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爷来教做人了

传记电影,尤其是真实事件电影,如果故事足够精彩那么电影也容易加分比如《聚焦》,而大部分情况是,因为结果观众都已经知晓,所以传记拍不出花儿来,沉闷就成了最大问题。
历史不是谁都能画两笔的剧本,平铺直叙观众不爱买账,如果不陈述事实肯定受到讨伐,所以大多在人身上费功夫:这需要人物本身有争议,有可看性,同时需要演员通过一己之力撑起一部没有跌宕起伏情节的电影,怎么突出个人特点?演讲。
影帝刘易斯有根据宪法第13修正案改编的《林肯》,准影帝奥德曼有讲丘吉尔如何在二战中力挽狂澜的《至暗时刻》,刘易斯即林肯,奥德曼就是丘吉尔。
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过撒切尔,自身即女王;汤姆汉克斯,永远的稳重型成熟男性,不演警察就演律师;斯皮尔伯格,拍商业片成了好莱坞的榜样也是桎梏,拍战争片全进影史,拍传记片被批主旋律但老拿奖……
三巨头搭伙拍了一部传记电影,片名平平无奇,叫《华盛顿邮报》,故事聚焦1971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在讲这部电影之前,需要先回想一下去年,即2017年,我们经历的各种核爆新闻事件,你还记得多少?
古语说得好,有爆发就有镇压,不管你是大学教授还是幼儿园孩童,不管你身住皇城脚下还是魅力魔都,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你明明什么都知道了的时候狠狠扇你一巴掌,告诉你就算知道了,你也得装作不知道。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推特达人川普跟媒体记者的相爱相杀也是世界人民关心的好戏。
这个世上有不畏凶险揭露黑暗的正义记者,也有政府幕僚的走狗,第一遍看《华盛顿邮报》深受感动,即使大部分当今的媒体人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媒体应在民主中发挥的作用,忘了自己是为统治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我还是相信,因为“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还是有人没有忘记记者是什么,媒体的初心是什么,还有人在坚持做着揭露真相这件事。
看第二遍时想到,电影里的那些人为了告诉公众真相,丹,冒着生命危险盗窃机密文件;本,不惜背上总统想给他安置的叛国罪,凯瑟琳拿上家族的报业做赌注……
再看看今天所谓的媒体人,他们在做什么?如果两扇窗帘没拉,一扇里是明星,另一扇是什么都不重要了吧?
电影里凯瑟琳希望销量能上去,泄密事件拯救了这份报纸,使得它顺利成为了全国性的报刊。
而如今,没人救得了纸质报纸的销量,也没人找得回媒体人的初心。

当然,如果一部电影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也不算是成功的电影,只谈电影本身:梅姨软弱无助的眼神看着很心疼,虽然全片两小时长但一点也不闷,斯导走哪儿都忘不了战争戏的瘾,电影末的彩蛋是水门,难道有续集?……
PS:梅姨虽老气质犹存,但老汤叔是真老了……
电影末的彩蛋不是为续集,是致敬《总统班底》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