杀了你”。
《秦颂》却一反刻板常态,摸到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实质。
高渐离,为了不向权力屈服,主动绝食以求一死。
而嬴政,则费尽心机想留住高渐离的命。
这是对姜文影响至深的一部电影。
《秦颂》之后,高渐离那股子坚守底线、以鸡蛋撞高墙并不惜毁灭自己的劲儿,你在《鬼子来了》的马大三;《让子弹飞》的张牧之;《一步之遥》的马走日身上都能寻见影子。
我甚至猜测——
姜文对女性的某些观念,也是由此片奠基而成。
姜文说,他喜欢仰视女性,喜欢把女性当成神来拍。
《秦颂》中,赢栎阳(许晴 饰)的刻画亦是如此。
赢栎阳是嬴政的女儿。
她身负万千尊宠,却对权力不屑一顾。
她不愿成为大将军王贲(王宁 饰)的妻子,而只爱能用音乐把自己感动到哭的囚徒。
她就像姜文大多数电影里的女人,以一种神性去启蒙、指引男主人公前进。
用一个吻,唤醒高渐离对生命的渴求。
不过,高渐离依然没向嬴政屈服。
他依然没去创作“秦颂”。
他没让高雅的艺术,沦为权力的附属。
说白了,他不愿在夹缝式的审查制度中苟且求存。
直到,那天的到来。
那天,秦宫之外,三万名燕囚哀嚎歌泣。
每百人排成一队,鼓声一响,头颅皆落。
这一幕,与《辛德勒的名单》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画面,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用刀,一个是用毒气。
屠杀持续一下午,刽子手的刀都钝了。
终于,高渐离悲痛万分。
他向嬴政臣服了。
他对嬴政说:
我愿意为你谱写“秦颂” 我愿意出任,秦国的大乐府令 为你操琴放歌,做你忠实的影子 我愿意你把栎阳嫁给王贲 只要你下令停止屠杀
死都不怕,就怕生灵遭到屠杀。
童年那场残酷事件,给高渐离内心留下的,是悲悯。
发现没?
嬴政和高渐离,表面上是两个人,实际上是两个符号。
一个,象征冰冷的体制与权力主义;一个,象征热情的艺术与理想主义。
权力与理想的斗争,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迄今仍在不断探索的命题。
《秦颂》好就好在,它脱离了“正邪对立”的传统式刻画,使每一边的人物都极为复杂。
嬴政是帝国的独裁者,杀人如麻。然而,他真的仅仅只是个坏蛋恶魔吗?
以往,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过太多大导演关于嬴政的看法。
张艺谋的《英雄》中,嬴政最后统一中国,修建长城护国护民,人物描写偏于正义。
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里,嬴政最后权欲熏心,为了私利遍地暴行,人物描写偏于癫狂。
此两部作品,诚然在艺术层面已登峰造极,却仍没逃出争论“黑白分明”“好人与坏人”的困局。
《秦颂》的嬴政,则无法盖棺而定,令人一言难尽。
一次出行中,由于马车遭袭,高渐离被刺客弄伤,导致昏迷不醒。
嬴政为了报复刺客,就下令以案发点为中心,将方圆一里内的人群全体屠灭。
御医说,要想救治高渐离,需用阳气旺盛男子的头发作药引。
嬴政就不顾阻拦,割下自己的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尤其天子之发,在古代理应有所避讳。
可见,在嬴政眼里,村民的性命,自己的体面,都不及高渐离重要。
高渐离以燕囚之身,破了公主的处女。
群臣建议严惩,嬴政却力排众议。
嬴政甚至对高渐离说:
你要栎阳,这何尝不是栎阳的意愿 又何尝不是我的希望? 你应当先为大秦帝国作出贡献 待你的资历与名份,成为盛势 快则一两年,慢则四五年 王贲定会死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 而后栎阳,只消守上一年的寡 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改嫁给你,你可有此胸怀? 渐离,水流千里,终归大海 人世间,叫我大哥的人,只有你一个 在你娶到栎阳之前,叫我一声大哥
你看,嬴政对高渐离,并非没有情义。
就像嬴政对赢栎阳,并非没有父爱。
赢栎阳是一个瘫子。
小时候,她因骑马坠地,摔成双腿残疾。
长大后,她因得到爱情,开始重学站立。
为了让她克服恐惧,嬴政再次把她驮上马身。
这一幕,在嬴政的眼神中,你不能说没有流露出慈祥与真情。
赢栎阳虽然柔弱,可嬴政对她的爱,却远胜任何儿女。
然而,嬴政还是要拆散她的爱情,将她强行嫁给王贲。
影片进入最后一幕戏——
嬴政用一只手,杀死三万名燕囚,将长城染成了红色。
与此同时,嬴政又用另一只手,为赢栎阳穿上了红衣。
嬴政为何要这么做?
