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之血——谎言与纯真,欲望与空虚,Eli与Daniel的镜像人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拜读了PTA的原剧本,想起还未曾给本片献上过致意,实在惭愧。
本片的几个译名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血色将至》。相比于将“石油”作为主题放在聚光灯下的《黑金企业》或《血色黑金》,《血色将至》虽然看似直译,其实抓住了原片名There Will Be Blood的核心——血。先说说实体的血,或暴力与伤害。本片的第一幕,Daniel寻找银矿时不慎失足落井,凭顽强的意志自救,奠定了全篇的基调——粗砺,紧张,毫无喘息之机,有血而无泪。油井的意外,工人的血与石油融为一体,为新开的油井与Daniel的野心献上血祭。自然还有Daniel杀死自己“唯一的亲人”Henry和宿敌Eli等等。而血作为意象也是贯穿全篇——石油为血,施洗的圣水为血...宗教气息浓厚。羔羊之血本应使受洗之人得到救赎,最终却只演变成Eli对Daniel的一场荒唐的报复。最后,Eli试图用Bandy Track下的石油换取Daniel的帮助,只落得了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的结局——救赎的羔羊之血早已干涸。
在我看来,将全片串联起来其实只需两个角色——Daniel和Eli,一生的宿敌,然而揭去表象,两人却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对方的镜像。这两个角色能达到如此的荧幕效果,除了PTA的剧本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丹尼尔·戴-刘易斯和保罗·达诺的精彩演出。如昆汀所说,“有些事实是不需要说明的,水是潮的,太阳是热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绝佳的。”DDL的表演撑起全片,全然消失在角色身后,但最令我惊艳的一个镜头只有短短十几秒——当冒牌弟弟Henry几次搭不上话,他的眼神从怀疑到不愿相信到失望再到起杀心,无一句台词却能清楚读出所有的情绪。与此同时这段表演又无比自然,毫无设计感,不得不佩服他对角色理解之深。然而保罗·达诺的贡献也同样耀眼。其实拍摄初期,Dano的合约只有Paul一个角色,戏份很少,但由于PTA与Eli原定演员的合作有些不顺,才临时决定换角。据DDL说,本已完成拍摄的Dano星期四晚上才拿到Eli的剧本,周一开拍的时候,Eli已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了。于是,如任何一对荧幕宿敌一样,Daniel和Eli之间的对峙与交锋将本片的情绪一次次推向高峰。如我之前所说——不论他们自己承认与否,Daniel与Eli的内核无比相似。两人都擅长于利用谎言,或欺诈(fraudulence)达到自己的目的。Daniel谎称只为了猎鹑而来,试图以极低的价格买下Sunday家的农场;Eli则是打着上帝先知的名号以夸张荒唐的“驱魔仪式”得到乡邻的迷信。两人都精于算计,充满野心,自负虚荣。Eli坚持要Daniel在开井仪式上宣赞自己的名字以换取“先知的祈福”,而Daniel在将养子HW接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以前对他的家庭致以评论的资本家说“我看上去像个傻瓜”。或许在Sunday农场的那场晚饭,两人对视之间便已看透了自己与对方的本质与未来——注定要成为宿敌的两颗灵魂。PTA的镜头语言与Dylan Tichenor的剪辑也多次将两人放置于镜像的位置——Daniel正对镜头在室内明处,切到Eli背对镜头在室外暗处。DDL在采访中被问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说,“我(指Plainview)不会允许自己承认Eli看透了我的欺诈,但我肯定可以看透他,想要看透这点需要点自我厌恶...但我的欺诈相较来说要高尚一些,毕竟精神上的欺诈是不可原谅的。”
虽说Daniel和Eli两人可以称得上本片的双子星,故事的核心显然还是落在Daniel的身上——这个角色之所以有趣,在于他与外界,与自身的矛盾。他在追求的到底是什么?金钱?权势?可拥有了这两样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与幸福。或许他所无法放弃的其实是追逐本身吧。他自我厌恶也厌恶他人——结尾处他对HW说“你的愤恨与恶毒和我毫无关系”,这话何尝不是他说给自己听的呢。所以,我们所看到的Plainview始终是孤身一人——影片始于他独自一人淘得第一桶金,终于他独自一人坐在豪宅之中,身旁是宿敌Eli已毫无生气的躯体。每当他得到一个搭档,最终的结局却总是背叛或离去。讽刺的是,这样厌己厌人的他却痴迷于纯真。自己亲手养育的儿子在放火烧Henry之后丢失了纯真,Daniel便残忍地亲手终结了这段父子情;发现所谓的弟弟不过是个骗子,Daniel将他亲手送进了坟墓。全片Daniel唯一一次展露自己脆弱一面的只有在篝火旁翻看已逝弟弟的日记——他仅剩的一点对于纯真的念想。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I’m finished.
