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TIC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這部電影,給我的總體感覺是:混亂。 看到一半之前,都沒太看懂電影在講述什麼,也裡不清主角是誰。後半段才慢慢的清楚它在講述些什麼了。劇情是類似於平鋪敘述的展開,沒有核心主人翁,述說戰爭下不同的人物,人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十分疑惑時間線,從"三年前",到1945年,再到1944,私以為邏輯混亂,而後才知為倒敘與插敘並存。然而依舊覺得混亂。大概是自己短時記憶過於差勁,以及些微臉盲的原因,除了一些原本就知道的面孔,觀影過程中,時常裡不清角色,以至於原本就"混亂"的劇情顯得更為混亂了。 羅曼蒂克消亡史,為何取這個名字,直到尾聲,都沒有看出來。依我而言,一點都不romantic。也許是時代背景,電影的血腥味也似乎太重了些,從最開始的玉鐲手,到尾聲的安檢處,都是紅色的。就連柔美的女子,都能化著精緻的妝容,穿上旗袍與毛製外套,去殺人。沒有看出來是誰,也許是陸先生的一名姨太太,凌晨接到他的電話,那句"你好不好"還沒有問完,就被華斷了。還是去了火車站。電影有個鏡頭,女子在抹口紅,鏡子裡的眼神,有絕味。
電影後半部分主筆放在說上海話的日本人上(實在是記不住名字)。前面的鋪墊很有意思,開頭就寫了:"穿著保守的長衫,喝著茶,說著上海話,越來越看不出日本人的模樣了。"以及他講述的,做麵包的小張的事情,"要說真話,不要說假話,否則會遭殃的" 以及他們在打麻將,他一直強調自己是上海人,日本人沒一個好東西,如果戰爭發動他一定會保護上海。我當時心裡有些許疑惑,就算已經完全"變成"一個上海人了,但,他的血,是改不了的,把自己完全當成一個上海人,心裡多多少少會有一點疙瘩吧。況且,他開了一間日本餐廳,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對日本的感情並不是憎惡,他熱愛日本文化。電影後半部分,他強要了小六,把她囚禁在餐廳地下,給她穿日本和服。從這裡開始,慢慢地揭露真相了。這裡用的是倒敘中的插敘。
我很好奇,被囚禁的那段時間,小六的內心想法。她曾說過:"我就是一具行屍走禸,花癡也只是為了消磨時間。"打發生命。那,被囚禁的那些時間裡,她為什麼沒有自盡。
日本人的目標是為了日本的強大,那最後關頭,他為什麼不殺了小六?他理應當知道,她的存在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也許是因為感情吧,有那麼一點感情吧。
最後,他在刷墻壁的那一幕鏡頭,看著有些悵然了,也有一些戰後的平靜,當然,還有時間過去的尾感。看到別人說,他一直在毀滅人性,最後關頭卻說:"我相信你們不會殺他,我最了解你們這些人了。"最後他自己卻信了人性,這真是諷刺。但是,我認為,他其實一方面自己沒有人性,另一方面他卻一直在利用人性做事情。他所做的任何判斷,都是建立在他心中對人、事的了解之上的,這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錯就錯在,他算少了人心、人情。那不是恆古不變的東西,也不是不會衡量輕重的東西。況且,一個人一旦到了窮途末路,他除了gamble自己的內心,也別無選擇了。 最後死在了小六手裡,情理之中。 陸先生在電影裡,唯一還能體現出情感變化的,只有眼神了。他從來沒有任何表情變化過。
有意思的是,電影七八成為上海話。很好聽。男人說起上海話來,血腥味淡了許多,多了一絲斯文、和氣。女人說起上海話來,似一灘水,柔,卻又有張力,讓人不自覺陷進去,仟指柔。
上海是個好地方,有機會一定去轉轉。
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點:
1. 只收拉車費的殺手。"你看著我幹嘛?" "我有個和你一樣大的兒子。" (殺了) "他剛剛和你說什麼?" "他說我是童子雞。"
2. 禮儀周到、說話風趣且心思細膩的王媽。不難發現,陸先生經常會讓王媽幫忙辦事,王媽做起事情來,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很是佩服。
被囚禁的时候她有了快感…去看杜月笙传吧,看完就知道这个故事套路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