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回想

“火车呼啸如虎,夜夜驶过我的鼓膜”——《2×2=4》
“-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好的…
-…为何只有痛苦时,才能与你相见?”——《镜子》
今天朋友到家里做客,我拿出这部吴超导演的短片“招待”。朋友是技术向,大赞其“质感优美”。时隔多日,这是我第二次重温这部短片,也终于进入了导演营造的世界。
主人公用了整整一个雨夜,在梦里追寻。他梦见了火,梦见了水,梦见了破败的“房间”,在梦见墙壁上那如蛇一般的水渍后——也可以说,那水渍既像钥匙又像线头,抑或就是水渍——他终于见到了母亲。母亲提着一串风铃,在他身后,却无法靠近,转瞬即逝。
在梦境的“更上一层”,地面开始出现裂痕,墙壁变得逼仄。透过地面的破洞,他仿佛看到了仍在下层的妈妈,擎着黑伞,站在他的脚下。他狂奔下楼,终于在燃着蜡烛的楼梯上跌倒。梦醒了,醒在将要触手可及的时刻。
天已经亮了,可听觉仿佛仍停留在过去的雨夜。雨声像一对括号,在影片里框起了一夜的梦魇。这是每个人都做过的梦——梦到自己的妈妈或者别的什么人、梦到从高处坠落、梦到永远逝去童年、梦到…“…回到过去,已无望;倾诉出来,更难当…”——那就不倾诉了,没台词,连做梦的人都省去了,这方面来说,是讨巧的。而以巴赫的《我呼唤你,耶稣基督》结尾也是妙笔,老塔影迷都会心一笑。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令人惊叹,这位在开拍前研读了数月弗洛伊德的导演,竟然把他从未读过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开头里的一部分内容视觉化地呈现出来了,这的确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我讲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文字的简练来自内心的真诚”,按这个标准,写这么多貌似已经不真诚了……我只知道,守身如玉,留了几十年的处女影评,到今晚怕是守不住了……
2017 7 8 大连
“-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好的…
-…为何只有痛苦时,才能与你相见?”——《镜子》
今天朋友到家里做客,我拿出这部吴超导演的短片“招待”。朋友是技术向,大赞其“质感优美”。时隔多日,这是我第二次重温这部短片,也终于进入了导演营造的世界。
主人公用了整整一个雨夜,在梦里追寻。他梦见了火,梦见了水,梦见了破败的“房间”,在梦见墙壁上那如蛇一般的水渍后——也可以说,那水渍既像钥匙又像线头,抑或就是水渍——他终于见到了母亲。母亲提着一串风铃,在他身后,却无法靠近,转瞬即逝。
在梦境的“更上一层”,地面开始出现裂痕,墙壁变得逼仄。透过地面的破洞,他仿佛看到了仍在下层的妈妈,擎着黑伞,站在他的脚下。他狂奔下楼,终于在燃着蜡烛的楼梯上跌倒。梦醒了,醒在将要触手可及的时刻。
天已经亮了,可听觉仿佛仍停留在过去的雨夜。雨声像一对括号,在影片里框起了一夜的梦魇。这是每个人都做过的梦——梦到自己的妈妈或者别的什么人、梦到从高处坠落、梦到永远逝去童年、梦到…“…回到过去,已无望;倾诉出来,更难当…”——那就不倾诉了,没台词,连做梦的人都省去了,这方面来说,是讨巧的。而以巴赫的《我呼唤你,耶稣基督》结尾也是妙笔,老塔影迷都会心一笑。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令人惊叹,这位在开拍前研读了数月弗洛伊德的导演,竟然把他从未读过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开头里的一部分内容视觉化地呈现出来了,这的确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我讲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文字的简练来自内心的真诚”,按这个标准,写这么多貌似已经不真诚了……我只知道,守身如玉,留了几十年的处女影评,到今晚怕是守不住了……
2017 7 8 大连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已注销]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