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活(着就应)该孤独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精美排版 原文链接 公众号VANNEY 欢迎关注
(一)
没梦做,早上起来脑子晕晕沉沉。昨天又把第五季的GIRLS看了一部分。这部剧无厘头得真实,更真实得有些无厘头,也许社会背景与国家文化现实造就了这种矛盾中合理的夹缝,但在感情处理方面,历经时代更迭,却没有多大的改变。情商,只有在理性占领上风时,才会产生最大的效能。不然不过和数学成绩一样,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而已。
爱之于一段关系,可能是蛰伏,也可能是凌驾。一旦爱诞生了,那么这段关系就很难归于沉寂。遭逢、对垒、相持,继而引发剧烈的驳斥,似乎永无宁日,但也并非罪恶滔天。
不过是爱而已,有什么可恨的。
即使爱并不意味着原谅与接纳对方,但爱一定意味着原谅与接纳自己。一开始,汉娜意识到洁莎与亚当可能已经厮混在一起,她对着旧友说,因为太爱两人而不知道应该先去警告哪一方,即使她很想大叫大嚷,做一切不计后果的选择,可到头来也不过是陷入了他人预设的桎梏中。
想到这里,她就恨,就抵抗。而她知道这一切都在真实的发生着,就连与自我的对峙,都早就成为了一种言辞凿凿,她也想做出一些令人惊喜的反应,也许在这里,“令人惊喜的”不过是大众对“成熟”的另一种刻板印象罢了。
第五季的最后一集,汉娜参加The Moth故事集会,一个纽约匿名非盈利组织,人们到这里来,在一堂济济前讲述真实的故事。巧合的是,那期的主题是“嫉妒”。合乎情理以及剧情走向的,汉娜讲了自己与最好的朋友,以及前男友之间的爱恨纠葛。故事的最后,她了解到,也许她一辈子都没有办法与他俩和解,即使依旧爱着,即使忽略这并非背叛的事实,即使因为洁莎莫名其妙、若即若离的态度,即使不欢而散并不总是能破镜重圆,但这就是她。
在那一刻,她与自我和解了,她将她对他俩的爱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她自由了。
(二)
而谈及友情,一开始四个女孩如胶似漆,一旦关系急转而下,玛妮一声令下便召开小组会议,四个人即使再心怀鬼胎也会坐下来沉着冷静地握手言,但这样的屡次忍让最终却令四人真实地分道扬镳,甚而到了第六季会让观众有一些错愕,为什么不能想当然一次,四人最终相拥而泣,忘掉过往。这样自然同时暗藏铺垫地叙事,真实得吊诡,但恰恰由于它是真实的,因而我们拒绝接受。
这种先入为主,是人性中难以抗衡的。往昔四个女孩的温情瞬间交错穿插,并行不悖,我们渴望友情能是盛大的,是治愈的,甚至能带来救赎,希望友情得以摆脱爱情刺眼聚光灯旁的阴霾,堂堂正正地站在舞台中央,接受观众的检视,并将他们成功取悦,有时伴随泪眼,进而对四个女孩的关系,更产生些许期待。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人追看这部剧的初衷。
到今天我还记得洁莎和汉娜在浴缸里互相调笑着唾骂的场景,这段关系在我看来也是整部剧交待得最完整的。相比汉娜和亚当以宏大畅想、渺小希望为终结的关系,洁莎与汉娜的友谊充斥着温情、刻薄、愧疚、原谅,而这些爱的细枝末节,又兜兜转转形成一个完满的循环。
在这里,友情与爱情交汇的烂俗剧情抽丝剥茧似地,在这样饱满的感情下栩栩如生、合情合理,以至于摒弃那些斥责桥段狗血的评论,观众们仍能不带犹疑地全盘接受,而现实中,这样的情形恰恰是存在的。
在三人中间,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汉娜,看上去满不在乎的洁莎,随性所欲刻意逾矩的亚当,三人相似,进而相斥,才得以相持。
从汉娜对他人无数次毫无戒备的絮叨里,复杂感情得以梳理,内核得以感知,这样赤裸的剖析是这部剧一个隐晦又伟大的注脚。令许多在relationship中仍然云里雾里的痴男怨女,得到哪怕一丝关于自我救赎的启迪。
