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和相关的经济学研究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这部电影没想到可以把以前读书时写的一批文献综述拿出来了,一是可以为医药企业证明,二是想说药品的专利保护和价格监管真是很复杂的一件事。
药品推广:在专利保护与价格管控之间的抉择
药品断供近年来屡屡发生,一方面,由于专利到期,一些进口药厂商选择退出中国市场,使得一些罕见病患者无药可治或者寻求海外代购。另一方面,由于售价过低,几乎所有廉价药品都会面临生产厂家少、盈利能力差的问题。在市场供给曲线和代表着价格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和患者家属们的痛苦和挣扎。
2016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家Mark Schankerman和波士顿大学管理学家Iain M. Cockburn 达成了已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Jean O. Lanjouw的遗愿,通过十年的研究,完成并发表了这篇论文,该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
医疗市场的很大一部分社会福利取决于新药品的“有效获得”性,所以能够提供让大多数患者负担得起的新药始终是政府决策的目标之一。这就会使得决策面对挑战:如何在不破坏药品商开发新药积极性的前提下,同时又要保证能让大多数的患者负担得起相对应的新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政府部门会采取两个方法:专利保护与价格管控。如果专利保护器过短,或是专利保护不严,那么就会打击企业研发药物的积极性,而且研究发现,对于癌症,去研发治疗能在癌症初期有效的药物对于癌症病人最好(就像电影中谈论到的),但是如果专利保护期不够,医药研发只会去研究针对癌症末期治疗的药物,这样研发比较快,在上市后受专利保护比较长,但是对患者来说显然不是最好的。那么问题来了,延长专利保护期,那么相关的药的价格就会昂贵,因为缺少竞争和仿制。
在先前的一些关于TRIPS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WTO主张在国际上建立一套高标准、严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提出各国应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在确立更有效的、而且统一的原则方面达成一致)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促进专利统一的政策并不是必要的,而且往往会给低收入国家带来伤害,因为这会大大提高低收入国家的患者的负担。因此这些学者们偏向于政府方面提供的对于研发新药的鼓励而不是实行统一的专利保护,这样会使药价保持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
然而,这些研究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专利保护以及政府政策对新药的推广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的公众健康能否得益于新药的发明取决于两点:一是看新药在国与国之间推广的速度;二是看在一个国家内新药品的推广范围。以上两点的决定因素就是制药商对于每一国家消费市场的收益预测了。当然,如果进入一个国家药品市场的进入成本和市场的运营成本极大时,新药的推广就会很大程度地受当地政府政策和专利保护的影响。
经验研究
通过对642种新药品在1983至2002年间在76个国家间的推广的研究发现:
1 在全球范围内,新药的推广不但速度慢,而且程度低,有些新药甚至从未在除高收入国家之外的国家销售过。有一些新药的推广速度甚至长达10年以上。
2 专利政策对新药品的推广速度有着显著地影响。有效地并且时效长的专利政策往往会极大地促进新药的推广速度。比如,一个受长期专利政策保护的市场和一个无专利保护的市场相比,新药的推广速度会加快55%。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这种影响甚至会更大。
3 研究者还对专利的保护内容作了区分:方法专利与产品专利。结论表明,方法专利同样会加快新药品的推广速度,但是在效果上来看远不如产品专利的影响。
4对药品实行严格地价格管控往往会延长新药品在其所在国的推广时间。严格的价格监管往往会使得药品推广速度滞后25%,在采用控制变量后这种延期会慢至80%甚至更高。
5 一个国家如果有能够促进药物推广以及可获性的健康政策也会加快新药物在其国内市场的推广。比如,是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是否有“国家药品集”。
6 当地药品市场的大小同样也影响着新药品的推广速度。这个结论与之前的关于药品在OECD国家以及关于美国医药企业药品推广的研究的结论相一致。
结论
研究表明在推广新药的过程中,制药厂商们面临着及其巨大的成本,这些结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上结论在考虑到采用控制变量后同样一致。那么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就有一个极大的挑战:必须在新药品的推广程度和新药品的价格水平之间做一个有效地平衡的抉择。研究者同时也给出一些政策上的建议,比如引入多方都认可的药物试验机制和药品注册的审批,降低新药品的推广成本. 考虑到医疗机构在不论药品推广还是药品普及上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和支持医疗机构也是一可行的选项。
参考文献
Cockburn, Lanjouw and Schankerman (2016), "Patents and the Global Di§usion of New Drug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6(1):
Branstetter, Lee, Raymond Fishman and C. Fritz Foley (2006), "Do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reas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S. Firm-level Panel Dat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1): 321-349
Williams, Heidi, ì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Human Genome,î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1 (2013): 1-27
最后说点关于电影的
大陆终于有类似韩国电影《辩护人》一样的作品了,从电影海报就有韩国电影的味道。故事中从主角动机的转变,还有结尾都很差不多(辩护人刚开始也是很自私的,但是后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会遇到同样的事,于是奋不顾身。辩护人的结局是他的同行们站出来给与他支持。)真的很欣慰看到我们也有这么一个好的开始了。虽然电影表达了那些不幸的或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绝望,痛苦,挣扎,但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悲剧将会越来越小。在硅谷的医药公司已经在利用大数据来研发在基因、癌症治疗和医疗设备了,如果他们成功,那么将来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从已有的庞大的数据库中排列组合出针对病人治疗的药物。那时候的成本将大大减少,效率反而显著提高。但是,科技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人们的关怀和关爱?我想这个才是这部电影想要让我们反思的,电影中镜头多次远眺浦东的东方明珠塔,不但让人感到生疏,而且冷漠,在人们去追逐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弱势群体,和不幸的人群。主角除了自己去铤而走险,还有别的可以为自己发声的渠道么?如果他的事迹没有被拍成电影而让公众熟知,会有多少人看着他的事迹会再次感叹好人不得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