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里包含一个三足鼎立的情节: 一方是以程勇为代表的社会最底层; 一方是以警察叔叔曹斌为代表的公正执法; 一方是药商。 全程,药商和程勇这完全对立的两方没有任何交谈,除了最后上法庭之外也没有见过面。 药商在幕后“指导“,警察叔叔负责台前行动。 程勇和自己的警察叔叔代表曹斌,也就是自己的前小舅子,只有过五次对话,很简单却不草率,推动着情节的走向。 第一次,白热化。程勇中年失意,丧到几乎没有生存能力。前妻要把儿子带去移民,程勇一怒之下打了律师,伤了前妻。曹斌警官第一次出场就破口大骂,见程勇就要冲上去揍他,势要为姐姐做主。 第二次,缓和。这是一个转折点,一年后程勇生意风生水起,孩子也因此留了下来。看到吕受益的惨状,程勇再一次被架到了道德制高点上。但这一次是他内心的良善与负罪感在呼喊。他孤注一掷,为了将风险将至最低,送走了孩子。曹斌也去了机场,他终于对程勇的做法表示认同,想缓和关系的他提出一起“喝一杯”。但是程勇心系药物和病人朋友,匆匆离去。 第三次,递进。曹斌受命负责卖假药一案,顺藤摸瓜摸到了程勇。但此时曹斌已经意识到这起案件的进退两难。进一步是法,退一步是情。进一步是为少数人,退一步是为大多数。在程勇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中,他了解到了生命的珍惜与可贵,是他绝对无法剥夺与舍弃的。法理之间,他选择了不做选择。 第四次,高潮。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他们二人各自站在模糊的连接地带,终于打成了一致。曹斌送程勇上囚车,承诺会帮他一直树立好爸爸形象。 第五次,结局。制度完善,程勇出狱。两人终于在三年后实现了“喝一杯”。 当初的程勇,纯粹为了儿子为了父亲被逼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而后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他决定悬崖勒马。他当然没有做错,可是却被自私的病人朋友道德绑架。事实上,程勇真的没有义务铤而走险,他说的没错,他上有老下有小,他也要生存,他的命就不如病人重要吗?当被病人朋友指责的时候,他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愤怒与绝望啊。但一年后就不一样了,他有了自己的服装厂,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不再是在最底层摸爬滚打的蝼蚁。
当有了经济基础,才能实现上层建筑。
此时的他才能真正腾出手来塌下心来“做慈善”。为了弥补对吕受益和小黄毛的愧疚感,他又重新回到“战场”,不顾一切的把“生意”做大做响。直到自己被捕入狱。被押往监狱的途中真感人啊,被他救助过的病人都来了,在泪眼朦胧中,他看到了已经故去的吕受益和小黄毛冲自己微笑,程勇内心想必也终于释怀了。 然而,出狱的程勇就没有受到这么隆重的礼遇了,只有曹斌来接了他。让我不免有些遗憾。 人性终究是自私的,救命恩人,我们能记得多久? 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死死不放手直至稻草断裂,也是可歌可泣的吗? 道德绑架就不是绑架吗? 是什么力量让格列宁医药代表有能力旁听公安办案呢? 又是谁给的权力查封印度药厂呢? 为什么同款药国内外价格差距那么大呢? 政府后来对颐指气使的医药代表怎么样了呢? 政府前期在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