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当我们抛开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时代特点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或许可以发现一点比较内里的东西。就我的感触而言,这是一部有关反抗社会和家长要求,却又充满对青春焦虑和未来迷茫的影片。
电影开头几分钟的长镜头分别给了在自动电梯和传送带上的班以及他的行李。很明显的表达,班和行李都在别人规定的路线上前行却无法自己掌握自己的轨迹。这一暗示也为电影焦虑迷茫的情绪奠定基础。所以在整部电影中,班唯有的几次笑容都是由于自己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结果。
既然说这是反抗,那就一定得有外界强加的期望和对班的压迫。
第一个期望和要求就是浮于表面的人际交往。在两次派对聚会中,身为主角的班像个吉祥物,人们不会也不需要在乎他的情绪和感受,也不想了解他的想法,他只需要按照别人所需要的样子在那就好了。而这种要求让班想逃离,第一次聚会他跑回自己房间,第二次是沉入水底。可惜逃离没有用,因为他总得出去他的安全区,而出去后还是需要面对重复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个期望和要求是财富,学业和爱情。每个自我感觉是班长辈,都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权利去指导他未来人生的人都有插上一脚。好像他们作为过来人,对他很了解一样。可其实没有谁真正的和他聊天,真正的想去了解他的想法。没法找到人倾诉,也找不到人理解,自然也就陷入更深的焦虑和对未来更大的迷茫。所以他被第三种要求所俘虏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三种期望和要求,来自罗宾逊太太的诱惑,这诱惑就其本质就是性欲。英雄难过美人关,难过的不是美人而是美人所独有的东西,性。其实班一开始主动找罗宾逊太太只是期望有个人可以倾诉,能有人在他感到孤独的时候陪他,但是罗宾逊太太的期待和要求可不是这些。年少的班最终还是被大人们掌控,一度在肉体享受中沉沦。
但是这三种期望和要求其实都无法解决班一开始的问题,也就是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这是精神需求,所以哪怕一度沉沦肉体享受,只要问题不解决班也还是充满焦虑。而当他开始寻求精神交流的时候,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我们都这样过,很正常不用担心,然后就是不愿再提及这个话题。仿佛青春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是多么难以令人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也正因为问题从未解决,所以象征精神交流和明晰理想的伊琳出现时,班立刻被她征服。我不愿把他们的关系看作爱情,是因为爱情这个在之前从未出现的主题突然出现然后成为后半部分电影的内容真的突兀。而如果把伊琳抽象开来,看成班一直所追寻的青春活力和理想未来的话,一切也就说得通了。后半部分对追求伊琳的过程,以及其中班对抗成人和社会的努力我不想多做赘述,大人们的虚伪和表面工程在一个个阻挠中清楚体现。不过最后班带着伊琳在公交上开怀大笑后,逐渐平静,镜头慢慢后移,然后随着渐行渐远的黄色公交影片结束。就我的感受而言,他们还是会思考未来,也还会为其迷茫,但是他们也会一直渐行渐远,重点不在于焦虑和迷茫,而在于不考虑焦虑和迷茫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而对于电影来说,也只有遇上伊琳后,班才知道目标的吧。
最后我要为罗宾逊太太哀叹。她不喜欢艺术却不得不学艺术,她不喜欢罗宾逊先生却不得不和他结婚。她想证明自己风韵犹存,证明自己还有些想得到追求的东西,可是抓到的也只是虚妄的物质,却填不满她空虚的精神。她只是一个没能逃脱社会和家长们接二连三的期望和要求,最终迷失自我一辈子精神匮乏的可怜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