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欺凌 + 论示弱(修改未完全睡觉) + 决定自杀是妈妈的选择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一)论欺凌:
回顾剧情:
小马场曾为了朋友(化名:小红) 抵制过欺凌。可第二天沦为了欺凌者的欺负的对象。课桌上被写满了不文明语言,还被一桶水从头淋到脚。可小马场当场懵逼了,没有半点反抗。站起来的第一举动,是请求小红与她一道回家。然而话音刚落,小红就当场跑离现场。
心理分析:
小马场选择回家,这是一种逃避行为。请求小红与她一起,其实是想获得朋友的陪伴和同情。然而小红当场跑掉,其实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且对小马场而言,这等同于抛弃。小红后来在洗手间递上手帕,则是出于内疚,觉得连累小马场。然而小马场推手拒绝手帕的举动,则是在宣泄内心的不满。双眼的仇视,强烈地表达对被人抛弃的愤怒。然而,当她拒绝接受手帕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只能独自承受课道上异样的目光。在弱者心理的作用下,她带着被淋湿的身躯,低头、眼神回避、大大加快了离开校园的步伐。
然而,小红的逃避行为其实也是一个弱者心理。总是选择忍气吞声的小红,并不比小马场坚强。对小红而言,小马场是第一个向恶势力说不的人,也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然而,小马场成为被欺负对象后,就下意识地选择了退缩。正是由于小马场的退缩,小红身前失去了保护人,那个曾经为她而战的人消失了。对面这种情况,小红弱者心理的作用下,她选择了抛弃小马场,迅速逃离现场。
无论是小马场还是小红,她们都是弱者。对于一个人弱者而言,或许要求她出于道义为朋友抱不平,的确看高了她了。但一旦选择了亮剑,就没有回头之路。欺凌不会因为你一次的反击就马上停止的。作为反抗欺凌的前锋——小马场,遭受到欺负就变得退缩了,不但无法保护身边的人,自己也会遍体鳞伤,欺凌者也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归根到底,她们压根没有做好与欺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小马场在第二天望着自己课桌被画花了的表情......哎!
------------------------------------------------------------------------------------------------------------------------------
(二)论示弱:
回顾剧情:
35岁的小马场的一段独白:“从不让班里的同学看到弱点,因为想着一旦示弱了,就会被人看不起。”
词汇解释:
“示弱” 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1)直译为展示自己的弱点。(2)表示自己软弱,不敢同对方较量。
综上所述:示弱是有自我表演的成分,是我行但我要装不行。因此示弱是一种能力,与弱者心理有着根本区别。
理性分析:
人可以示弱却不能软弱。画面给出了的回忆部分,整体来讲,恰恰反映出了小马场的软弱。她一直都在逃避,体现了典型的弱者心理。从过程而言,一个长期遭受欺凌的人,心自然变得越来越冰冷和坚硬,却终究没有学会坚强。虽然她仍然上学,但每时每刻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生怕稍有不慎就会被外界冲击。可即便是如此小心翼翼,被侮辱、被歧视、被欺凌依旧接踵而至。继而她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感觉外界根本毫无安全性。因此她选择了躲在家里,认为不出门就没有嘲笑、歧视、欺凌。
可是人经历的伤痛却不容易、也不可能完全忘却。每天呆在家里的她,由于打破了上学上课的生活习惯,头脑中那些被欺凌的记忆
可即便在家里,头脑中那些被欺凌的记忆居然如此清晰,那些挥之不去的画面其实每天都在伤害她。继而,她愈发感到无奈。她认为正正是外部世界如此险恶,所以必须躲在家里,外出是必然招致伤害的。是这个世界不喜欢她,外界已经没有她的容身之所,可在家里仿佛就是活在铁笼一般,无法挣脱。逐渐,伴随着轻生的念头愈发强烈。一天之内交替上演。一方面,她认为正正是外部世界的险恶,所以才必须躲在家里。坚持绝对不外出是必然的,因为在这个逻辑之下,她感到无奈。因为她觉得自己如同。最终导致选择轻生。另一方面,在家中只有她和母亲二人,她承受伤害所产生的怨恨,无法通过外界积极有效的无法如果不是母亲的正义思想指导了她,她肯定不会到达如此境地。所以她十分愤怒。同时认为,所以他最终他。
的日复一日地伤害着她。
她所以选择逃避,虽然体现出是弱者心理,但这只是小马场面对欺凌时的其中一种表现。事实上,不容许任何,时时刻刻都存在于头脑中挥之不去。对她而言,外部世界是不安全的,于是她选择躲在家里。自尊心和戒备心变得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而言,小马场的长期
的自尊心她将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
而
人可示弱却不能软弱。女主15-18岁的高中时期,明显就是一个弱者,并无示弱一说。
整个事件根本就是弱者心理,并无示弱可言。而拒绝接受手帕,是她回应被抛弃的行为,是一种发泄内心不满的表现。
遇事的态度见解:
这是出于自我保护,也是自尊心太强的表现。她生怕言行举止的不当会招致排挤,因而将自己包裹起来。透露出自己的弱点,不是一种示弱行为,而是对别人的坦诚度。人除非不参加集体生活,否则无法完美掩饰自己。人往往自作聪明地觉得将自己包裹起来就没事,事实上伤害只会接踵而来。如女主一样,都已经35岁了,依旧无法解脱。
我们一旦将自己的内心小心翼翼的保管着,就意味着你失去了认识你知己的机会,你只会拥有一般性的朋友。真正有益的做法是,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示弱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拥有。相比之下,坦诚,就容易得多。每个人都会有短板、弱点、痛处,尝试跟别人推心置腹,不一定只会受伤,还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只想逃避你们不够勇敢