(三)
索珊娜是GIRLS里成长得最快的角色,与玛妮并不讨喜的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一开始蠢头蠢脑的处女,盲目崇拜着英国潇洒表亲洁莎,之后爱上雷,初涉社会便四处碰壁,仿佛是为了寻求平衡似保持着一种极端自信,到了日本后急迫寻找自我认同而不得,事业爱情却在悄然间稳步上升,最终如梦初醒转而淡出叙事。
四人中着墨最少,相对独立但事实证明最为俗世意义上“成功”的一个,道出了结尾里关于友情最昭然若揭、掷地有声的箴言,使人颇感惊讶。每一季中都会暗藏四人完整独立视角的彩蛋,与孤独相处的记录,在这里,令人不由得大呼精彩。
洁莎,啊,要怎么说洁莎。我想每个观众都会爱她爱到痴狂。纽约的放荡混合着伦敦的高雅,随意套上波西米亚长裙,风格明晰又不失风格,但实际上在剧中,每个人都认为洁莎是个彻头彻尾的婊子,这是大家嫉妒她如此真实的一种误读,但她一点儿都不在乎。我想这或许是为什么,一切在她那儿都是合理的缘由,任何问题至此都不再需要答案。无可指摘的美颜与一头靓丽顺滑的卷发,让所有人恨得牙痒痒的“完美婊子”名讳当之无愧。
而玛妮,先是由查理到雷再到德西再到雷,反倒最后与索珊娜保持难得的平和,在这里诞生了一种电视时代女性角色之间的沉浮与挣扎。相较于汉娜并不顺畅的追梦之旅,玛妮从组团到与队友相恋、步入婚姻殿堂,巡演,撇开感情,莫名其妙又情理之中。但即是在此,GIRLS交代了梦想与爱情牵连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即是“两败俱伤”的。让理想化的东西相互对垒、博弈,只会更难以取舍。
玛妮与查理、雷、德西的关系旨在探讨一个女孩究竟想要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是持久而绵长的情欲,还是携手面对的勇气,抑或一种不图救赎的自我毁灭。相比汉娜的爱情线而言,玛妮的感情存在着更多的内化与自我反省,我自觉这也是为什么她的梦想不得善终的原因。
而汉娜的感情线,简直是她的另一面镜子,毋庸置疑她是与自己谈恋爱最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她能成为从一而终的主角。叙事始终都是在塑造“她”这个角色。其中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慷慨地与我们探讨了人性,探讨了好与坏,自私与自制,安全与冒险,从一而终不掺杂假仁假义,同时又非常私密。
这些细节回归到剧情,反而对这些不着篇幅的角色看似突兀实则合理的出现作了解释,即,唯一作用是敦促成长,不一定是催熟,谁说成长就一定是“成熟”。在GIRLS的语境里,成熟恰恰是不齿的。“不速之客”米米罗斯使汉娜意识到了得与失的边界,偏执与放手只在一念间,而“坏好人”弗兰则让汉娜明白了一成不变的好恰恰是暗流浮动的坏,其间的约束与钳制,是祥和之下的陷阱。
最后谈伊莱贾。作为本剧常驻的同性恋角色,却不旨在探讨自我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放环境下边缘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再挣扎,他们更大程度上即是普通人,是时代的产物,与任何人别无二致。
在这段关系中,伊莱贾给汉娜提供了一种难得可贵的真诚,自然这样的交往在第六季中使伊莱贾的着墨增长更顺理成章。我自觉在此,有一种探讨性别流动的意味。不知是否是我自以为是了。
伊莱贾的感情线是现实阶级的对垒,也是这部剧情感线中最不真实的一个,但恰恰是这种不真实,给感情的大起大落以一种可能,使整部剧更为完整,这种完整性升华了爱情,每个来来往往的众生缩影在此得以被纵览。
