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攒够了钱,一定要去北京住,死也要死在北京。

很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到故乡,不知是否会有这样的感慨,故乡是他乡,他乡已经不再是故乡。韶华易逝,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曾经的痛彻心扉,深入骨髓,都与我们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惆怅和徘徊。本地的人,想着去外地,在外地的人,却想着回来本地。就如同围城一般,深陷其中。

影片《塬上》讲述了在北京作记者的康文,不得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报道一只被无意发现的国宝朱鹮。这只鸟牵动了不同人的利益,在追逐和隐藏这只朱鹮的过程中,真相在慢慢展开,其实每个人生活真相的背后,是当今中国发展年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如何面对污染?当这种困境上升到人性的制高点,背井离乡的人和故乡达成了无奈的和解。

我们在外漂泊,故乡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港湾。很多年后,当你再次回到故乡,早已地动山摇,物是人非,曾经熟悉的场景与画面,当再度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却满是凄凉与无奈,不知道你对此又有什么感受。在他们眼里,你混的很不错,可他们像你提出了一个违背你你职业道德的事情,不知道你会怎么想,可能一开始是疑惑,但最后却释怀。

这是一个讲朱鹮和环保的电影,中间涉及到污染治理,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等话题,但遗憾的是,不管是环保,污染治理,还是同学的友谊,家乡与自己的疏离感等主题表达,都太流于形式,从影片最开始到影片结尾都是,并没有进行深入和思考和反思性的作答。而黑白的画面设定,也过于的形式感,两次转彩色也略奇怪,甚至觉得全片用彩色会更好。

拍摄一部影片,不管如何,都是为特定阶级的意识,或是价值观传递服务的。但可惜的是影片通篇都在避重就轻,甚至是结局的表现,都不太符合当今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主人公在同学友谊和污染问题之间选择了前者,那么这能否就表示在当今社会上,某些地区对于污染的防治和处理,也存在类似的包庇现象呢?这让人想起来其实有点细思极恐。

综合来看,到城里来,回家乡去,这样围城效应的圈里圈外,更多的,体现的是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工业企业。记得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等我攒够了钱,一定要去北京住,死也要死在北京。』这听起来真让人觉得心酸。北京虽大,但没有你的容身之处,都是金钱和权利的打拼。家乡虽小,但至少有你熟悉的朋友,容身之处。

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有的人回到家乡,有的人又抛弃家乡呢?谁又知道,等过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你所羡慕与向往的优越感,是否还会存在?

评分:5.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