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现象类影视乐此不疲的惯用手段是,论及生死、舍得、爱恨,概莫能外。受众的同情自我也好,同情非我也好,好像现在制片都习惯性要摸一摸人心最柔软的部位。
一瓶四万的格列宁真的贵吗?一味的反垄断反高价是否有忽视社会科研价值的嫌疑?影片没有详谈,留出了一点寻味的空间。
问鼎主题的显然不是格列宁,而是“穷病”。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选择性忽略,当然也不是人人成天坐等政府的福利。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对一瓶高昂的药丸投以尊敬并无条件相信社会生产的应有价值?这才是影片中“希望很快会到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