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已经是上个礼拜看的电影了,拖到现在才写影评。
这部电影的摄制其实并不能让我觉得很满意,大概给它及格分以上些吧。包括故事性,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但是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相比于摄制和故事性,于我,更重要的必定是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和情感。
当晚看电影时,我一直重复着一句话:“这电影不适合我看。”
并非是对它的批评,而是因受其猛烈的感染而觉得无能为力。
-------------------------------正文开始-------------------------------
电影最后一段的话应该是点题了吧。“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其实这一段看似鸡汤,而鸡汤背后却是无比的心酸和抉择。人这一生最难的必定是和自己和解,对自我的寻找、认可、厌恶、放逐等等,都会在时间和世事变幻中变化。
首先电影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价值选择——义与利。孔夫子叫我们“见利思义”,这其实不难做到,而难的却是区分“利”和“义”。于每一个人来说,利与义是不同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支持陈鹏不陪伴王敏佳而去造核弹,与此同时我们又为什么不能理解李想的支边报国情怀?对李想来说,过安稳的生活是利,而为国奉献青春便是义。那我们为何要责备一个见义忘利的人呢?其实我很感动他那一句:“我太想去支边了。”
电影终归是电影,人生也终归是精彩的电影。李想的失败在于他“害死”了喜欢他的姑娘。但这是他的错吗?还是这庞大人群的错?有一首歌叫,凶手不止一个。
陈鹏是这部电影里最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一个角色。他凭什么这么好?凭什么没有嫉妒?凭什么不计较王敏佳的掩瞒?这是什么啊,用爱产生核反应?
人的性格复杂。或许是因为观众更喜欢看非黑即白的东西吧。
所有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沈光耀的故事。第一次感动在他向沈母保证不去当飞行员,第二次感动在他依旧遵从了内心。最后有一个镜头,沈母站在家门前,头顶的横匾上是“三代五将”。其实,比起坚持梦想,放弃梦想更难。因为放弃者承担着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诸如此类。当放弃者决定当起这些压力,与此同时,他必须承担碌碌而平凡的一生。但知其不可而为之则是更高的境界了。
第二个关键词是“真实”。梅贻琦教授的那一段话真是太触动人。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找自己的真实。儒家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真实这一条,应该对应“诚意”。生而为人,要对自己真诚。不必羞耻于探求自己的内心,不必羞耻于真实的感情。
第三个价值观点,就在于“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或许是爱,或许是勇气,或许是直面自己。人在这沧莽世间,每一个人都相当微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或许应当是互文吧。唯有独善其身者兼济天下,而独善其身者必定兼济天下。因为无论我们处在哪一个位置,无论我们是什么身份,我们必定对身边的一切产生影响。若有幸得到长辈的某些“精神”的传承,那么我们必会将这些“精神”送给今后的世世代代。
好吧。接下来说说为什么这部电影不适合我看。
其实,不仅是我,我觉得任何一个有梦想的青年,都不应该看这部电影。它带给你一个虚幻的假象,让你以为只要坚持真理与正义,便是好的。可现实明显与兹截然相反。我们要拼搏,便要流血,便要拗掉自己的个性。这真的没有错。这是个不一样的时代了。空有一颗心,早已没有价值。人们需要的是从你地方所得的直接价值。
可能只有妥协过,才明白什么是不妥协。
“如果你早早的了解了你要走的人生,你还会前往吗?”只有兵荒马乱的年纪最真实可贵。我想,我这一生都不会像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无问西东。
电影最后的彩蛋播放时,我内心搅动翻滚得不行。见到陈寅恪先生便直直鞠了一个躬。当时影院里剩的人不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剩下的人都和我一样在心中默默祈福默默励志。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
电影散场后我对身边人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会站在风口浪尖,但风口浪尖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根本看不到风浪,我害怕自己根本没有资格站在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