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平凡者的马克思

如果从全世界挑出几个最难拍传记片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必然名列其中。《青年马克思》直面了这个难题,它重现了1843-1848这五年,从《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相知,到《共产党宣言》的出版的这一过程,这五年也是他们的青年时光。
虽然整部电影的叙事太过流畅与模板化,以至于显出温吞流水账的气象,绝非佳作。但同时,电影本身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乌尔·佩克依旧是一个具有些许野心的导演,而非彻头彻尾地把它拍砸了。
某种意义上,这部《青年马克思》可以被归为“作家传记片”的同类,因为它们面临的创作门槛相同:即如何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卷帙浩繁的书论中,以及后人对二者生平的历史文本中,提炼出具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
大多数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印象,估计还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缺乏真实可感的空间。我们一贯以来,记住的都是伟人的光辉形象,却没法在其中设想他们作为凡人的血肉。必须承认,距离感一直是横亘在历史人物与当代人们之间的鸿沟。
这恰是《青年马克思》所主要着墨之点——伟人身为常人的平凡之处,以及平凡之人又是何以成为伟人。导演采取的便是缩节篇幅、提取两人生活细节的策略,完成了对他们青年时期及各自家庭的一次“平凡化”呈现。

恩格斯之妻玛丽在第一次碰见马克思时,说了这样的话:“您对恩格斯而言非常重要,我原想您会更伟岸一些。”而马克思回应道:“我只是个普通人。”这便是整部电影在塑造人物上所做出的选择。
电影的开篇,用影像化的方式重现了马克思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普鲁士政府在那个时代认定,捡地上随处可见的枯枝也算违法行为,护林官对手无寸铁之人鞭笞无度。
随即而来的,便是《莱茵报》的查封。在查封之前,年轻气盛的他还在报社怒言道:“都是一堆关于世界革命的胡话,丝毫没有思想与纲领”。他此时已经对大量虚伪空洞的、模棱两可的理论失望,对无人关心的社会现实失望,到了决绝的地步。
这是世人皆知的青年马克思的叛逆精神,也是我们在如今的历史资料中可以反复见及的形象。当然,导演在处理马克思的形象时也不满足仅限于此。
马克思初见恩格斯时,并未将其放在眼中,直到第二次在卢格家见面时,依然出言不逊,用鄙夷的神色称他为别着金扣子在郊区消磨时间的闲人。然而,温和的恩格斯却以礼待人,在经历了一次稍带戏剧性的小型逃亡与聊天后,马克思便迅速向温格斯打开心扉。
当晚,恩格斯宿于马克思家中,第二天燕妮送他出家门后对他说道:“马克思从未把人带回家过,你是他的第一位客人。”

历史蛰伏于日常之中。马克思的高傲与自信之下,也有着焦虑、孤独,贫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他。恩格斯谦逊、克制,却在关键时刻一直能抱有最果敢的勇气。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两位女性——燕妮既是贤妻良母,也是独立于时代潮头的新女性;玛丽聪慧、大气,能够带领工人们进行抗争。
但电影也不无缺憾。在大量论战的开展中,导演忽视了马克思这位中心人物在思想上的几个重要转折。在与恩格斯的合作中,马克思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革命者。这些在电影中都缺乏更详细的展现,被蜻蜓点水带过。

乌尔·佩克的人生经历同马克思一般颠沛流离。他的作品常对社会制度进行抨击与质疑,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我不是你的黑鬼》。他一直都希望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而拍摄《青年马克思》更是如此。
电影最终选择以《共产党宣言》的完成作为落幕,欧洲革命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继发生。1847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在海边,恩格斯说服马克思认识到,如果不通过宣言这类通俗平实的读本,将思想的力量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那么写再多、再厚的书论无人理解也是徒劳,他们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这则宣言诞生在破旧拥挤的小房间内,诞生在几个年轻人的笔下,影响了未来世界的转向。

此刻,不仅是电影抒情的高潮,亦是塑造人物的最后一划——导演之前塑造的作为平凡者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真正地面向无产阶级群体,汇聚平凡的力量,发出共产的声音。
此刻,所有人的平凡,共同构筑起不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