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毫无根据的扯淡
昨天看完了电影之后和涛哥讨论,他说,放映完之后的讲座,数据统计每五个认知症患者就有一个来自于中国,这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认知症在中国高发,并且女性患病数量多于男性。根据我们不完全有根据的主观推测,是因为中国大多数劳动人民每天很辛苦但又只是从事机械无意义工作,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全方位开发大脑,特别是女性在结婚生子之后自己整个人生都围绕着工作家务和带孩子,单调无聊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并存,从而导致患病。通过切身体会,我深深地感觉到现在这个工作对我产生的负面影响,我感觉现在脑子都生锈了,记忆越来越衰退,甚至体检还出现脑血流速度过慢这种奇葩病症,再一次没有科学依据的从主观上证实了这个主观的推测。从这些毫无依据毫无逻辑的扯淡我得出的结论是需要改变,至少得改变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多吃核桃是没有什么卵用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但是怎么改变。我也不知道。
另外,对于这个电影的主题,我只认识你。我觉得有三层含义。第一,片中女主患上认识证之后,只信任依靠男主,而男主责无旁贷照顾他的老伴,赞颂了一个年代下夫妻之间义无反顾的爱情。第二,please remember me,英文翻译不仅是说两人的爱情,还有请大家关注认知症患者这一种人群。第三,女人患上认知症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连自己儿子站在旁边都不知道是谁,眼里只有她的男人,就是说她的精神世界里男人是唯一的寄托,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因为我作为女人,也很容易陷入爱情,把男人当成全部,这不仅是我,我奶奶,或者很多很多女人,都容易犯的毛病。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没有人生追求,把相夫教子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使命,这是非常可悲的。
现在在奶奶家,又无意说了一些跟她三观有矛盾的话惹她生气,然后在写这些东西。刚是打算写影评来的,现在跑偏了,或许只是借此吐槽一下,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自从爷爷走了之后,她一个人生活,就永远陷在失去爱人的悲伤中无法走出,爷爷生前,她所有的心思就投在爷爷身上,爷爷突然走了,她仿佛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寄托。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四年,身边的家人也一直尽力给她最大的关心照顾,但是她还是总说你们都不陪我,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别人做错一点小事就责怪别人,乱发脾气。她每天专注于做清洁,如何把家里弄得一尘不染,地上不能见一根头发丝不能有一滴水,其实就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生活追求。虽然作为子女,有义务给她尽可能的关爱,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我的人生也走上她的轨迹。
昨天涛哥也跟我说他的一个发现,他说在任何的超市零食区,总有一堆老人,在那儿一颗颗精挑细选花生米(或者类似的东西),他们就宁愿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却不肯多花一分钱买到一颗坏的花生米。我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源自于他们“省吃俭用”的三观,而造成他们这种三观形成源自于一些不可改变的社会历史事件,而这些社会历史事件已经发生了不可挽回了,所以这一代人(的某一部分)也就永远定格在精挑细选花生米的场景之中(还有另一部分定格在在家捡头发丝)。同样我们这代人,也在时代的伤害下造成了一些局限,但是我们还没有老,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事实的时候,就还有自我拯救的余地。
我真的觉得现在生活的环境让我感到孤独无依并且快要崩溃,所谓至死不渝的爱情,是救命稻草,也是毒药。没有人可以永远去依靠另一个人,也没有人有义务照顾你一辈子,即使同甘共苦走过大半辈子的夫妻最后总有一天也会生离死别,那么留下的那个该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走出失去挚爱的痛苦。
施主说,我们这代人,没经历过上一代人经历的那些生死考验的历史事件,没经过巨大的挫折和磨难,信息时代的爱情来得太容易,散得也容易,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觉得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毕竟这让我们更学会去独立,即使没有爱人,也要自己坚强度过这一生。
