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讲个走心的故事,上半场开怀,下半场落泪。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部分裂又流畅的电影,虽然流畅,但却可以分裂为上半场、下半场两部分来看和评价。
程勇(徐峥饰)

主人公程勇,从一个印度神油小商贩到药神“救世主”。有人说他是从人性阴暗面走向光明的过程,想起宁浩另一部电影《心花路放》时说过的一句话:“阴影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是的,也许故事的开始他就站在阴影里,但是阴影是他人生的一部分,阴影外就是艳阳天。
电影一开始,程勇作为一个典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油腻大叔”,作为爸爸,他缺钱养儿子;作为儿子,他缺钱救父亲;作为男人,他缺钱翻身证明自己。他在绝境之下遇到前来求助的白血病人吕受益,选择了铤而走险,来到印度,走私治疗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格列宁”。他在“渗透式”的变化,一点点变成他自己,从前面的“胆小、贪财、投机”,到后面的“勇敢、大义、低调”。
他的转折点是吕受益的死,他第一次亲身体会这种分别,第一次见证癌症的毁灭性打击。他自责,自责自己的懦弱。在葬礼上看见那成堆的戴着口罩的白血病人,那一双双求生、恐惧的眼睛,都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根针。从这之后,他成为了病友心目中的“救世主”。 他从来没觉得自己是救世主,上半场为了赚钱,下半场他已经没得选了,这就是他要做,不得不做的事。
吕受益(王传君饰)
他的对比最为强烈,上半场他说了“我不想死,我想听见孩子叫爸爸”,他对于未来有着无限期待,爱家庭,爱孩子,他是多么多么想好好活下去啊!最后,他自杀了,不是病死,而是自杀。最想活下来的那个人,自杀了。勇哥决定放弃卖药,他们散伙了,这之后就是他的下半场了。药停了,病情失控,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拖累,他选择了自杀。
刘思慧(谭卓饰)
思慧作为一个单亲妈妈,为了给患白血病的女儿治病,不得已在酒吧跳舞博大家开心赚钱。他们卖药赚了钱以后,勇哥为了帮她出气,有一次在酒吧砸钱让一个欺负她的男人上台像她平时一样跳舞。她看起来很开心,我却只觉得心酸。后面她带勇哥回家了,我才明白,她果然心酸。因为勇哥和那些有钱的大爷也没什么区别,她像交作业一样的回了家就赶紧洗澡。可是最后勇哥没留下,走的时候,思慧反而笑了。嗯,这一笑,就是她的转折了,原来勇哥真的不一样,原来他是真的傻、真的好。
彭浩(章宇饰)
小黄毛彭浩一直在帮他,很卖力,但是在前面他说程勇“你是为了钱”,大家也都明白吧。后面他真的被程勇打动了,最后因救程勇而死。我能想到他帮程勇摆脱警察时的心态,大抵是想着反正我有病早晚要死,你死了大家就没药了。但是这个20岁的孩子才刚理发买了回家的车票,打算回去看看父母,这件没那么大的“小事情”他大概是忘记了。
病友们
吕受益第一次见程勇的时候,带了四层口罩,病友群的群主们第一次见勇哥的时候,也都带着口罩,一个个局促不安、毕恭毕敬。他们一定心存疑虑吧,但别无选择。勇哥一边抽着烟一边让大家把口罩摘了,思慧说:“在有菌环境下,他们不太适应。”为什么白血病人一直带着口罩?这口罩是什么?我想,这口罩大概就是病人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戴着口罩就是他们的自我保护。当他们摘下口罩的时候,是信任,是希望。我清楚的记得,勇哥中间决定放弃卖药,吕受益落寞的掏出了口罩,一个人走了。是信任的瓦解,是未来的恐惧,好不容易建立的舒适区,又回到了原点。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勇哥在警车上押送,长长的街上,站满了带着口罩的白血病人,他们纷纷摘下口罩,这是最感人的“仪式”了吧,谢谢你的付出,谢谢你的坚持,谢谢你给我们这一刻摘下口罩的勇气,谢谢你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与希望。
前半段你一边跟着嘻嘻哈哈,一边隐隐不适,但是还是笑的很开心。他们每个人身上,我们都意外的找寻到了生活的影子,越往后,这种不适越发藏不住了,你觉得自己也是个病人,觉得自己也很委屈,我做错了什么我生病了?生病了我想好好治病不想死,我做错了什么?我买不起贵的药我买便宜的药,我做错了什么?想到这些戴着口罩,不被逼死都不会站出来的病人们,他们明明就是弱势群体啊!弱势群体自己会保护自己,可是这远远不够啊,弱势群体就是需要更多,更多的爱和给予。

后面我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假药”。 假药其实就是没有身份的药。这些“假药”里,有的无名有实,真的能治病。有的无名无实,不治病。之前程勇说药贩子张长林卖的假药吃不死人的,就是不治病而已。可笑,我只觉得不治病的药就是在害人。不知道这些“假药”害死了多少人,但那所谓的“真药”呢?是不是也要分为“有名有实”和“有名无实”呢?这部分又该怎么面对,那些穿着“花衣裳”,电视上还活跃知名的“万能药”如果不治病又该找谁呢?
无论是从人物剧情还是观影感受,电影前后半场都有着明显的对比和变化,这种反差不断的加深和升华。看了会哭,但不会让你持续的“胸闷”,整个电影弱化了沉重的社会话题,只是在诉说一个故事,引发一些你从前没有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