EP10:00:25:18.000-00:28:34.300
母亲指导女主应该保护朋友,这一点无论是出于正义或是友谊,都是正确的。接下来,女主也的确这样做了。可她们还是太软弱了,并没有做好要跟欺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第二天,女主遭到报复,沦为被欺负对象。此刻她选择了退缩。女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回家逃避,并且当场请求她朋友跟她一起走,结果却遭到朋友逃避式的抛弃。
其实,朋友一直选择忍气吞声,说明她是一个比你还懦弱的人。请问在校园里,除了老师,你不站出来的话,还有谁会站出来?如果你不保护她,还有谁会保护她?既然选择了站出来,受到了挫折就马上选择退缩么?事实上,如果我们退缩了,还有人会保护我们么?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没有!
一个选择了站出来的人,就代表着你已经站在最前面了。而我们的前面,就是校园欺凌的制造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前面只有敌人,没有朋友。而在我的身后,却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我想要保护的人。如果我选择了退缩,就意味着我和我想要保护的人都要遍体鳞伤。
因此,只有通过斗争,我才能保护我想要保护的人。
事实上,我们一旦要替朋友做主,就要做好会被报复的心理准备。并且想方设法去做好各种应对,尽可能地将伤害降到最低,这才是我们应该想和应该做的。
我们不应该害怕跟欺凌作斗争。请记住,站在最前面的你,可能会遭到伤害,但只要进行斗争,受伤的人不仅仅是你,还有你的敌人。感化和号召更多的人吧!跟欺凌作斗争不一定会成功,但退缩就意味着注定的失败。请记住!斗争胜利的获益者不仅仅是你身后的人。站在最前面的你,才胜利的最大受益者。
EP10的这段内心独白,表面女主曾将欺凌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的指导,这明显是责任转嫁。软弱、退缩、逃避,其实都是没有勇气去面对的表现。
全剧透露出一种理想追求,希望建立一个全社会没有欺凌现象的教育体制。但这就跟世界和平一样,都是一种理想。
在物质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再相似的两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精神方面,我们每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不一样,就算你如何接受或认同某一种思想,你的思想还是跟别人有区别。
在个体层面,嫉妒、冷漠、愤怒、排斥、敌视,都是十分常见的心理。某些个体的心理表现是十分偏激的。因此,出于思想冲突或利益冲突,总有人选择采取大打出手的方式。我们根本无法完全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在国家层面也一样,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或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惜发动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交战双方都说自己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显然,外交对话不能100%解决所有冲突。
战争与和平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这一概念。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嘴来解决的,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
杜绝欺凌跟世界和平一样,都是一种理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国度。至少当前没有,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
总而言之,作为局中人的我们,与其追求这种理想,还不如自己奋发自强。对于个人而言,强大的内心、强壮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才是战胜欺凌的关键。对于国家而言,只有富强,才有平等对话的资格。
(三)决定自杀是妈妈的选择
EP10:00:32:33.900-00:35:04.300
女儿为母亲的死十分内疚,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如果不是她将遭受校园欺凌的责任归咎于母亲,并且愤怒地希望母亲从此消失,母亲就不会出于自责,消极地做出跳楼自杀的行为。
貌似这是一个非常完美逻辑,但其实无法构成一个绝对的因果关系。诚然,女儿自责和内疚都是应该的,因为女儿的思想和行为的确深深地伤害了母亲。但母亲的自杀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遇到种种困难,例如:家中老人没人照顾,孩子宅家不找工作,父亲经常家暴母亲......我们面对这些难题时,只有选择死亡吗?死亡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自杀的决定权一直在母亲手上。生存还是死亡是她的选择。女儿虽然消极地影响了母亲,但显然母亲也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女儿遭受欺凌,从此拒绝上学,而且讨厌母亲,这种事情远不至于让母亲无法生存下去。
