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版《辩护人》、辛德勒化的徐峥——《我不是药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来源自微信公众号:普通公鸡
看《我不是药神》预告片的时候,以为是下一部《幕后玩家》。
没想到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个大嘴巴子。
朋友圈爆款、公众号热捧。俨然下一部《战狼2》,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面会涉及剧透,看看也无妨,反正你看电影的时候也会猜出来。)
1
低配版的《辩护人》?
当我看到《药神》海报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想到的是韩国电影——《辩护人》。温暖的色调,灿烂的笑脸,仿佛一部喜剧片。
而两者的剧情主线也是非常相似。社会剧烈变革背景下,小人物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
上世纪7、80年代,宋康昊敏锐觉察到新政策中的商机,一步一步成功致富,自己当老板。但此时饭店大婶的儿子被军政当局所逮捕,收到不公指控。宋康昊走上了为民主辩护的道路。
当下,徐峥由于父亲病重需要一大笔钱,被迫答应王传君铤而走险去印度购买违禁药。靠着倒卖违禁药奔了小康,然后将代理权交给别人,自己拿钱退出。结果那人出了事,病人们无药可吃,王传君也自杀离世。徐峥受此刺激,开始进行一场救赎之旅。
2
简单的二元对立
本电影是根据13年著名的“陆勇案”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在电影剧本创作阶段并未征求过陆勇本人的任何意见。在我看来,此电影夹杂了很多的私货。
首先,影片设置了简单的二元对立。
普通看病难,看病贵的劳苦大众,与油头西装的药厂代表背后所代表的资本之间的对立。
“我们老百姓辛辛苦苦一个月挣几千块钱,你凭什么一瓶药就卖两万?”
此处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药物的成本可能并没有如此高昂,但任何靶向药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研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科研。这些费用将来都是分摊到每一瓶药上面的。
最后的字幕上提醒我们,慢粒白血病的治愈率从30%已经上升到85%。请问这个功劳是政府的还是徐峥的?都不是,这属于研制药物的企业。
所以,把正版药品厂商推向普通大众的对立面并不妥当。
同时,导演在医药代表身上设置了很多小细节。比如:病人去药厂抗议游行时,医药代表被泼了一身的脏东西。这应该是一个笑点。还有医药代表在公安局长办公室和周一围握手时蹭到了一点药,紧忙那手帕擦掉。
这几个细节使我感觉到:导演在刻意迎合仇富心理。他并没有想在让案件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而是采用了很多的叙事技巧,使影片看上去更加商业化、更加娱乐化。
我猜,他是为了票房在找一个最大公约数,使大部分的中国观众都能看的津津有味。
3
“辛德勒化”的徐峥
开始的时候,卖药是为了赚钱牟利。为了自己的利益,解散这个小团体。然后在王传君自杀之后幡然醒悟,刚开始是原价买原价卖,后来开始倒贴钱卖药。
导演甚至将原案件的审判结果也进行了改动(当庭无罪释放改成了五年有期徒刑),只为了达到“十里长街送徐峥”的这个场景。徐峥在本片中成为了一位圣人。不和慧慧上床,教育黄毛要回家,自己拖住警察让病人先跑……
人物弧光难免有点刺眼。
此片的优点也不可否定,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完成度很高的商业电影。
流畅的剪辑和娴熟的叙事手法。特别是题材,敢于在玄幻、古装的背景下选择如此敏感的社会现实题材,有勇气有魄力,而且处理的很到位。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开端,也希望中国电影能多多涉及这样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