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与1974,你更喜欢哪个版本

从电影里看天下,看未来,看人生!喜欢就关注我吧
R君说
这应该是第五次《东方快车谋杀案》被搬上了银幕,如果算上日本和印度分别各自做了一次以自己国家为背景的作品。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迄今为止,2017年的新版却是当前豆瓣评分最低的一部。7.1分的评价,对一部重头电影来说,基本上就是个勉强及格线........

R君当然很早以前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部名作,不过一直觉得,相比大侦探波洛的其他著名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受到的待遇向来有些不同,也许这也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谋杀和善恶的意义和定义是更为复杂和难以判断,所以及其难得的,大侦探波洛并没有在这部作品中真正将凶手收押,而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
因为故事作品实在太过有名和普及,所以怎么诠释这样一部作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和期望值,的确也是很大的挑战。
一般而言,1974年版,由西德尼吕梅特导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被众多影迷评为经典,不仅因为里面群星璀璨(英格兰褒曼还因此获得47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同时本片还角逐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而且能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达到大家的期望。(豆瓣8.3分)

而2017年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同样聚集了一众大明星,一位还算口碑不错的导演兼主演,在新的电影技术水平下,试图挑战这部74年版的传世经典.......
为了更加公平的比较2部作品,R君先后再次看了一遍74年的版本和2017年的版本,也许可以做一个更加客观公平的评价........
主角的风格是第一个大问题.......

改编是一个很讲究技术的工作......
对于著名的小说改编作品来说,转化成为剧本是很需要功力的,所以奥斯卡会设置最佳改编剧本这个奖项。不仅要求保留原作的精气神,也要求能够带来舞台感,视觉感,能把上百页的作品元神投射在短短2小时左右,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一种对原作精神和原作人物新的诠释和意义。
确实有很多作品,改编成电影是有超越原书的表现的(也许并不完全忠于原作),比如典型的如哈利波特系列,魔戒和霍比特人系列。(顺便说一下,R君觉得《水浒传》当前最好的版本应该是张涵予的那个版本)
然而对于《东方快车》这样的推理型侦探作品,除非你加上及其玄幻的改编(比如小罗伯特唐尼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的2部,和卷福的《福尔摩斯》系列,基本上只利用了故事的原主线架构,大部分枝节全部重构),要完全重构故事逻辑难度就很大了,毕竟推理本身要求很多的逻辑因果及相关性,而这本身就是大侦探波洛的特征和魅力所在.......(下图是74版的波洛)

所以,2017版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
波洛太过于精明干练,锋芒毕露,失去了原作描写中波洛那种看似云淡风轻,甚至不起眼的矮胖比利时老头,但推理起来延绵缜密(也经常会推理错误,从错误中再次推演正确的路线)的神韵......
也许是导演和主演肯尼思布拉纳的外形太过俊朗一些,所以看到影评中大多数人第一评论就是:这哪里是波洛,简直就是福尔摩斯......
好吧,也许英国人(肯尼思布拉纳是英国人)本身的气质就是福尔摩斯向的.......(顺便扯一下,R君跟一些纯正英国人打过2年交道,人家可没有你想象中那么gentle,文明和温文尔雅,否则日不落帝国是不可能殖民和奴役那么多国家的,福尔摩斯也不用去对付那么多罪恶了......)
不得不说,失去了波洛形神的“波洛”总感觉失去了些什么......其实电影本身拍也不算差,不如不要用《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剧本,换一个另外的故事,也许这部电影可以新塑造出一个大侦探也未可知........(74版的波洛多少总让我想起阿道夫希特勒.....*_* )
如果你比较74版的波洛和新版的波洛,这种对比就更加明显(其实波洛最好的演绎应该是彼得.乌斯蒂诺夫(也是英国演员),出演了78年版的《尼罗河惨案》和82年版的《阳光下的罪恶》- 如下图)

即便74版的波洛不是最佳,仍然要符合我们对于这个角色的预期,2017新版,可能就是太帅了些吧.......
当然,除了主角的人设,有了74版的珠玉在前,虽然这新版也是一样群星璀璨,但是所有的感觉总感觉有些用力过猛,缺少了谋杀犯需要的那种阴暗,晦涩,隐藏,恐惧的心态.......(所以褒曼会在本片里摘下了奥斯卡女配角,她的那种表现才是真正符合现场应有的角色形象)
太追求情节冲突的现场感是画蛇添足.......