回顾剧情:
小马场曾为了朋友(化名:小红) 抵制过欺凌。可第二天沦为了欺凌者的欺负的对象。课桌上被写满了不文明语言,还被一桶水从头淋到脚。可小马场当场懵逼了,没有半点反抗。站起来的第一举动,是请求小红与她一道回家。然而话音刚落,小红就当场跑离现场。
心理分析:
小马场选择回家,这是一种逃避行为。请求小红与她一起,其实是想获得朋友的陪伴和同情。然而小红当场跑掉,其实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且对小马场而言,这等同于抛弃。小红后来在洗手间递上手帕,则是出于内疚,觉得连累小马场。然而小马场推手拒绝手帕的举动,则是在宣泄内心的不满。双眼的仇视,强烈地表达对被人抛弃的愤怒。然而,当她拒绝接受手帕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只能独自承受课道上异样的目光。在弱者心理的作用下,她带着被淋湿的身躯,低头、眼神回避、大大加快了离开校园的步伐。
然而,小红的逃避行为其实也是一个弱者心理。总是选择忍气吞声的小红,并不比小马场坚强。对小红而言,小马场是第一个向恶势力说不的人,也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然而,小马场成为被欺负对象后,就下意识地选择了退缩。正是由于小马场的退缩,小红身前失去了保护人,那个曾经为她而战的人消失了。对面这种情况,小红弱者心理的作用下,她选择了抛弃小马场,迅速逃离现场。
无论是小马场还是小红,她们都是弱者。对于一个人弱者而言,或许要求她出于道义为朋友抱不平,的确看高了她了。但一旦选择了亮剑,就没有回头之路。欺凌不会因为你一次的反击就马上停止的。作为反抗欺凌的前锋——小马场,遭受到欺负就变得退缩了,不但无法保护身边的人,自己也会遍体鳞伤,欺凌者也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归根到底,她们压根没有做好与欺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小马场在第二天望着自己课桌被画花了的表情......哎!
------------------------------------------------------------------------------------------------------------------------------
(二)论示弱:
回顾剧情:
35岁的小马场的一段独白:“从不让班里的同学看到弱点,因为想着一旦示弱了,就会被人看不起。”
词汇解释:
“示弱” 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1)直译为展示自己的弱点。(2)表示自己软弱,不敢同对方较量。
综上所述:示弱是有自我表演的成分,是我行但我要装不行。因此示弱是一种能力,与弱者心理有着根本区别。
理性分析:
人可以示弱却不能软弱。画面给出了的回忆部分,整体来讲,恰恰反映出了小马场的软弱。她一直都在逃避,体现了典型的弱者心理。从过程而言,一个长期遭受欺凌的人,心自然变得越来越冰冷和坚硬,却终究没有学会坚强。虽然她仍然上学,但每时每刻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生怕稍有不慎就会被外界冲击。可即便是如此小心翼翼,被侮辱、被歧视、被欺凌依旧接踵而至。继而她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感觉外界根本毫无安全性。因此她选择了躲在家里,认为不出门就没有嘲笑、歧视、欺凌。
可是人经历的伤痛却不容易、也不可能完全忘却。每天呆在家里的她,由于打破了上学上课的生活习惯,头脑中那些被欺凌的记忆
可即便在家里,头脑中那些被欺凌的记忆居然如此清晰,那些挥之不去的画面其实每天都在伤害她。继而,她愈发感到无奈。她认为正正是外部世界如此险恶,所以必须躲在家里,外出是必然招致伤害的。是这个世界不喜欢她,外界已经没有她的容身之所,可在家里仿佛就是活在铁笼一般,无法挣脱。逐渐,伴随着轻生的念头愈发强烈。一天之内交替上演。一方面,她认为正正是外部世界的险恶,所以才必须躲在家里。坚持绝对不外出是必然的,因为在这个逻辑之下,她感到无奈。因为她觉得自己如同。最终导致选择轻生。另一方面,在家中只有她和母亲二人,她承受伤害所产生的怨恨,无法通过外界积极有效的无法如果不是母亲的正义思想指导了她,她肯定不会到达如此境地。所以她十分愤怒。同时认为,所以他最终他。
的日复一日地伤害着她。
她所以选择逃避,虽然体现出是弱者心理,但这只是小马场面对欺凌时的其中一种表现。事实上,不容许任何,时时刻刻都存在于头脑中挥之不去。对她而言,外部世界是不安全的,于是她选择躲在家里。自尊心和戒备心变得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而言,小马场的长期
的自尊心她将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
而
人可示弱却不能软弱。女主15-18岁的高中时期,明显就是一个弱者,并无示弱一说。
整个事件根本就是弱者心理,并无示弱可言。而拒绝接受手帕,是她回应被抛弃的行为,是一种发泄内心不满的表现。
遇事的态度见解:
这是出于自我保护,也是自尊心太强的表现。她生怕言行举止的不当会招致排挤,因而将自己包裹起来。透露出自己的弱点,不是一种示弱行为,而是对别人的坦诚度。人除非不参加集体生活,否则无法完美掩饰自己。人往往自作聪明地觉得将自己包裹起来就没事,事实上伤害只会接踵而来。如女主一样,都已经35岁了,依旧无法解脱。
我们一旦将自己的内心小心翼翼的保管着,就意味着你失去了认识你知己的机会,你只会拥有一般性的朋友。真正有益的做法是,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示弱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拥有。相比之下,坦诚,就容易得多。每个人都会有短板、弱点、痛处,尝试跟别人推心置腹,不一定只会受伤,还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只想逃避你们不够勇敢
