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活得身不由己,对于“朋友”“亲人”“爱情”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在所不惜

看了甄嬛传五遍,第一遍惊叹于衣饰华美制作精良,演员持敬而颦笑细腻;第二遍觉得所谓爱情伟大又可惜,所谓友谊脆弱且随势厚薄,命运无常而令人叹惋;第三遍发觉一人站上高位不仅需要智慧 盟友 忠仆,还需要藏起一切喜怒哀乐,铁石心肠甚至无肺无心;第四遍再看悲感于甄嬛看似站上赢家之位实则最终一无所有,身边亲信或离或死,只得一仆随侍身侧,只见花草山水年月如复,实则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直到第五遍时,浑觉众人不过都是棋子,于这名利场间互相利诱相用。
所谓忠仆也不过是势利眼的走狗,手段狠辣而毫无真心(苏培盛·崔槿汐);
人生能得一好友(梅庄)一知己(允礼)已是至上荣幸,至于能相伴走过多少年岁,则并不可强求;
争取自由是世间最难的事情,一入深宫如入人间乱世,世外桃源(宫外凌云峰)般的生活,在强权长爪的干预下(太后·皇上)是由不得个人说弃或留的;
美好和纯真不会永远葆有,因为本就并非真切,风平浪静(后宫)之下总是暗潮汹涌,花好月圆(四郎和嬛嬛)不过太虚幻境,真情实感(端妃和敬妃)只是利益所趋的假象。
这里面所有的人都活得可怜。或为爱·或为名·或为利而最终丢弃了性命。甄嬛其实是心性纯切之人,入宫之初不过为得一人心而白首不相离,可惜卷入利害斗争因而日益毒辣。其实既是形势所迫亦是自身觉悟,因为如不坚硬心肠,结果便只能和十七爷·温实初·叶澜依(宁嫔)那般,因过于轰烈纯情而或丧命或自残。性情中人毕竟是在少数,余下皆为为己之利而不择手段,面和心不和之人。
说来其实无可厚非。只是有得必定有失,甄嬛最后迫于内外之力,认清了自己想要的是家人平安门楣清白,所以看懂了形势学会了摆布棋子,亦学会了出卖自身成为他人的棋子,以交换所需的回报。出宫之前她是别人的牙爪而不自知,被用于制衡华妃年羹尧一党却自以为得了各方(皇上·皇后·太后)信任和爱护,其结果是以真心换来惩罚,一片赤诚换来心灰意冷。出宫回来之后自成一派,成为不顾一切只愿得己所需的将帅。其实如果十七爷一事不发,以甄嬛送端妃上皇贵妃之位的态度来看,她于坐上太后之位一事应该是没有过多诉求的,即便知晓自己最终可能会是太后,也不急于一时一刻。然而皇上心狠夺取了她最想彼此守护的爱人,亦也就成全了她踩踏复仇的心意和手段,最后也顺理成章不费吹灰之力将端妃敬妃也通通置于她之下,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真正掌握了可以摆布后宫的大权。
甄嬛的一生不算清白,但总归一切都是并未有意而为非作歹。大抵在滚滚红尘中欲求一席之地都不得不如此选择,只是结局得手与否 亦还需要一些运气和手段不至过于残暴而积来的福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