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位疼爱他的爷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欢迎移步至我写的北影青年四部曲中的其他几篇感想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一《旺扎的雨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78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二《那年八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77/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三《西小河的夏天》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四《石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815/

杨瑾《那年八岁》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位疼爱他的爷爷
年底,摄像群里突然看到,吕松野掌镜的新片在央六首播了,匆忙的给电视装好直播软件之后,已经错过了开头。从一个满脸眼泪的孩子,和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头子的镜头,切入这个故事有点莫名其妙。镜头依旧是吕松野标志性的高信息量的固定机位、拉风却不干扰故事推进的构图,不过但过度的鲜艳和低宽容度让我几度怀疑,吕松野是不是想进军电视剧行业了。突然,一个夕阳下老头子背起孩子过河的画面摆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还是被吕松野魔幻的光线给震撼到了。如果说梁朝伟和周迅这样的演员,一部戏通过只发挥几句台词来突出剧情的话,吕松野也显然用此刻的魔幻,突出了两个冤家的此时的幸福美好。我想若想此生无憾,一定要在电影院一睹此片的风采。而且,大量人物只占画面很小的比例的构图,在电视上根本看不到摄影师的构思。悲剧的是,这部电影目前只有电视放映,还未有进去电影院公映的计划。年后,我刷遍了大象点映的片单,也找不到这部电影。倒是看到了杨瑾导演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可能老天听到了我的祈祷,北京电影节在淘票票做的推广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搜索了一下《那年八岁》,居然有排片。虽然被排到了小西天电影资料馆的2号小厅,无法在更大屏幕上领略吕松野的美。但片后跟杨瑾导演的见面会,因场次的小而距离更加贴近。这个鬼怪、风趣、调皮、接地气的导演,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大智若愚的导演现场开“黑”好兄弟吕松野,摄影对他来说好像没什么难度,拍戏就跟玩似的。更是爆出,拍戏过程中,喜欢晚上喝酒吃烧烤,有一天喝多了,第二天没能起得来,助理摄影师尝试好几次之后才拍完的囧事。做过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摄影师的导演杨瑾,“吐槽”吕松野拍摄,有一天上下左右到处看,一直等,到处比划,坚持光线非常重要的原则,影响了一次拍摄进度,不过杨瑾强调,就这么一次。
导演的调皮还体现在,当《西小河的夏天》、《石头》、《旺扎的雨靴》的三位导演,讲述挑选和引导非专业小演员表演时,有多么艰难的时候,导演刻意显摆自己片中小演员是个戏精,根本不需要怎么指导。小小的扮演着,杜俊豪,总是和妈妈带着时刻打包好的行李箱和需要补习的课本,辗转于各个剧组。爷爷扮演者罗京名和杜俊豪,在短片《福与李》中有过精彩的飙戏,而且两人都是陕西人,有很默契的配合。在片场拍摄的时候,杜俊豪跟人来疯一样,跟谁都闹在一起。一旦开机,便瞬间入戏,有时候甚至导演提,要不要多拍一条。我觉得,小演员这样的表演风格,倒是跟罗老师略带话剧腔的表演风格非常的搭配。从头看下来,也没有觉得多么的出戏,只是觉得这个电影出个陕西话配音版,会不会更有感觉。当年《让子弹飞》的川话版上映后,也是赢得不少观众的拍手称快。
导演也把这种乐呵的理念带入到了人物的理解上。杨瑾说,区别于原著,他把小小改编成位一个喜欢恶作剧,甚至有点“坏坏”的小孩。比如,故事一开始上学便大胆的撩妹,被老师牵着耳朵拉到教室;还偷偷的把盲人爷爷引到一堆牛粪上。主持人问这样改编原因的时候,导演脱口而出:“我小时候就这样”。这个故事在导演自己的理解下,少了一些悲情,变得更加接地气。
导演介绍,剧本是中国编剧收入排行榜前三的林和平仅有的一个电影剧本。是林和平在北京陪儿子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写的。而且是基于编剧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将他依次卖给三个瞎子引路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林和平是东北人,开始构思爷爷的角色,甚至都有找过赵本山来主演。因为本山老师二胡的手艺,就是小时候给瞎子引路的过程中学到的。
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导演没有把重点放在渲染人物的悲惨,更没有把电影背后宏大的朝鲜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作为剧情的冲突点,而是聚焦在小孩子和爷爷身上。弱化了社会大洪流,增加了孩子的调皮,欢笑之余,让故事更多的关注了两人悲惨的命运下的心心相惜。在我提问,为何四位导演没有前几代导演,真实的呈现社会历史变迁的时候。其他三位导演说自己的成长没有经历这些,自己的作品也不会对社会进行很锐利的控诉。调皮的杨瑾导演说,很快他就会做这样的作品出来。主持人调侃到,希望这样的片子能顺利过审。

其实,同导演都是山西人的我,很能理解山西孩子成长的特别环境。山西导演贾樟柯的诸多现实主义的影片,也与山西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杨瑾的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其实讲述的也是两个阶级和身份悬殊的孩子之间,靠善良和坚持最终感动彼此的故事。这部电影中学霸,在解释为什么和学渣,形成互助小组的时候,这样说“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和另一个孩子在一组,他家特有钱,我特讨厌他,轮到我站在讲台上选人,我想了想,还是选了小波”,这段话讲明了一个学霸为啥离家出走,去学渣家里看黄河的根本原因,是不跟看不起自己的富人做一组。从电影片头“献给尚于博”我推测,这个小博便是电影中小波的原型,杨晋更是导演自己杨瑾的化身。这个故事,其实更有可能是基于真实改编的。山西是个很神奇的省份,从2000年后开始,各种煤矿产业相关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子女,便和没富起来的子女们一起上学。在成人尚难处理好贫富差异化下的社会交流方式的时候,喜欢攀比的孩子们更是无法处理好。
《那年八岁》里爷爷前半段,不停的跟小小说:“你就是穷人的命”,而且抢起小小的肉的时候,丝毫不留情。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很难改变。小小也习以为常,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逆来顺受。一个人去挑水,被后妈批评,被卖给瞎子,他习惯着自己下贱的生命,很多这样的设定一度让我很难过。带着铅笔盒上学,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对于剧中的小小却是奢侈的。
但是,同《旺扎的雨靴》里的固执的旺扎一样,小小的固执也打动了爷爷。片名《那年八岁》原来是爷爷八岁的时候,也失去了妈妈,从两眼一抹黑的被人歧视的瞎子,努力学手艺后,做成了高收入的算命盲人。当爷爷把这个故事说给小小的时候,仿佛两个八岁的孩子,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杨晋和小波一样,成为了朋友。《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的完整,我想应该是:“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多少,跟能否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那年八岁》的想讲的是:“两个人阶级地位相差很大的人,跟能不能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年八岁”。
小小被爷爷送回学校,他突然意识到爷爷是唯一一个还疼爱他的人,便一刻不停的跑去找爷爷,流着幸福的泪喊着“爷爷”,这几声“爷爷”不能是下课后,也不能是放学后,必须是立刻,马上。
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到自己的小愿望,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个疼爱自己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