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much for the big shiny rock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周五的晚上,虽然告诉自己要看部观照现实的好电影,但潜意识多半还向往着风格明快的喜剧片,所以刚点开《血钻》,看到片头是介绍非洲的故事并转入一个贫穷黑人家庭的时候,我差点有右上角点×的冲动。幸亏没有。幸亏下一秒非洲大陆广阔静谧的景象攫住了我的眼睛,才没有错过这部已经晚了十二年才看到的好片子。而开始的那点要放弃的冲动,看完电影后再回想就是一种惭愧了。
这部电影的优点非常直白明显,以至于有人会觉得它深度不够。要夸奖它,有几个点是绕不过去的。
首先,当然是全片的主题。“你去珠宝店买的钻石,可能有人因此失去双手”。可能大部分女生都经历过为珠宝目眩神迷的阶段,只是时间长短不同。我自诩是一个不算太物质的女性,对周围女生整天谈论的奢侈品牌、包包、口红色号、化妆品之类都不大感兴趣,但是这种仅仅算是冷淡和有着自命清高嫌疑的“不感冒”禁不住多少现实的诱惑。之前去香港旅游的时候,在满是金银钻石的珠宝店,我就会被疯狂购物的人群和导游所谓“女人总要有几件戴的出去的珠宝”的说辞感染,也要去为这些东西动心。现在想想真是傻透了。首先是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指出钻石只不过是垄断商为了谋利而营造的骗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稀缺性,而所谓的净度重量之类也都没有销售们描述的那么难得和高端。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讲到,钻石商的地下金库存着大量钻石,只不过为了控制供需关系而不让它们流出。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说“我知道钻石没那么珍贵,可我就是想用这种价格高昂的礼物证明我们的爱情”。本来我是觉得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要钻石的决心可以坚定起来了。虽然片尾指出“买钻石时要确定它们不是来自战争地区”,但是作为消费者感觉应该无从判断,为了避免买到手里的产品沾着地球另一边人民的鲜血,最好的选择就是不买。
肯定又会有人说,那世界上太多产品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比如说,电影中就提到象牙、黄金、石油,我们还听说过许多压榨劳动力的工厂,谁知道你穿的牛仔裤、用的电子产品,甚至吃的食品,都是怎么来的呢。难道你活在世上可以什么都不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我支持市场的正常流通,自由市场和科技进步是让今天的世界比过去更好的根本动力。而所谓资本家都是压榨劳动人民的吸血鬼的说法,也多少有些过时了。现在很大一批企业家,都是真的有理想去改变世界(当然盈利也是公司运营最基本的需求),做一些有价值的产品。而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钱花在真正必需或者有价值的产品上。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几乎所有产业都有其黑幕,都会建立在一部分人的牺牲上,而往往这部分人就是最底层的劳动者们(有时候还得加上消费者)。这只能靠不断规范行业监管机制、完善产业链和供需模式,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也需要建立在更先进、富足的社会大环境下(起码现在大部分劳动者的生活水准比工业革命时期提高了太多)。退一万步说,在目前的环境下,很多人确实需要这一份工作,即使意味着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起码满足了最基础的生存。而这种产业黑幕,虽然也是应当关注和逐渐修正的,但与影片中间接资助战争来谋取暴利并导致百万人流离失所的钻石交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然后就要说到女主Maddy Bowen,她在我心目中简直是人类之光(看完电影去搜演员才发现原来她就是《美国往事》中那个成为经典的美丽女孩)。总有一些女生不爱钻石,有的是因为她们喜欢的是金银,有的则是因为她们心中有更值得去关注的东西,比如社会责任和他人的苦难。女主就是后者的光辉代表。
现在其实社会普遍对女性有着很多刻板印象,比如过度关注外表、思维肤浅、眼界狭小等等。虽然我见过不少真正很优秀的妹子,但也必须承认这种刻板印象在不少女生中还是能找到其因由(包括仅仅前一阵的我和现在部分的我)。当然这其实并不完全是女生的错,谁让世界本就形成了一种“拿身价评价男人,用颜值评价女人”的思维呢?何况颜值真的是有用的,别说生活中美女总能吸引更多关注、成功成为网红,就算电影中Maddy之所以能吸引Archer主动过去搭话,还不是凭借风情万种的一瞥和一个曼妙的侧影?

