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观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按照耐人寻味的片子就是好片子的标准,本片我给了五星。其实作为一名佛教徒,给它这么高的评价我是忐忑的,因为它外表上对佛教的讽刺,实在非常不“庄严佛土”。但思考了一个晚上,我倒并不觉得自己的信仰被冒犯了,因为如果可以忽略表面的讽刺,这个故事其实未离因果,况且,”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除了片名和结尾,影片与佛教有关最明显的讽刺有三处,一是对叶女士的谋杀就发生在佛像的眼皮底下,二是佛像肚内藏尸,三是在隧道里车震时Gucci让黄启文叫她"Puta"。前两点我个人并不以为意,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原始佛教是不提倡为佛造像祭拜的(据我所知上帝也是不允许他的信徒制作偶像崇拜的,我想上帝能做到的,佛陀也能做到,所以我深信这一点),但这确实很有可能给不了解这一点的观众带来不好的引导,委实遗憾。
第三点讽刺我当场听到便立刻觉得不舒服,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Puta是什么意思,但在交媾场景听到女方让男方称呼自己一个音似“Buddha”的词,我实在不能不感觉到愤怒。后来导演的旁白解释了,Puta在西班牙语里是“妓女,贱货”的意思,更证明了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导演有意为之,但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我倒倾向于认为导演的目的并不是丑化佛陀,而是丑化Gucci。至少在我的认知里,淫荡低贱的女性通常没是没什么好结局的,因为梦幻泡影的高潮之后要么是“求不得”,要么是“爱别离”,为了助兴房事而侮辱”Buddha”的人,恐怕永远无法亲近善知识,出离痛苦——无论她是出于对肉欲的贪婪还是无知的愚痴。或许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也只有这样才是我所能接受的。
让我不舒服的还有一段戏,就是法师们验收佛像那里。师姐其实是对的,她对佛像的感觉不好,然而上人却无动于衷。虽然佛陀讲修行不是为了神通,但对于广大佛门弟子而言,若是戏演至此,上人能够拥有他心通,大显神通要求展示一下佛像内部,岂不令学人修学信心倍增?玩笑归玩笑,影片毕竟不是宗教宣传片,然而有些过份的是,这段戏中并没有上人带来的转折,师姐的表演却还显得民间修学团体修行欠缺、形式主义:说话必双手合十,带着满满的执着与分别心和丑陋的政客、商人们一句一个“阿弥陀佛”的辩论着,最后还败下阵来。这种尴尬,令我感到遗憾。
看到坏人没有受到惩罚的故事,我很少不感到生气的。但这部电影结束时我却没有生气,因为我认为它的主角是肚财,菜埔,释迦,而非黄启文,叶女士,Gucci。因为这部电影讲完了前三个人的故事,而后三个人的故事,可能生生世世都讲不完。关于影片结尾处大佛里传来的响声,我看到有的影评说导演接受采访时称可能是发自人内心灵魂的叩击声,说明导演可能并不知道人死后尸体热天里放久了有可能爆炸这件事,那么请允许我脑洞再大些把它解释作叶女士冤魂的显灵,若是如此,我想她的怨恨一定会沸反盈天吧。其实如果她的冤魂能听到颂经而平静下来接受现实,说不定当场就能解脱往生呢,要知道,外面的大众正在念的是金刚经,经中有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位叶女士,曾经的淫荡不输Gucci,曾在黄启文驾车时为其口交。淫言秽语不绝于耳,只因其寄希望于这位有妇之夫能够重情重义改弦更张娶她为妻。在愿望落空、人老珠黄、日渐失宠之后,转而希望得到经济补偿,无奈却仍无法实现。不甘心一无所得,于是进一步拿对方的政治靠山和性取向进行威胁,却没想到自己是在和魔鬼谈判,遂遭受重创。在黄将其带回工厂后苏醒过来时,她本有一线生还机会,然而她不是向魔鬼求饶而是拼死一搏,最终丧命。一条生命啊,冤不冤?冤。但若没有贪嗔痴,事不致此。一个不省油的灯,遇到更厉害的冤家对头,他们的缘分到此就算完结么?我看够呛,大概要生生世世的纠缠下去了。
再来看Kevin黄,事业有成,精力旺盛。副议员去警察局捞他的时候说他是个大善人,学生没钱读书他出钱资助(大三的学生妹援交当然也是不遗余力),人死了没棺材他帮人买棺材(把叶女士更是装到佛像里去了)。你说他信不信佛?他接设计佛像这种培福的活儿,菩提手串不离手,和法师说话知道恭敬合十,开车把被他掐个半死的叶女士拖到工厂里还知道冲着未完成的佛像拜拜。你说拜佛不灵?拜完,叶女士就“复活”过来了。其实唯心一点来看,这是上天给他的一个机会,然而他没有珍惜这一次机会终止罪恶,而是几乎不加思索的痛下杀手。所以虽然行车记录仪记不下他载着“尸体”回厂时一路上的心情,但这其中必定没有忏悔。他这一路上可能升起了对整件事情的懊恼,焦虑,但绝没有升起对生命的敬畏。