本片的几个译名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血色将至》。相比于将“石油”作为主题放在聚光灯下的《黑金企业》或《血色黑金》,《血色将至》虽然看似直译,其实抓住了原片名There Will Be Blood的核心——血。先说说实体的血,或暴力与伤害。本片的第一幕,Daniel寻找银矿时不慎失足落井,凭顽强的意志自救,奠定了全篇的基调——粗砺,紧张,毫无喘息之机,有血而无泪。油井的意外,工人的血与石油融为一体,为新开的油井与Daniel的野心献上血祭。自然还有Daniel杀死自己“唯一的亲人”Henry和宿敌Eli等等。而血作为意象也是贯穿全篇——石油为血,施洗的圣水为血...宗教气息浓厚。羔羊之血本应使受洗之人得到救赎,最终却只演变成Eli对Daniel的一场荒唐的报复。最后,Eli试图用Bandy Track下的石油换取Daniel的帮助,只落得了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的结局——救赎的羔羊之血早已干涸。
在我看来,将全片串联起来其实只需两个角色——Daniel和Eli,一生的宿敌,然而揭去表象,两人却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对方的镜像。这两个角色能达到如此的荧幕效果,除了PTA的剧本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丹尼尔·戴-刘易斯和保罗·达诺的精彩演出。如昆汀所说,“有些事实是不需要说明的,水是潮的,太阳是热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绝佳的。”DDL的表演撑起全片,全然消失在角色身后,但最令我惊艳的一个镜头只有短短十几秒——当冒牌弟弟Henry几次搭不上话,他的眼神从怀疑到不愿相信到失望再到起杀心,无一句台词却能清楚读出所有的情绪。与此同时这段表演又无比自然,毫无设计感,不得不佩服他对角色理解之深。然而保罗·达诺的贡献也同样耀眼。其实拍摄初期,Dano的合约只有Paul一个角色,戏份很少,但由于PTA与Eli原定演员的合作有些不顺,才临时决定换角。据DDL说,本已完成拍摄的Dano星期四晚上才拿到Eli的剧本,周一开拍的时候,Eli已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了。于是,如任何一对荧幕宿敌一样,Daniel和Eli之间的对峙与交锋将本片的情绪一次次推向高峰。如我之前所说——不论他们自己承认与否,Daniel与Eli的内核无比相似。两人都擅长于利用谎言,或欺诈(fraudulence)达到自己的目的。Daniel谎称只为了猎鹑而来,试图以极低的价格买下Sunday家的农场;Eli则是打着上帝先知的名号以夸张荒唐的“驱魔仪式”得到乡邻的迷信。两人都精于算计,充满野心,自负虚荣。Eli坚持要Daniel在开井仪式上宣赞自己的名字以换取“先知的祈福”,而Daniel在将养子HW接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以前对他的家庭致以评论的资本家说“我看上去像个傻瓜”。或许在Sunday农场的那场晚饭,两人对视之间便已看透了自己与对方的本质与未来——注定要成为宿敌的两颗灵魂。PTA的镜头语言与Dylan Tichenor的剪辑也多次将两人放置于镜像的位置——Daniel正对镜头在室内明处,切到Eli背对镜头在室外暗处。DDL在采访中被问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说,“我(指Plainview)不会允许自己承认Eli看透了我的欺诈,但我肯定可以看透他,想要看透这点需要点自我厌恶...但我的欺诈相较来说要高尚一些,毕竟精神上的欺诈是不可原谅的。”
虽说Daniel和Eli两人可以称得上本片的双子星,故事的核心显然还是落在Daniel的身上——这个角色之所以有趣,在于他与外界,与自身的矛盾。他在追求的到底是什么?金钱?权势?可拥有了这两样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与幸福。或许他所无法放弃的其实是追逐本身吧。他自我厌恶也厌恶他人——结尾处他对HW说“你的愤恨与恶毒和我毫无关系”,这话何尝不是他说给自己听的呢。所以,我们所看到的Plainview始终是孤身一人——影片始于他独自一人淘得第一桶金,终于他独自一人坐在豪宅之中,身旁是宿敌Eli已毫无生气的躯体。每当他得到一个搭档,最终的结局却总是背叛或离去。讽刺的是,这样厌己厌人的他却痴迷于纯真。自己亲手养育的儿子在放火烧Henry之后丢失了纯真,Daniel便残忍地亲手终结了这段父子情;发现所谓的弟弟不过是个骗子,Daniel将他亲手送进了坟墓。全片Daniel唯一一次展露自己脆弱一面的只有在篝火旁翻看已逝弟弟的日记——他仅剩的一点对于纯真的念想。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I’m finished.
© 本文版权归作者 Everde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是最到位的影评,说的极好。孤独起,孤独终,内心渴望亲情,却经营不好。自己家财万贯,有个兄弟却因没钱看病客死他乡。和假兄弟很合得来,一起谈判,一起骑马,一起勘察,一起玩耍,好比最苦闷黑暗的人生,射进来一束光,那是丹尼尔最快乐最畅所欲言的日子。其实假的又如何,就把他当真不也很好吗?亨利这个人,命运很荒谬,是类似欧亨利笔下的小贼一样的人物,想做好,世界却处处为难,实不该死。丹尼尔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听到自己内心的人,一个是和自己互成镜像,又心照不宣的人。丹尼尔在其他人面前满嘴谎言,从不袒露内心,为了发财,为了美国梦,白手起家,靠着不怕死的勤奋和坚硬,谎言开道,压榨穷人,成了报纸上的成功人士,而却终身未娶,没有传承,所谓美国梦成真,滋味可真不好受。
谢谢你的长评!有人能和我的想法有共鸣太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