但是Maddy就是一个符合我心目中最高标准的模范案例:美而不自知。或者更确切说,是美而不在乎。形象很重要,爱情很重要,可是这些其实不需要成为女人生活中的全部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值得去关心,比如独善其身时我们可以多读读书看看新闻,可以关心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关心我们的生命在时空的纵向与横向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而不是只对口红色号如数家珍,让各种营销套路主宰我们的大脑;如果更勇敢一些,就能像Maddy那样兼济天下,只身前往最危险也最需要她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别人的生活作出一些改善。当然能做到Maddy那样的程度的人是很少的(我就做不到),但我相信只要有心,我们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世界。
我认为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对女性的印象是很相关的。比如中国的影视剧真的很难得出现一个坚韧勇敢、独当一面的大女人。即使现在流行的所谓大女主,要不像芈月那样靠各种男人,要不像甄嬛那样主场还是和女人的斗争(虽然我还挺喜欢甄嬛传),现代剧里的职业女性也很少表现出足够的专业度,主流女演员们很少能演一个有生活感的角色,不管什么情形下都是衣着光鲜妆容精致,透着一股疏离感,仿佛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其实很多流量男演员也有这种倾向)。更别说是社会责任感了。女性角色即使能摆脱矫情,也多半失于刻薄,就算讨人喜欢也最多是个美丽可爱,鲜少让人从精神上喜爱的。而欧美的影视剧就会好很多,女性角色经常能有那种有思想、有职业精神、非常干练的形象出现(当然招人烦的也还是有)。我有时候会想,其实有些作品明明很努力要打造一个完美的女主,但最后的效果却不如人意,比如《伪装者》里的程锦云,《三体》里的庄颜和程心(别误会,我爱《三体》,但是女主是真不咋地。。)。究竟怎样的女主才能既表现出非常正面甚至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生活中的真实感而不是依靠一些现实中很少达到的特殊设定(比如驰骋疆场的帅气女将军霓凰),还能让人真的喜欢,并且是由衷钦佩而不是靠脸的喜欢呢?Maddy在本片中就给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有截屏保存自我教育的冲动。




女孩子就应该这样活着。或者说,任何一个人就应该这样活着,去追求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再来说说男主和情节。从这部片我突然深深意识到小李子是一位很有追求的演员(为什么才意识到。。)。他不应该是帅哥变胖、或是奥斯卡屡战屡败的话题代表。看他拍的电影,不仅高分佳片频出,而且很多都有着明确的主题和意义。《泰坦尼克号》、《了不起的盖茨比》、《荒野猎人》、《血钻》,还有《盗梦空间》、《华尔街之狼》、《革命之路》等等。。。对这样的演员来说,胖瘦帅丑之类都是不太重要的事情了。
本片的男主Archer,我觉得是一个挺真实的人。作为身世悲惨的战争贩子,他没那么容易被女主的几句话打动的,有机会去获取粉钻,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去,甚至到最后他让人来轰炸钻石矿,也没有考虑到soloman的儿子可能在那里。如果太容易被打动,那他也成为不了那个在战场上迅捷无情的survivor了。不过我认为和女主的每一次交流,Soloman每一次对他的帮助,包括和那个黑人教师的谈话,其实都在他心里种下了新的想法。所以最后在他身受重伤时,他会做出那个看起来伟大得看似突兀的选择。(Archer的死和他死前与女主通的电话真是让我哭惨了,真想幼稚地问一句,为什么一个人变好了就要死呢?)
至于情节,本片除了钻石,另一个主题应该就是非洲了。长久以来非洲似乎总是一个国际视野边缘的地方,资源不少但经济总是得不到真正的发展。我对非洲很不了解,而网上对非洲之所以落后的解读,有说是所谓对非援助其实都是解决不到实处、为己谋利的表面功夫,也有说非洲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状态决定了他们很难有大的发展。我是觉得不会有哪个地方的人就是天性注定会落后的,落后不存在基因里,而是存在于教育和环境中。对于非洲落后的原因我不想不懂装懂地多说,想说的是虽然千里迢迢跑去援助非洲的人很伟大,报道非洲人民悲惨生活的新闻也有意义,但Maddy显然想得更深入。只看到痛苦是治标不治本的,最多让(像我这样的)人掉几滴眼泪,甚至开张支票捐款,但那又如何呢?要帮到苦难中的人,要做的就是挖掘苦难的根源并解决它,比如扳倒钻石贸易背后的支持财团。这种事情,很少有人会去做或者能去做到,但总会有人做。世界也就是在这种努力下慢慢进步的。

