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情怀足够触动一大批读书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故事采用倒叙方式,把20年代的清华、30年代的西南联大、60年代的文革和现代公司生活联系起来,贯穿一个主题:这个世界缺少的是真心、正义、无谓与同情,被打击时能够坚持自己、抵抗恶意,爱你所爱,行你所行。20年代清华的学生吴岭澜面对文理选择,不得其法,校长梅贻琦说:不停读书只是踏实而不是真实,泰戈尔关于真实的思索也让他明白遵从己心是多么重要。30年代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南联大漏雨的教室和山洞中沈光耀聆听吴岭澜自信笃定的讲诗歌,日军袭击以后,决然参军。给云南一个小村庄的孤儿投食,养活了陈鹏。陈鹏做了60年代的清华学生,研究核武器。在批斗盛行人人求自保的政治紧张时代,好友李想为保全支边名额,间接害死了赵佳敏,陈鹏在赵佳敏墓前对李想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活着的人好吧。李想后来救了陈果果的父母,陈果果开奶粉公司,不为广告,只为爱心,救济了贫困的四胞胎家庭。
故事说完了。倒叙方式使人最后把他们联系一起,获得解锁闯关成功的快感,可以说结构上很用心了。但,绝算不上艺术品。零散、碎片,让人走神。
总有些打动人的片段。泰戈尔演讲,西南联大那两段我是买账的,流连以至于想二刷。听泰戈尔讲座时,梅贻琦、吴岭澜的专注思索认同的神态;吴岭澜山洞讲诗时的平时道来、毫无花头,却分明暗藏着真情、智慧、洞见;说者与听者、教者与学者,那个年代里自信笃定、沉思深刻的人,太让人追慕。这段图像声色,超额还原了我对西南联大的想象。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