GIRLS最终开放式的结局与片头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默契,对时间的探讨亦使人开始考虑命运理论的真实性,最后的片段了,汉娜的母亲罗琳的出现同样使我思考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在结局里,罗琳穷追不舍似的上帝视角再一次将我说服。尽管我常常以为大多数父母口中的道理都是狗屁,但在此,我似乎了解到家庭锲而不舍伤人的缘由。因为父母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众生,都会犯错。但父母的身份,让他们不得不端着伪装成矜持的自尊,他们将身份误解为权力,这是社会氛围赋予他们的,可能是武器——大多数情况下是武器,但这武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双刃剑,因而会伤人,会自伤,也就不足为奇了。
罗琳并不是父母的范本与模范,在与汉娜父亲的纠葛里,我想最终,她亦获得了救赎。作为一个过来人,她将谈资凝练成并不惹人不耐的事理,亦给汉娜与玛妮的友情一种指引,而这个看似开放的结局,于观众,或许也存在一种不可否认的暗示。
当然,任何电视剧到最终总能归结为成长,无论深刻抑或肤浅,在汉娜这里,是从女孩到女人,是从女儿到母亲。希望这样的共情,给观者独属且不同以往的体验与启迪。褪掉那些光鲜亮丽的包装,撇开那些轰轰烈烈的交织,GIRLS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最朴实无华、最不修边幅、最合乎人性的旁观者角色,让我们在剧中或者是在局外,注意到细节,最终不断拾起、拼凑关于往昔的碎片。
而GIRLS里有关梦想旁敲侧击的刻画,要是想要记录下来,又将是一篇长篇大论。任何看上去宛若鸡汤实则毒药的句子都落地既成一种道理,又是别致的无趣。“过好你的生活,别听那些狗屁。”GIRLS里那么说,然而谁还不会偶尔想要无所顾忌地放屁呢?
(一)
没梦做,早上起来脑子晕晕沉沉。昨天又把第五季的GIRLS看了一部分。这部剧无厘头得真实,更真实得有些无厘头,也许社会背景与国家文化现实造就了这种矛盾中合理的夹缝,但在感情处理方面,历经时代更迭,却没有多大的改变。情商,只有在理性占领上风时,才会产生最大的效能。不然不过和数学成绩一样,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而已。
爱之于一段关系,可能是蛰伏,也可能是凌驾。一旦爱诞生了,那么这段关系就很难归于沉寂。遭逢、对垒、相持,继而引发剧烈的驳斥,似乎永无宁日,但也并非罪恶滔天。
不过是爱而已,有什么可恨的。
即使爱并不意味着原谅与接纳对方,但爱一定意味着原谅与接纳自己。一开始,汉娜意识到洁莎与亚当可能已经厮混在一起,她对着旧友说,因为太爱两人而不知道应该先去警告哪一方,即使她很想大叫大嚷,做一切不计后果的选择,可到头来也不过是陷入了他人预设的桎梏中。
想到这里,她就恨,就抵抗。而她知道这一切都在真实的发生着,就连与自我的对峙,都早就成为了一种言辞凿凿,她也想做出一些令人惊喜的反应,也许在这里,“令人惊喜的”不过是大众对“成熟”的另一种刻板印象罢了。
第五季的最后一集,汉娜参加The Moth故事集会,一个纽约匿名非盈利组织,人们到这里来,在一堂济济前讲述真实的故事。巧合的是,那期的主题是“嫉妒”。合乎情理以及剧情走向的,汉娜讲了自己与最好的朋友,以及前男友之间的爱恨纠葛。故事的最后,她了解到,也许她一辈子都没有办法与他俩和解,即使依旧爱着,即使忽略这并非背叛的事实,即使因为洁莎莫名其妙、若即若离的态度,即使不欢而散并不总是能破镜重圆,但这就是她。
在那一刻,她与自我和解了,她将她对他俩的爱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她自由了。
(二)
