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执导的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影片讲述了发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香港沦陷时期的事,由真实故事改编。以“东江游击队”营救事件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系列生死救援的事,方兰和她的母亲最终也成为抗战的成员,本片让我们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战争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营造出强烈的爱国气息。许鞍华导演对人的关注,是以人的日常状态来呈现的,即使再大的事,再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具体到个人,不过是柴米油盐。
“抵抗者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就没有人会站出来了”,这体现出方兰踏上革命道路的决心,“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方兰精神的表达,在抗日的大背景下,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做出反抗。
影片好似分散的讲述着不同人的不同事,但都以时间线索串联出来,整部影片没有关于日本军队烧杀抢掠的画面,却无不透露着那个年代的动荡。
导演对影片的镜头处理是很细腻的。抗日战士被枪杀时并不会慷慨激昂的宣誓,也没有慢镜头和悲壮的音乐来渲染。影片中没有被逼供时的血腥画面,而是以特写的拍摄手法将颤抖的手的画面呈现出来,是害怕,也是不屈。李锦荣的死并没有直接用镜头画面变现在荧幕上,是一声枪声了结。慢镜头与俯拍镜头表现出人们对光明和胜利的期盼,他们身处革命中,体会着革命的复杂和人性的多变。电影最后没有拍日本人是怎么失败的,也没有锣鼓喧天的鞭炮齐鸣,一个转场与移镜头的结合直接转到现在城市的壮丽,移镜头使画面中不断变化的背景有一种流动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对彬仔的访问一直贯穿着整个影片,采用心理蒙太奇的手法追溯到以前发生的事,通过回忆表现出来破落的窗户、墙壁,体现文化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动荡的时代背景。隐喻蒙太奇有比拟、象征、暗示的作用,太阳被树叶或乌云遮住象征着光明要来了,革命马上成功,也代表着他们会遇到重重阻碍,体现出革命人士的坚持和顽强及种种磨难。
本片采用边角式构图,体现出她们渴望生存和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她们蜷缩在宪兵队牢房的角落里,看向窗户,是她们对生存和胜利的渴望。
台词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是很强大的。“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不单是风声,有蕾,风声夹着雷声”是方兰对茅盾先生的崇拜和钦佩,也为后来帮助茅盾先生做了铺垫,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表现出来的心境是一致的,表达了她的爱国热情。出现三次的台词“胜利再见”是对胜利的期许,对战友美好的祝愿。李锦荣说的诗中有“何解一段愁,何时才是团圆时候,何人相约黄昏后”,这首诗点明了主题,表现出革命人士对升级的渴望,对团圆的期盼,对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携手同心为家园胜利而付出的共同努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他们充满着对和平的希冀,他们相信始终有一天他们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影片多采用声画合一的方式,让声音情绪和画面情绪达到一致,久石让的音乐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轻松、欢快的音乐在刘黑仔从饭店离开后响起,表达了他内心的骄傲和得意的心里状态。在刘黑仔和方兰告别的场景中,音乐再起,是分别的不舍。
人物的转变是很大的,方太太从市民变成一名革命英雄,她前后的转变和形象对比是很明显的,其中也掺杂着她对女儿的爱。日本军官在影片中被刻画的是一种生性野蛮、暴力、善变的形象。在刘黑仔的身上有很多幽默的元素,通过他这个人物的性格一一展现出来。
动荡的乱世到今日的繁华,是革命人士的努力换来的,整部影片再现了特殊历史实际下香港城市的生活景象和革命人士的理想,将普通香港村民的感情、友情、爱情都刻画出来,爱国情平凡而又辛酸,朴实而又伟大,将抗战故事刻画的温情脉脉而又惊心动魄。正如影片的片名一样,“明月”是对胜利的渴望,“明月几时有”成为人们最渺小而又真挚的愿望。影片以车水马龙的城市结尾,点明了影片的主题。一件事情的成功必定是要有所付出的,在那个时代,当时明月是渴望胜利,而在如今,当时明月是繁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