再写下刚刚看完这个电影的感受,他们都觉得这个电影拍得不那么深刻,都觉得纪录片应该深刻、沉重才能打动人。其实我觉得这就陷入了一种“对深度的强制”。对比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骨未成灰》,就是描述中下层阶级的养老院现状,看完之后观众都觉得很压抑很沉重,而这部片子,第一是在上海,第二拍摄的是社会中上层的老年人,第三夫妻生活很和谐,第四女主人公的病症也没有特别特别严重,第五作者是拍摄的自己的亲人。作者这样一个取材,这样一个生活背景,造成了这样一部片子注定不会是很沉重很压抑的格调,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如果给一个患病的老人足够的关爱、谅解和照顾,或许疾病不会根治,但至少是不至于那么悲惨的。或许现在生活太不痛不痒,所以温暖美好的东西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哦,措辞不当,这也并不是什么温暖美好的主题,只是把记录认知症病人这样沉重话题的纪录片拍摄得温暖美好一点大家就觉得它不深刻,我觉得有点过于苛刻。
另外,对于这个电影的主题,我只认识你。我觉得有三层含义。第一,片中女主患上认识证之后,只信任依靠男主,而男主责无旁贷照顾他的老伴,赞颂了一个年代下夫妻之间义无反顾的爱情。第二,please remember me,英文翻译不仅是说两人的爱情,还有请大家关注认知症患者这一种人群。第三,女人患上认知症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连自己儿子站在旁边都不知道是谁,眼里只有她的男人,就是说她的精神世界里男人是唯一的寄托,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因为我作为女人,也很容易陷入爱情,把男人当成全部,这不仅是我,我奶奶,或者很多很多女人,都容易犯的毛病。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没有人生追求,把相夫教子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使命,这是非常可悲的。
现在在奶奶家,又无意说了一些跟她三观有矛盾的话惹她生气,然后在写这些东西。刚是打算写影评来的,现在跑偏了,或许只是借此吐槽一下,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自从爷爷走了之后,她一个人生活,就永远陷在失去爱人的悲伤中无法走出,爷爷生前,她所有的心思就投在爷爷身上,爷爷突然走了,她仿佛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寄托。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四年,身边的家人也一直尽力给她最大的关心照顾,但是她还是总说你们都不陪我,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别人做错一点小事就责怪别人,乱发脾气。她每天专注于做清洁,如何把家里弄得一尘不染,地上不能见一根头发丝不能有一滴水,其实就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生活追求。虽然作为子女,有义务给她尽可能的关爱,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我的人生也走上她的轨迹。
昨天涛哥也跟我说他的一个发现,他说在任何的超市零食区,总有一堆老人,在那儿一颗颗精挑细选花生米(或者类似的东西),他们就宁愿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却不肯多花一分钱买到一颗坏的花生米。我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源自于他们“省吃俭用”的三观,而造成他们这种三观形成源自于一些不可改变的社会历史事件,而这些社会历史事件已经发生了不可挽回了,所以这一代人(的某一部分)也就永远定格在精挑细选花生米的场景之中(还有另一部分定格在在家捡头发丝)。同样我们这代人,也在时代的伤害下造成了一些局限,但是我们还没有老,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事实的时候,就还有自我拯救的余地。
我真的觉得现在生活的环境让我感到孤独无依并且快要崩溃,所谓至死不渝的爱情,是救命稻草,也是毒药。没有人可以永远去依靠另一个人,也没有人有义务照顾你一辈子,即使同甘共苦走过大半辈子的夫妻最后总有一天也会生离死别,那么留下的那个该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走出失去挚爱的痛苦。
施主说,我们这代人,没经历过上一代人经历的那些生死考验的历史事件,没经过巨大的挫折和磨难,信息时代的爱情来得太容易,散得也容易,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觉得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毕竟这让我们更学会去独立,即使没有爱人,也要自己坚强度过这一生。
再写下刚刚看完这个电影的感受,他们都觉得这个电影拍得不那么深刻,都觉得纪录片应该深刻、沉重才能打动人。其实我觉得这就陷入了一种“对深度的强制”。对比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骨未成灰》,就是描述中下层阶级的养老院现状,看完之后观众都觉得很压抑很沉重,而这部片子,第一是在上海,第二拍摄的是社会中上层的老年人,第三夫妻生活很和谐,第四女主人公的病症也没有特别特别严重,第五作者是拍摄的自己的亲人。作者这样一个取材,这样一个生活背景,造成了这样一部片子注定不会是很沉重很压抑的格调,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如果给一个患病的老人足够的关爱、谅解和照顾,或许疾病不会根治,但至少是不至于那么悲惨的。或许现在生活太不痛不痒,所以温暖美好的东西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哦,措辞不当,这也并不是什么温暖美好的主题,只是把记录认知症病人这样沉重话题的纪录片拍摄得温暖美好一点大家就觉得它不深刻,我觉得有点过于苛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Jes-clea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