而谈及友情,一开始四个女孩如胶似漆,一旦关系急转而下,玛妮一声令下便召开小组会议,四个人即使再心怀鬼胎也会坐下来沉着冷静地握手言,但这样的屡次忍让最终却令四人真实地分道扬镳,甚而到了第六季会让观众有一些错愕,为什么不能想当然一次,四人最终相拥而泣,忘掉过往。这样自然同时暗藏铺垫地叙事,真实得吊诡,但恰恰由于它是真实的,因而我们拒绝接受。
这种先入为主,是人性中难以抗衡的。往昔四个女孩的温情瞬间交错穿插,并行不悖,我们渴望友情能是盛大的,是治愈的,甚至能带来救赎,希望友情得以摆脱爱情刺眼聚光灯旁的阴霾,堂堂正正地站在舞台中央,接受观众的检视,并将他们成功取悦,有时伴随泪眼,进而对四个女孩的关系,更产生些许期待。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人追看这部剧的初衷。
到今天我还记得洁莎和汉娜在浴缸里互相调笑着唾骂的场景,这段关系在我看来也是整部剧交待得最完整的。相比汉娜和亚当以宏大畅想、渺小希望为终结的关系,洁莎与汉娜的友谊充斥着温情、刻薄、愧疚、原谅,而这些爱的细枝末节,又兜兜转转形成一个完满的循环。
在这里,友情与爱情交汇的烂俗剧情抽丝剥茧似地,在这样饱满的感情下栩栩如生、合情合理,以至于摒弃那些斥责桥段狗血的评论,观众们仍能不带犹疑地全盘接受,而现实中,这样的情形恰恰是存在的。
在三人中间,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汉娜,看上去满不在乎的洁莎,随性所欲刻意逾矩的亚当,三人相似,进而相斥,才得以相持。
从汉娜对他人无数次毫无戒备的絮叨里,复杂感情得以梳理,内核得以感知,这样赤裸的剖析是这部剧一个隐晦又伟大的注脚。令许多在relationship中仍然云里雾里的痴男怨女,得到哪怕一丝关于自我救赎的启迪。
(三)
索珊娜是GIRLS里成长得最快的角色,与玛妮并不讨喜的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一开始蠢头蠢脑的处女,盲目崇拜着英国潇洒表亲洁莎,之后爱上雷,初涉社会便四处碰壁,仿佛是为了寻求平衡似保持着一种极端自信,到了日本后急迫寻找自我认同而不得,事业爱情却在悄然间稳步上升,最终如梦初醒转而淡出叙事。
四人中着墨最少,相对独立但事实证明最为俗世意义上“成功”的一个,道出了结尾里关于友情最昭然若揭、掷地有声的箴言,使人颇感惊讶。每一季中都会暗藏四人完整独立视角的彩蛋,与孤独相处的记录,在这里,令人不由得大呼精彩。
洁莎,啊,要怎么说洁莎。我想每个观众都会爱她爱到痴狂。纽约的放荡混合着伦敦的高雅,随意套上波西米亚长裙,风格明晰又不失风格,但实际上在剧中,每个人都认为洁莎是个彻头彻尾的婊子,这是大家嫉妒她如此真实的一种误读,但她一点儿都不在乎。我想这或许是为什么,一切在她那儿都是合理的缘由,任何问题至此都不再需要答案。无可指摘的美颜与一头靓丽顺滑的卷发,让所有人恨得牙痒痒的“完美婊子”名讳当之无愧。
而玛妮,先是由查理到雷再到德西再到雷,反倒最后与索珊娜保持难得的平和,在这里诞生了一种电视时代女性角色之间的沉浮与挣扎。相较于汉娜并不顺畅的追梦之旅,玛妮从组团到与队友相恋、步入婚姻殿堂,巡演,撇开感情,莫名其妙又情理之中。但即是在此,GIRLS交代了梦想与爱情牵连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即是“两败俱伤”的。让理想化的东西相互对垒、博弈,只会更难以取舍。
玛妮与查理、雷、德西的关系旨在探讨一个女孩究竟想要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是持久而绵长的情欲,还是携手面对的勇气,抑或一种不图救赎的自我毁灭。相比汉娜的爱情线而言,玛妮的感情存在着更多的内化与自我反省,我自觉这也是为什么她的梦想不得善终的原因。