在被警察怀疑之后,即使没有对他造成影响,他仍然谋杀了肚财,我想肚财泉下有知,来世也会找他讨还这笔血债的吧,总之地狱也好,人间也罢,我想他的这些冤亲债主是不会放过他的,末尾彩蛋那里表明他的工厂整个被台风掀翻了,顶多只算个开始吧。而比起这些“外债”而言,更致命的是他内心对地位财富的贪恋,这些身外之物,是他无论杀掉多少人都无法挽留的,而他在这过程中所造的业,却会一直伴随他。正所谓: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教讲修行其实是讲出离轮回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遭受苦难的人们更容易升起出离之心。在肚财出事之前,导演才全面介绍肚财的生活,听完那段旁白或许你也会觉得,这个一天只有两顿饭吃,死前才吃了顿带鸡腿的饱饭,连遗像都没有,以捡破烂为生的流浪汉,对他而言很难说死了还是活着更痛快。而且他死的时候,至少还有菜埔、释迦、土豆三个人为他送葬。按释迦的说法,他至少还在地上留下了一个自己尸体的轮廓,而不像释迦那样的流浪汉,很可能死了很久才被人们发现,只在地上留下一点点尸体腐化的印子。
在得知黄启文的秘密后,他和菜埔请神扶鸾,得到的答复是“老老实实做人”。什么是老老实实做人呢?老实说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报警,而他居然精明的知道这个世界是“有权和有钱”的人的——报警没用,而选择带着菜埔沉默。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他若是知道其实有警察怀疑黄启文了,但因为没有证据只能眼睁睁看着政客把黄捞走,不知他会不会选择为警方提供证据呢。说不定黄启文出不来,也就无法知道菜埔偷看行车记录仪的事情,而导致自己被谋杀了,所以肚财死得比叶女士还冤,但他其实本来是有抗争的机会的,佛教讲“公平的再世为人”,我想他若是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下一世应该还会为人吧,只是希望他在下一世做一个更有勇气的人,或者才会比这一世更有福报些吧。
我想肚财是出离不了轮回的,因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他床头的女明星剪贴,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听淫癖”等等,这些表明原始欲望的习气其实是他摆脱轮回的障碍,倒成了他在菜埔面前颇为自信的原因,好像这些世俗的欲望,使他比菜埔更聪明些似的。所以说我们凡夫身处颠倒梦想,通常是无明的。其实要我说,菜埔比他更容易超脱,因为菜埔基本就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在考虑到自己也被黄启文谋杀的可能时,菜埔并没有太多害怕,而是担心母亲可能没了依靠去拜托小叔,在被自私的小叔装傻充愣的推脱过去还反被讹了三百元钱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只是依旧担心母亲的未来。他其实才是那个被生活的苦给磨透了的人,这样的人死了以后你若问他,还想在六道轮回吗,他一准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毕竟亲恩报完,他便了无牵挂,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我在别的影评上发现有人其实跟我一样注意到了,最后几个场景里,菜埔的衬衫上印着“预约人间净土”的字样。
释迦最耐人寻味,不光是他的名字。即使在最后为肚财送葬时菜埔和土豆宣泄情绪般的互殴时,释迦也只是云淡风轻的坐在那里感觉事不关己,他是整部影片人物关系最简单的角色——几乎跟人没什么关系,所以也是最平静的一个,我很难从他身上看到什么痛苦,这颇让人有些羡慕。在我还能听进那么一两场成功学讲座的学生时代,我曾经听一位颇有名气的暴发户自以为是的在演讲台上宣布:现代社会,看一个人有多成功,就看他与多少人发生了关系,因为,这就是一个靠关系吃饭的时代。最开始我对这一言论的反感只源于它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双关语义,而现在则觉得抱着这样的认知是件很可怜的事情,因为照此行事,大概会生生世世陷在娑婆世界,无有出期。
导演很幽默,比如最后菜埔拿副议员的宣传广告补房顶,他调侃那位脑满肠肥,为虎作伥的副议员“在为群众遮风挡雨的战线上奔跑在最前线”;又比如土豆借肚财电动车的时候肚财吐槽哪有男人骑粉色电动,土豆说反正是黑白电影观众看不出来,结果肚财的车单独变粉的打脸。有趣的细节突出了“有钱人的世界才是彩色”的观点,但是通篇看下来,却觉得有钱人除了生殖器稍显繁忙之外,生活的幸福又比穷人们多了多少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啊。
如果有机会我想跟导演说,您很幽默也很聪明,但拿佛开玩笑可是很危险的,还好据我判断,您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