So much for the shiny rock. 如果每天活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任凭自己被商场和别人身上bling bling的奢侈品包围,那么一定会忘记人生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所以要记住,钻石再亮,也亮不过一双有灵魂的眼睛。
这部电影的优点非常直白明显,以至于有人会觉得它深度不够。要夸奖它,有几个点是绕不过去的。
首先,当然是全片的主题。“你去珠宝店买的钻石,可能有人因此失去双手”。可能大部分女生都经历过为珠宝目眩神迷的阶段,只是时间长短不同。我自诩是一个不算太物质的女性,对周围女生整天谈论的奢侈品牌、包包、口红色号、化妆品之类都不大感兴趣,但是这种仅仅算是冷淡和有着自命清高嫌疑的“不感冒”禁不住多少现实的诱惑。之前去香港旅游的时候,在满是金银钻石的珠宝店,我就会被疯狂购物的人群和导游所谓“女人总要有几件戴的出去的珠宝”的说辞感染,也要去为这些东西动心。现在想想真是傻透了。首先是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指出钻石只不过是垄断商为了谋利而营造的骗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稀缺性,而所谓的净度重量之类也都没有销售们描述的那么难得和高端。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讲到,钻石商的地下金库存着大量钻石,只不过为了控制供需关系而不让它们流出。

“冤大头”妹子的眼神也是绝了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说“我知道钻石没那么珍贵,可我就是想用这种价格高昂的礼物证明我们的爱情”。本来我是觉得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要钻石的决心可以坚定起来了。虽然片尾指出“买钻石时要确定它们不是来自战争地区”,但是作为消费者感觉应该无从判断,为了避免买到手里的产品沾着地球另一边人民的鲜血,最好的选择就是不买。
肯定又会有人说,那世界上太多产品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比如说,电影中就提到象牙、黄金、石油,我们还听说过许多压榨劳动力的工厂,谁知道你穿的牛仔裤、用的电子产品,甚至吃的食品,都是怎么来的呢。难道你活在世上可以什么都不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我支持市场的正常流通,自由市场和科技进步是让今天的世界比过去更好的根本动力。而所谓资本家都是压榨劳动人民的吸血鬼的说法,也多少有些过时了。现在很大一批企业家,都是真的有理想去改变世界(当然盈利也是公司运营最基本的需求),做一些有价值的产品。而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钱花在真正必需或者有价值的产品上。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几乎所有产业都有其黑幕,都会建立在一部分人的牺牲上,而往往这部分人就是最底层的劳动者们(有时候还得加上消费者)。这只能靠不断规范行业监管机制、完善产业链和供需模式,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也需要建立在更先进、富足的社会大环境下(起码现在大部分劳动者的生活水准比工业革命时期提高了太多)。退一万步说,在目前的环境下,很多人确实需要这一份工作,即使意味着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起码满足了最基础的生存。而这种产业黑幕,虽然也是应当关注和逐渐修正的,但与影片中间接资助战争来谋取暴利并导致百万人流离失所的钻石交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然后就要说到女主Maddy Bowen,她在我心目中简直是人类之光(看完电影去搜演员才发现原来她就是《美国往事》中那个成为经典的美丽女孩)。总有一些女生不爱钻石,有的是因为她们喜欢的是金银,有的则是因为她们心中有更值得去关注的东西,比如社会责任和他人的苦难。女主就是后者的光辉代表。
现在其实社会普遍对女性有着很多刻板印象,比如过度关注外表、思维肤浅、眼界狭小等等。虽然我见过不少真正很优秀的妹子,但也必须承认这种刻板印象在不少女生中还是能找到其因由(包括仅仅前一阵的我和现在部分的我)。当然这其实并不完全是女生的错,谁让世界本就形成了一种“拿身价评价男人,用颜值评价女人”的思维呢?何况颜值真的是有用的,别说生活中美女总能吸引更多关注、成功成为网红,就算电影中Maddy之所以能吸引Archer主动过去搭话,还不是凭借风情万种的一瞥和一个曼妙的侧影?

