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歌声,映照出他们每个人心中的日本
外国人唱歌一直是个很有趣的题材,比如黄家驹日文版的《海阔天空》,大冢爱弹唱《星象仪》的时候来了段中文,还有邓丽君《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等一大票的日语歌,对歌手来说用外国语言唱歌就是打开新的市场,而对更多普通人来说,唱外国歌曲,更多是对异国文化认同和向往。
日本一直有外国人唱日本歌的节目,几年前看过一届外国人热唱日本名曲大赛,主持人是中居正广里面有各种喜欢唱日本歌并且唱功不得了的外国人,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轮一个黑人小哥来了首《夜空ノムコウ》把SMAP的原唱爆了…中居正广倒地不起,当然这个黑人小哥本来就不是凡人,后来在日本发行了自己的专辑。
这部纪录片的切入点是2000年在首尔举办的闪耀歌喉日本歌大赛,跟踪拍摄了3个报名参赛的韩国人,他们与日语歌的结缘各自不同。
金美京爱上了一个旅日3代的韩国人,并成婚,丈夫有次打开电视看日本台的时候,前川清的演歌吸引了她,婚后的生活里,35岁之前一直在日本生活的丈夫总是和韩国社会有着一些格格不入。
金荷惠在少女时代爱上了日本流行音乐,找朋友去日本代购唱片,为了通过杂志了解明星的动态自学了日语,想和日本友人一起结伴挑战。
徐帝圭在日治时代的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从小受到日本电影音乐的影响,在亲历了朝鲜战争,自己的民族会因为立场相悖而互相残杀后对韩国深深失望,一直怀念过去的时光,并且因此和自己的儿子产生了隔阂,十多年都没有交流。
韩国对日本的心态应该说比中国更复杂,毕竟1910-1945这漫长的35年朝鲜半岛都在日本的治下,老一辈人都是在日治时代长大的,和台湾的老一辈人一样,说着流利的日语,甚至对日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但这群人在整个社会上是越来越边缘的,只能互相取暖。主流的社会就和中国一样,一边被日本强大的文化所辐射,一边被历史情结束缚,反感日本,东亚三国历史上也是相爱相杀几百年了。
之前知乎看到一个讨论说“为什么日本文化在中国「日趋盛行」?”,下面有个答案是这么说的“这就叫代沟。当年追捕时候,十台电视有八台是高仓健在叨逼叨谁谁跳下去了,跟许文强的浪奔浪流一个档次。电视冰箱上写个日立东芝说话都气粗三分,骑个光洋啥啥野狼125之类比今天开个卡宴还容易艳遇,大学宿舍里随声听不是爱华索尼都不好意思放桌上。阿童木到狮子王,花仙子到魔神伝,小鹿纯子到酒井法子,更不用说是个活人都知道的圣斗士。那时候没日本文化爱好者的说法——只要有条件接触的全是。现在日本文化影响力有当年十分之一都高估了。正因为是少数,才要抱团取暖搞圈子,才要夸张表现彰显独特,真多数的时候都当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这个道理不深奥吧。”
这里面诚然也有过去消费产品稀缺的原因,但反过来看日本强大的物质和文化创造力有这么强大的吸引力也是自然不过的,至于算不算“精日”各有高见,但对美好的向往是人类很朴素的情绪。
多少不会日语的少年也会吼2句“无限大(むげんだい)な梦(ゆめ)のあとの ,何(なに)もない世(よ)の中(なか)じゃ”,我还认识有靠着背罗马音唱完整首《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的大神。
音乐无疑是最具有广泛感染力和最容易传播的文化形式了。
片子的最后,金美京的岳父母从日本打来电话说看到她在舞台上的身影很开心,金荷惠和日本友人互相穿着对方的民族服饰又蹦又跳地唱完了一首《夏天的节日》,徐帝圭的儿子在看台的远处注视着父亲,会面的时候相顾无言,但走到会场外,父亲就得意地向自己的友人介绍起了儿子。
歌词本身的旋律好像并不那么重要了,大家都在通过它传达自己的心情,每个人都在排练、演唱自己喜欢的日语歌的同时,在试图追求,尝试被理解。我很喜欢NHK给这部片子的结语。“这歌声,映照出他们每个人,心中的日本”。
2018.06.11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