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终究要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关于老北京,关于两代人,关于时代变迁的伤感,张杨的这部《洗澡》道尽了一切。比起冯小刚那《芳华》里带着美颜滤镜的怀念,张杨要真诚太多太多,这种真诚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一个对澡堂文化一无所知的广东人,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感同身受。
《洗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开头,展现了梁冰饰演的角色想象中的一种快速洗澡器,用类似自动洗车站的原理,5分钟内就能把人刷得干干净净。用梁冰的话来说,未来的趋势就是“快”,而相对的,澡堂代表的就是“慢”。但怎么可能不慢呢?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澡堂不只是澡堂,是一个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张杨在片中用了多组镜头来表现澡堂的这种社交属性,老人们在里头搓澡、按摩、睡觉、聊天、下棋、斗蛐蛐……澡堂还代表了一种人情味,黑社会跑来找客人讨债,澡堂老板说不许闹事,也真的乖乖出去等;老头和老婆吵架了会跑来澡堂暂住,最后澡堂还成了调解家庭纠纷的催化剂(虽然这一段我认为拍得太电视剧质感了);澡堂甚至还有化解心理障碍的作用,让怯场的人能在众人面前大声唱出《我的太阳》。
那个时候的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广东,在南方。北方代表的是老旧,是过去,是慢。所以澡堂老板的大儿子跑去了深圳,去赚大钱,留下自己的老爹和傻子弟弟(姜武演得是真的好)。父子间因此有了隔阂,但毕竟父子情深,当大明回家后第一次想帮自己爸搓搓背的时候,老爷子死了。
老爷子的死是剧作冲突的需要,更是象征性的。两代人的鸿沟可以通过爱和理解去跨越,但时代前进的步伐却是无人能够阻挡,就像老了的房子终究会被拆除,老了的人也终究会死去。
张杨在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激赏的一点,就是没有让怀旧压过一切。他的留恋是克制的,没有变成完全坚守过去的原教旨主义者,他明白面对时代的变迁,总有人会无法面对,就像喷着水把搬家工人赶出澡堂的二明。但澡堂终究会被拆掉,澡堂文化终究会消亡,社交空间终究会换成新的形式,我们曾经熟悉的城市也终究会变得不一样,这里面没有对与错,只是历史使然,但难免伤感。
《洗澡》在节奏上有着不小的硬伤,尤其是突兀的陕北和西藏(张杨对西藏的执着,原来从那么早就有了……)两段,当年或许有洗涤灵魂之寓意,但如今已有沦为心灵鸡汤之嫌疑。然而电影中对时代变迁的刻画,今天看来也依然没有过时。有趣的是,这本身就和电影主题构成了互文:有些东西终究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但有些东西,却不会。如那份人情味,如姜武最后唱的那首《我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