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为什么会激发全社会热烈的讨论?
查看话题 >你说这世界谁又是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对现实向电影题材的影片包容度并不高。
之前王宝强主演,柏林斩获大奖国内基本处于被禁的《盲井》、不温不火的豆瓣2015高分片《心迷宫》等等,隐约透露着上层对这类激发民智的文化作品的态度。回看近十年,国内文娱产业从真正诞生到所谓繁荣,商业化和资本运作才是国内市场真正的主导方,我们的电影很多时候并不是文化产品,而是流驻着“金钱”属性的商品。而远观国门之外,就连小里小气的韩国人都是《熔炉》、《辩护人》、《素媛》、《出租车司机》一部一部的往外蹦。
中国在电影文娱领域”坚定的“走着和其他经济发展国家与众不同的文化产出路径。想拍不敢拍,拍又拍不好。这反倒让我想起一句台湾音乐行业前辈曾用“喂鸡”比喻当下音乐市场中唱片公司的做法,他说:“原本一些鸡要喂鸡饲料才会长大,突然有家唱片公司喂碎报纸,发现有些鸡长得不错,于是其他唱片公司模仿,所有鸡就开始吃碎报纸,以后你喂鸡饲料,他们反而吃不惯了。”
上映即火的神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没有走以往打着“徐峥电影“的宣传方式,上映前风平浪静,宣传战线不长,话题度也并不高。同它那戏谑的海报一般,戏谑的表象看似要给我们讲述一个类似泰囧的喜剧故事。看电影的人们可能就是这么被他骗了,笑嘻嘻的抱着爆米花进去,等着看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乐呵呵又土里土气的“勇哥”,给我们继续讲一个关于“倒卖印度神药”的囧版离奇故事。
上映未到一周,国内票房冲破13亿,直逼年度最佳。那个我们以为笑呵呵的徐峥就这样流里流气的走上来,笑呵呵的给了每个人一个脆响脆响的巴掌。
丫的吃了这一巴掌疼的眼泪都彪了出来。
可这一次,这群人不想讲关于人到中年迷茫困惑那点破事了。可能就像孔老爷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点儿能看明白点事儿的中年人,在而立之后嬉笑着想把这世道说道说道。
那些割裂的现实
初来乍到来到北京的我,在常租的地方认识了很多人。曾经一个娃娃脸姑娘老道的跟我讲:“你还年轻,没经历过,我的事儿别人永远都懂不了。”后来我才知道了这个30多岁年纪的娃娃脸背后的故事,也才把这句类似“你不懂”的话听到了心里,明白了它背后的意义和心酸。

影院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演员苇青扮演的阿姨对着警察曹斌(周一围)说:“房子吃没了,孩子吃垮了,……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但是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以前的时候,年纪小爱瞎想,曾经有一天我自己坐那想如果有一天我得了重病,我就去流浪,把命交给老天爷。因为我觉得一个平凡家庭治不起。“死亡”这事搁在一健康人身上,我们因为远距离观望才能坦坦然把结果说的理所当然。然而当真的有一天,当这脆弱草芥的生命机会都即将被剥夺的时候,人又该有多挣扎着想抓住那最后的稻草,想挣扎着多活一天,哪怕为了孩子能多看一眼爸爸。
而这你怎么知道?
破碎的现实世界
20岁,懂得世事人情后,会不经意间发现这个社会现实的让人灰心。对于一个成年的国人来说,平凡人尽管去节衣缩食吧,住房,教育,医疗依旧是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1947年土改之后,都说是人民的翻身解放。然而时光流过七十多年,如今解放离我们又有多远?
观影之后坐在8点半的北京夜晚,看着路上忙碌又辛苦生活的人们,我闭着嘴却不想说向生活致敬,向勤奋致敬。
但期许着灰暗中多看到些光亮吧。今天下午虎嗅app端推送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商人徐峥》。采访中他讲到“我重视的是心灵文化的成长,其次是能否有艺术性和商业化的平衡。纯商业化的,如果我get不到里面的点,或者它里面表达的东西我觉得不对,我会一路都会质疑。”
但愿有一天,更多响亮的声音,能推动着社会向前,而不只是对功勋的回顾;更多明亮的眼睛,穿过阴霾看到事实背后的真相;更多勇敢的人,能不再是孤独的向前。
在此,一并再次向孤独的战士柴静的穹顶之下致意。
最后附图一张,宝宝们,好好睡一觉然后爬起来赶紧赚钱去吧~

另以片尾曲做结
有一天也许会走远/也许还能再相见/无论在人群在天边/让我再看清你的脸/任泪水铺满了双眼/虽无言泪满面/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最后,同步个人微信公众号:脑洞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