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是噩梦,也有短暂的欢愉
(芷宁写于2017年11月3日)
美国著名记者珍妮特·沃尔斯于2005年出版的《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个人回忆录,该书将沃尔斯与其兄弟姐妹那与众不同又艰难困顿的成长经历公布于众,而这部同名影片便是据此回忆录改编而成。沃尔斯的另外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小说《半驯之马》,以其外祖母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看罢《玻璃城堡》之后,有些期许《半驯之马》也能光影化。
家庭伤痛是很多具有文字天赋的人提笔写作的初衷和原动力,大约人在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写出来是一种必要的宣泄,是一个易于找寻到的缓释出口,毕竟“我们都感到痛苦,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乱七八糟的事,人生就是很令人费解,我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你如果把它写下来,事情就会慢慢好的。”(语自影片《Detachment》)
拥有一对有着空想主义思维模式又始终坚持特立独行的不靠谱父母,会有多么的不幸,或者说会有多么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珍妮特·沃尔斯和该片向读者或观众娓娓道来,这里面不乏血泪和伤痛,当然也有点点的欢愉。
对该片的改编应该算比较尊重原著风貌,而反应家庭伤痛的影片实在不胜枚举,其中不乏佼佼者,如何让影片最大限度地贴合观众,除了每个不幸家庭的特别之处外,还必须有些共性,这部影片中的共性,大约是人们在幼小时都有被自己单纯信任着的父母忽悠过、都有被空口许愿过的经历,除却这部分,影片做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却是它的特性——沃尔斯家的孩子们在对父母失望后所做的自助自救。当然具备这样的独立思考和自救自助的能力,也是拜不靠谱父母所赐。
片中成年后的珍妮特有句台词:“我们从来不是一家人,我们是一场噩梦。”年少时,一家人居无定所,四处流浪,那时对于孩童而言,如此不合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是新鲜刺激有趣的,何况父亲总能找到这样做的理由,并口头描绘出美好的愿景。然而,这对属于性情中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安全和成长却无法做到最基础的保证,如,幼小的珍妮特在做饭时被火烧伤,在伤逝未能得到充分的治疗修养时,就被父亲偷出了医院,继而全家逃亡。再如,家徒四壁,长身体的四个兄弟姐妹却没有食物,只能吃黄油拌糖充饥……
都说“家庭是每个人的城堡”,可并不是每个城堡都坚固温暖可靠,父亲曾许诺给家人建一个玻璃城堡,还煞有介事地设计了图纸,忽悠孩子们打地基,然而仿佛一个不着调的梦想,玻璃城堡始终没有建成,酗酒的父亲也功亏一篑地没能戒酒成功。面对这样的父亲,珍妮特的内心是复杂的,影片也着力表现了这一点,珍妮特信任父亲却总得到失望,可看到父亲受伤严重的手臂,她又没法不关心他,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珍妮特和父亲的关系也有着亲疏远近变化,当得知父亲病重时,已奋斗成社会精英的珍妮特还是回归本性地赤脚跑回了流浪中的父母的临时住所。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影片试图表述父亲选择如此的生活方式,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然而他的行为却延续着这种烙印……
夏多布里昂说:“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这样散漫随性热爱自由的父母仿佛一把双刃剑,他们对子女既限制又放任自流,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不约束子女的想象力,其中的一些鼓励还促成了子女的发展,例如父母送书给孩子们做礼物时,送给珍妮特的是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母亲表示希望珍妮特写出属于自己的书。另一方面,父亲偏激而自以为是的思想言行,令他制止子女们涉足社会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这种限制则是他和珍妮特的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珍妮特一直想让自己过上不同于父母的生活,可在关键的时刻,她意识到她也曾从这种生活方式中获益,事实上,父亲还是有觉悟的:“我花了一辈子,在荒野里追击恶魔,却没发现,原来一直恶魔在我的身体里。一辈子都活在恐惧自己的阴影里,想想也是可悲。”
伍迪·哈里森饰演的空想主义父亲颇有入木三分之效,而饰演幼小珍妮特的钱德勒·海德较出色,饰演小珍妮特的艾拉·安德森也不错,大珍妮特由影后布丽·拉尔森饰演,虽不是每场戏都把握到位,但关键的几场戏还是令人信服的。
该片似乎并没有想走得更远一步的打算,这也使得它距离一部真正的好作品还有些许距离。
(杂志约稿)