2017新版中添加了很多原作没有的设定和情节,不得不说,是非常的画蛇添足,比如:
- 先把Dr. Arbuthnot (74版是我们帅气的Sean Connery) 非要换成一位非裔演员(应该是为了一定要展示政治正确吧)
- 把Count Andreyni (安德雷尼伯爵)弄成了一个控制不住情绪,喜欢动手的打手般形象(74版就好得很多,维持了贵族的正常应有的风格)
- 让Mr. Hubbard(哈伯特夫人)非要再搞一次自残的场景(完全没有逻辑的改编)
- 让Dr. Arbuthnot 开枪打了波洛
- 波洛居然不顾保护现场,自己用手杖橇开了Ratchett的包厢门(完全可以等列车员来开)
- 让MacQueen非要来一场中途逃跑,烧掉账本,惹火烧身......
- 波洛特地换了很多地方和方式来询问乘客,比如还特地在雪地上搭了个台专门问Mary Debenham (先不说这冰天雪地的受冻,您这是泡妞还是破案来呢?.....)
等等等等.......
看得出导演是努力想要创造一些感觉,让传统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和更复杂,可能是想让没有看过原作的人更加能喜欢电影的情节变化......

可惜,这毕竟是一部推理侦破电影,太多的画蛇添足只能让情节更加的破碎,线索更加的经不起推敲,从而失去了故事应该是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像74版那样在餐车里所有人在场的时候,波洛抽丝剥茧般的将所有的细节一一展现,拼凑起所有的逻辑,碎片,最后让每一个人都清晰落到各自的角色上,这才是波洛作品应该有的特有气质啊!
特别令人失望的是,对于整个犯罪过程的还原,74版的作品花了相当的笔墨,再现当时的犯罪现场,每一个参与的人风格,表现迥异,非常具有感染力。 而新版则像放烟花一样,大家简直是挤在一起,争先恐后,让场面极其凌乱缺少秩序,很难令人信服这是一次蓄谋已久,安排周密的行动,也让人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况和场景下,每个人都是同一个感觉态度和行动方式......
至于最终波洛还留下一把枪,让这些人来决定他的生死,最后还是一把没有子弹的枪,这简直是为了表演而表演。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只会摇头......这么情绪化处理问题,哪里像我们以推理出名的大侦探?
在原作及老版中有很多推理的细节,来自于人物的语言漏洞,表情变化,眼神闪烁,在新版中几乎都失去了, 让这部电影更像一部现代侦探片,而不是一部波洛电影.......

看来这部新时代的新生儿虽然在视效,摄影,场景上用足了力气,但是看来在影史上,是很难超越步入油腻中年的老版大哥,文化内涵这个东西,仍然不是随便可以超越的.......
论封闭环境下的电影表现,西德尼吕梅特的《12怒汉》仍然是教科书一样,神一般的存在,所以他驾驭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仍然是里程碑般的存在.....
新版有没有优点?.......

说了那么多似乎不好,新版其实也有优点,比如:
在老版中,对Ratchett的刻画并不多,选角也偏保守,似乎不容易让人信服这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罪犯; John Depp 我们这位加勒比海盗船长的扮相就的确好的很多,眼神里充满了狡黠阴险,作为坏人,新版确实比老版出色一些。(不过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么厉害的坏蛋,恐怕不会那么容易被这些业余选手算计吧)
其次,最后一场12位乘客呆在长桌之前的场景,似乎是故意设置成类似耶稣与12门徒的最后的晚餐的安排,从场面张力来说,也算是一种具有突破的尝试.......

最后,波洛那一段感慨,也算是值得回味一下:
“我见识了人性的破碎,这么多人的人生就此被破坏,充满了痛苦和愤怒,被心底里的痛苦和悲伤所支配着(自己的行动)......
结果,一个罪行,引发了更多的罪行.......
我向来认为,人类是理性而且文明的.......但是现在,看来我需要改变一下看法,更听从我的心声......
我终于意识到正义的天平可能未必都能保持永远的平衡,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也需要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平衡,这个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
就这点来说,新版能在电影最后去公布一段引发思考的独白,当然比老版那嘎然而止的方式要好,毕竟在那个年代,长镜头跟踪视角配合人物的内心独白,是几乎尚未出现的新技术和新表现手法......而电影,当然还是需要一些更直白化的揭示。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
用罪恶去消灭另外一种罪恶,是正确的方法吗?
如果法律无法依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祝大家观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