想起了《碟中谍》4,都是一个眼神就让男人上钩。。。
但是Maddy就是一个符合我心目中最高标准的模范案例:美而不自知。或者更确切说,是美而不在乎。形象很重要,爱情很重要,可是这些其实不需要成为女人生活中的全部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值得去关心,比如独善其身时我们可以多读读书看看新闻,可以关心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关心我们的生命在时空的纵向与横向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而不是只对口红色号如数家珍,让各种营销套路主宰我们的大脑;如果更勇敢一些,就能像Maddy那样兼济天下,只身前往最危险也最需要她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别人的生活作出一些改善。当然能做到Maddy那样的程度的人是很少的(我就做不到),但我相信只要有心,我们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世界。
我认为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对女性的印象是很相关的。比如中国的影视剧真的很难得出现一个坚韧勇敢、独当一面的大女人。即使现在流行的所谓大女主,要不像芈月那样靠各种男人,要不像甄嬛那样主场还是和女人的斗争(虽然我还挺喜欢甄嬛传),现代剧里的职业女性也很少表现出足够的专业度,主流女演员们很少能演一个有生活感的角色,不管什么情形下都是衣着光鲜妆容精致,透着一股疏离感,仿佛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其实很多流量男演员也有这种倾向)。更别说是社会责任感了。女性角色即使能摆脱矫情,也多半失于刻薄,就算讨人喜欢也最多是个美丽可爱,鲜少让人从精神上喜爱的。而欧美的影视剧就会好很多,女性角色经常能有那种有思想、有职业精神、非常干练的形象出现(当然招人烦的也还是有)。我有时候会想,其实有些作品明明很努力要打造一个完美的女主,但最后的效果却不如人意,比如《伪装者》里的程锦云,《三体》里的庄颜和程心(别误会,我爱《三体》,但是女主是真不咋地。。)。究竟怎样的女主才能既表现出非常正面甚至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生活中的真实感而不是依靠一些现实中很少达到的特殊设定(比如驰骋疆场的帅气女将军霓凰),还能让人真的喜欢,并且是由衷钦佩而不是靠脸的喜欢呢?Maddy在本片中就给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有截屏保存自我教育的冲动。

世界很糟糕,但依然有人在做好的事情。关键是你在不在其中

I prefer my life


女孩子就应该这样活着。或者说,任何一个人就应该这样活着,去追求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再来说说男主和情节。从这部片我突然深深意识到小李子是一位很有追求的演员(为什么才意识到。。)。他不应该是帅哥变胖、或是奥斯卡屡战屡败的话题代表。看他拍的电影,不仅高分佳片频出,而且很多都有着明确的主题和意义。《泰坦尼克号》、《了不起的盖茨比》、《荒野猎人》、《血钻》,还有《盗梦空间》、《华尔街之狼》、《革命之路》等等。。。对这样的演员来说,胖瘦帅丑之类都是不太重要的事情了。
本片的男主Archer,我觉得是一个挺真实的人。作为身世悲惨的战争贩子,他没那么容易被女主的几句话打动的,有机会去获取粉钻,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去,甚至到最后他让人来轰炸钻石矿,也没有考虑到soloman的儿子可能在那里。如果太容易被打动,那他也成为不了那个在战场上迅捷无情的survivor了。不过我认为和女主的每一次交流,Soloman每一次对他的帮助,包括和那个黑人教师的谈话,其实都在他心里种下了新的想法。所以最后在他身受重伤时,他会做出那个看起来伟大得看似突兀的选择。(Archer的死和他死前与女主通的电话真是让我哭惨了,真想幼稚地问一句,为什么一个人变好了就要死呢?)
至于情节,本片除了钻石,另一个主题应该就是非洲了。长久以来非洲似乎总是一个国际视野边缘的地方,资源不少但经济总是得不到真正的发展。我对非洲很不了解,而网上对非洲之所以落后的解读,有说是所谓对非援助其实都是解决不到实处、为己谋利的表面功夫,也有说非洲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状态决定了他们很难有大的发展。我是觉得不会有哪个地方的人就是天性注定会落后的,落后不存在基因里,而是存在于教育和环境中。对于非洲落后的原因我不想不懂装懂地多说,想说的是虽然千里迢迢跑去援助非洲的人很伟大,报道非洲人民悲惨生活的新闻也有意义,但Maddy显然想得更深入。只看到痛苦是治标不治本的,最多让(像我这样的)人掉几滴眼泪,甚至开张支票捐款,但那又如何呢?要帮到苦难中的人,要做的就是挖掘苦难的根源并解决它,比如扳倒钻石贸易背后的支持财团。这种事情,很少有人会去做或者能去做到,但总会有人做。世界也就是在这种努力下慢慢进步的。

So much for the shiny rock. 如果每天活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任凭自己被商场和别人身上bling bling的奢侈品包围,那么一定会忘记人生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所以要记住,钻石再亮,也亮不过一双有灵魂的眼睛。
© 本文版权归作者 GemmaCho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