EP10:00:25:18.000-00:28:34.300
母亲指导女主应该保护朋友,这一点无论是出于正义或是友谊,都是正确的。接下来,女主也的确这样做了。可她们还是太软弱了,并没有做好要跟欺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第二天,女主遭到报复,沦为被欺负对象。此刻她选择了退缩。女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回家逃避,并且当场请求她朋友跟她一起走,结果却遭到朋友逃避式的抛弃。
其实,朋友一直选择忍气吞声,说明她是一个比你还懦弱的人。请问在校园里,除了老师,你不站出来的话,还有谁会站出来?如果你不保护她,还有谁会保护她?既然选择了站出来,受到了挫折就马上选择退缩么?事实上,如果我们退缩了,还有人会保护我们么?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没有!
一个选择了站出来的人,就代表着你已经站在最前面了。而我们的前面,就是校园欺凌的制造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前面只有敌人,没有朋友。而在我的身后,却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我想要保护的人。如果我选择了退缩,就意味着我和我想要保护的人都要遍体鳞伤。
因此,只有通过斗争,我才能保护我想要保护的人。
事实上,我们一旦要替朋友做主,就要做好会被报复的心理准备。并且想方设法去做好各种应对,尽可能地将伤害降到最低,这才是我们应该想和应该做的。
我们不应该害怕跟欺凌作斗争。请记住,站在最前面的你,可能会遭到伤害,但只要进行斗争,受伤的人不仅仅是你,还有你的敌人。感化和号召更多的人吧!跟欺凌作斗争不一定会成功,但退缩就意味着注定的失败。请记住!斗争胜利的获益者不仅仅是你身后的人。站在最前面的你,才胜利的最大受益者。
EP10的这段内心独白,表面女主曾将欺凌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的指导,这明显是责任转嫁。软弱、退缩、逃避,其实都是没有勇气去面对的表现。
全剧透露出一种理想追求,希望建立一个全社会没有欺凌现象的教育体制。但这就跟世界和平一样,都是一种理想。
在物质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再相似的两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精神方面,我们每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不一样,就算你如何接受或认同某一种思想,你的思想还是跟别人有区别。
在个体层面,嫉妒、冷漠、愤怒、排斥、敌视,都是十分常见的心理。某些个体的心理表现是十分偏激的。因此,出于思想冲突或利益冲突,总有人选择采取大打出手的方式。我们根本无法完全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在国家层面也一样,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或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惜发动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交战双方都说自己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显然,外交对话不能100%解决所有冲突。
战争与和平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这一概念。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嘴来解决的,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
杜绝欺凌跟世界和平一样,都是一种理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国度。至少当前没有,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
总而言之,作为局中人的我们,与其追求这种理想,还不如自己奋发自强。对于个人而言,强大的内心、强壮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才是战胜欺凌的关键。对于国家而言,只有富强,才有平等对话的资格。
(三)决定自杀是妈妈的选择
EP10:00:32:33.900-00:35:04.300
女儿为母亲的死十分内疚,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如果不是她将遭受校园欺凌的责任归咎于母亲,并且愤怒地希望母亲从此消失,母亲就不会出于自责,消极地做出跳楼自杀的行为。
貌似这是一个非常完美逻辑,但其实无法构成一个绝对的因果关系。诚然,女儿自责和内疚都是应该的,因为女儿的思想和行为的确深深地伤害了母亲。但母亲的自杀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遇到种种困难,例如:家中老人没人照顾,孩子宅家不找工作,父亲经常家暴母亲......我们面对这些难题时,只有选择死亡吗?死亡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自杀的决定权一直在母亲手上。生存还是死亡是她的选择。女儿虽然消极地影响了母亲,但显然母亲也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女儿遭受欺凌,从此拒绝上学,而且讨厌母亲,这种事情远不至于让母亲无法生存下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Pen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