美国著名记者珍妮特·沃尔斯于2005年出版的《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个人回忆录,该书将沃尔斯与其兄弟姐妹那与众不同又艰难困顿的成长经历公布于众,而这部同名影片便是据此回忆录改编而成。沃尔斯的另外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小说《半驯之马》,以其外祖母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看罢《玻璃城堡》之后,有些期许《半驯之马》也能光影化。
家庭伤痛是很多具有文字天赋的人提笔写作的初衷和原动力,大约人在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写出来是一种必要的宣泄,是一个易于找寻到的缓释出口,毕竟“我们都感到痛苦,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乱七八糟的事,人生就是很令人费解,我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你如果把它写下来,事情就会慢慢好的。”(语自影片《Detachment》)
拥有一对有着空想主义思维模式又始终坚持特立独行的不靠谱父母,会有多么的不幸,或者说会有多么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珍妮特·沃尔斯和该片向读者或观众娓娓道来,这里面不乏血泪和伤痛,当然也有点点的欢愉。
对该片的改编应该算比较尊重原著风貌,而反应家庭伤痛的影片实在不胜枚举,其中不乏佼佼者,如何让影片最大限度地贴合观众,除了每个不幸家庭的特别之处外,还必须有些共性,这部影片中的共性,大约是人们在幼小时都有被自己单纯信任着的父母忽悠过、都有被空口许愿过的经历,除却这部分,影片做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却是它的特性——沃尔斯家的孩子们在对父母失望后所做的自助自救。当然具备这样的独立思考和自救自助的能力,也是拜不靠谱父母所赐。
片中成年后的珍妮特有句台词:“我们从来不是一家人,我们是一场噩梦。”年少时,一家人居无定所,四处流浪,那时对于孩童而言,如此不合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是新鲜刺激有趣的,何况父亲总能找到这样做的理由,并口头描绘出美好的愿景。然而,这对属于性情中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安全和成长却无法做到最基础的保证,如,幼小的珍妮特在做饭时被火烧伤,在伤逝未能得到充分的治疗修养时,就被父亲偷出了医院,继而全家逃亡。再如,家徒四壁,长身体的四个兄弟姐妹却没有食物,只能吃黄油拌糖充饥……
都说“家庭是每个人的城堡”,可并不是每个城堡都坚固温暖可靠,父亲曾许诺给家人建一个玻璃城堡,还煞有介事地设计了图纸,忽悠孩子们打地基,然而仿佛一个不着调的梦想,玻璃城堡始终没有建成,酗酒的父亲也功亏一篑地没能戒酒成功。面对这样的父亲,珍妮特的内心是复杂的,影片也着力表现了这一点,珍妮特信任父亲却总得到失望,可看到父亲受伤严重的手臂,她又没法不关心他,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珍妮特和父亲的关系也有着亲疏远近变化,当得知父亲病重时,已奋斗成社会精英的珍妮特还是回归本性地赤脚跑回了流浪中的父母的临时住所。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影片试图表述父亲选择如此的生活方式,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然而他的行为却延续着这种烙印……
夏多布里昂说:“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这样散漫随性热爱自由的父母仿佛一把双刃剑,他们对子女既限制又放任自流,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不约束子女的想象力,其中的一些鼓励还促成了子女的发展,例如父母送书给孩子们做礼物时,送给珍妮特的是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母亲表示希望珍妮特写出属于自己的书。另一方面,父亲偏激而自以为是的思想言行,令他制止子女们涉足社会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这种限制则是他和珍妮特的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珍妮特一直想让自己过上不同于父母的生活,可在关键的时刻,她意识到她也曾从这种生活方式中获益,事实上,父亲还是有觉悟的:“我花了一辈子,在荒野里追击恶魔,却没发现,原来一直恶魔在我的身体里。一辈子都活在恐惧自己的阴影里,想想也是可悲。”
伍迪·哈里森饰演的空想主义父亲颇有入木三分之效,而饰演幼小珍妮特的钱德勒·海德较出色,饰演小珍妮特的艾拉·安德森也不错,大珍妮特由影后布丽·拉尔森饰演,虽不是每场戏都把握到位,但关键的几场戏还是令人信服的。
该片似乎并没有想走得更远一步的打算,这也使得它距离一部真正的好作品还有些许距离。
(杂志约稿)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芷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