因他的信仰,是一统天下。
而,王贲掌管百万大军,是一统天下必要的工具。
若想一统天下,嬴政就必须牺牲一切,去换取王贲,换取必要的工具。
嬴政告诉高渐离:
无论是战争还是律法 甚至你与栎阳的私情,都犹如棋局 我只能按棋规走步,靠意志和牺牲取胜
为了得到力量,为了天下大局,不惜用自己的女儿献祭。
像不像灭霸?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秦颂》有可能领先了“漫威”二十年。
《复联3》中,灭霸的信仰,是让宇宙保持平衡。
而,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拥有必要的工具:灵魂宝石。
为了得到灵魂宝石,灭霸不惜用自己的女儿卡魔拉献祭。
记得从《复联3》的影厅出来时,我听见一青年兴奋地说道:“太牛了,我还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的结局,反派居然把主角全灭了。”
我笑了笑,瞬间想起《秦颂》。
我猜,有可能在创作时,两部影片共同参考了历史上某些独裁者原型。
以至于,灭霸和嬴政,简直奇像无比。
你以为,嬴政一统天下,只是为了一己私欲?
这世上有几个人,肯为了一己私欲,吞噬掉自己的兄弟和儿女?
从人性角度,在吃穿不愁的情况下,那其实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除非,这个人有更崇高的信仰,能给他的杀戮提供正当的理由。
我嬴政为了结束战乱 为了天下人的安居乐业,杀人不下百万 要说死,我早该死一百次,一千次 但是我现在不能死,我还有事没有做完
说白了,出卖儿女,杀死兄弟,屠戮百万人,那都是为了天下百姓(《邪不压正》里的蓝青峰亦是如此,可见《秦颂》对姜文的影响多深)。
对?错?
是?非?
留给你们自己去评判。
我只想说,正是此等复杂与纠结的人物构造,才有可能使一部作品问鼎波澜与伟大。
影片结尾,赢栎阳血洒婚床,高渐离以死明志。
嬴政达成了他的信仰,却在那个巅峰位置上,尝尽人间的悲伤。
权力,此刻成功毁灭了理想。
不过,这就是结局的全部吗?
临死前,高渐离用一把琴,以卵击石般向嬴政砸去。
于是,两人产生这样一段对话——
高渐离: 史书上会记载,始皇帝登基的时候 有一个叫高渐离的人,还在袭击他
嬴政: 你错了,史书由我来写
史书由他来写?
秦朝覆亡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就像《秦颂》遭禁时,武警将洗印厂包围,并封存了尚未寄出的拷贝。
一夜之间,《秦颂》就从国内影院和媒体上完全消失。
随后,周晓文决定把影片送到西班牙电影节参赛。
而当他抵达西班牙时,却遇到一个中国女人。
女人对他说:“你必须去找评委会主席,就说你的《秦颂》不参加了,是你自己决定撤片。”
评委会主席则表示:“即使是西班牙国王,也没权力撤掉任何一部电影。”
一九九六年,《秦颂》荣获“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二零一八年,我来到一家私人影院,躺在沙发上重温这部风骨犹存的史诗。
你看,历史诚然有时候残酷无情。
但,散发光芒的人性和作品,总能经受住时间的洗涤,从沙浪之中被筛选出来,得到应有的公允和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