而汉娜的感情线,简直是她的另一面镜子,毋庸置疑她是与自己谈恋爱最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她能成为从一而终的主角。叙事始终都是在塑造“她”这个角色。其中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慷慨地与我们探讨了人性,探讨了好与坏,自私与自制,安全与冒险,从一而终不掺杂假仁假义,同时又非常私密。
这些细节回归到剧情,反而对这些不着篇幅的角色看似突兀实则合理的出现作了解释,即,唯一作用是敦促成长,不一定是催熟,谁说成长就一定是“成熟”。在GIRLS的语境里,成熟恰恰是不齿的。“不速之客”米米罗斯使汉娜意识到了得与失的边界,偏执与放手只在一念间,而“坏好人”弗兰则让汉娜明白了一成不变的好恰恰是暗流浮动的坏,其间的约束与钳制,是祥和之下的陷阱。
最后谈伊莱贾。作为本剧常驻的同性恋角色,却不旨在探讨自我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放环境下边缘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再挣扎,他们更大程度上即是普通人,是时代的产物,与任何人别无二致。
在这段关系中,伊莱贾给汉娜提供了一种难得可贵的真诚,自然这样的交往在第六季中使伊莱贾的着墨增长更顺理成章。我自觉在此,有一种探讨性别流动的意味。不知是否是我自以为是了。
伊莱贾的感情线是现实阶级的对垒,也是这部剧情感线中最不真实的一个,但恰恰是这种不真实,给感情的大起大落以一种可能,使整部剧更为完整,这种完整性升华了爱情,每个来来往往的众生缩影在此得以被纵览。
GIRLS最终开放式的结局与片头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默契,对时间的探讨亦使人开始考虑命运理论的真实性,最后的片段了,汉娜的母亲罗琳的出现同样使我思考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在结局里,罗琳穷追不舍似的上帝视角再一次将我说服。尽管我常常以为大多数父母口中的道理都是狗屁,但在此,我似乎了解到家庭锲而不舍伤人的缘由。因为父母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众生,都会犯错。但父母的身份,让他们不得不端着伪装成矜持的自尊,他们将身份误解为权力,这是社会氛围赋予他们的,可能是武器——大多数情况下是武器,但这武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双刃剑,因而会伤人,会自伤,也就不足为奇了。
罗琳并不是父母的范本与模范,在与汉娜父亲的纠葛里,我想最终,她亦获得了救赎。作为一个过来人,她将谈资凝练成并不惹人不耐的事理,亦给汉娜与玛妮的友情一种指引,而这个看似开放的结局,于观众,或许也存在一种不可否认的暗示。
当然,任何电视剧到最终总能归结为成长,无论深刻抑或肤浅,在汉娜这里,是从女孩到女人,是从女儿到母亲。希望这样的共情,给观者独属且不同以往的体验与启迪。褪掉那些光鲜亮丽的包装,撇开那些轰轰烈烈的交织,GIRLS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最朴实无华、最不修边幅、最合乎人性的旁观者角色,让我们在剧中或者是在局外,注意到细节,最终不断拾起、拼凑关于往昔的碎片。
而GIRLS里有关梦想旁敲侧击的刻画,要是想要记录下来,又将是一篇长篇大论。任何看上去宛若鸡汤实则毒药的句子都落地既成一种道理,又是别致的无趣。“过好你的生活,别听那些狗屁。”GIRLS里那么说,然而谁还不会偶尔想要无所顾忌地放屁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VANNE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