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题材的精彩并不能遮掩电影本身的问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要是推哪部动物电影拍的好,大家都知道,《忠犬八公的故事》。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高到什么地步,从知道进电影院看电影以来,自动摒弃所有关于人和狗的故事,包括今年年初上映、广受好评的《一条狗的使命》。
对《忠爱无言》感兴趣,是看了Vista看天下的介绍,真实故事发生在山东莘县,玉学书,一个早年因为割芦苇,高位截瘫的老人,在偶然情况下救下了一条要被屠宰的土狗,一人一狗过了十几年的生活。真实事件改编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敏感的意识到,这个故事不同于忠犬八公是个善与美的故事,人狗的理想状态。
老玉和黑子,一个是被生活放弃的人,一个是从刀下逃出来的狗,在20世纪末这个新旧交替,人心浮动的节点上,一个努力不被忘记,一个讨好不想被放弃,这是这个事情的本来面目,无论好与坏,都将是一个真字。
我小时候喜欢玩水缸的水,手掌贴在水面上,上下晃动,荡起水波,水波和我手动作的频率达到一致时,水波的高度能离水面十多公分高;而如果我变动我的频率,我的力就会抵消水波,水面的律动会被打乱,快速的趋向于平静。电影的节奏和观影者情感波动也要协调,观众的情绪才会被调动,引发共鸣。
说说我在观影过程中的感触,最大的感觉是别扭。靠在座位上,背上像是有球在不规则滚动,内心像是有十几只蚂蚁在爬。
电影一开始的画面,是大雾中,人狗的相遇。够真实的画面,90年代风格的字幕,导演想给我们的是部纪录片风格,不带立场沉稳的讲故事,很好。这是上上拍法,如果一开始就色彩悲凉,倒落俗了。镜头一转,从狗视角中看到了世界,黑白的天,黑白的老于,不错嘛,这是我们眼中狗眼的世界。然后一个童声解释这是老于和“她爸”第一次见面,一下子把我拉了出来,这个悦耳的童声多余,要么换,要么就不要旁白。
老于给这条狗起名叫二货,我理解剧组因经费紧张只能用听话的拉布拉多,但我无法理解在20世纪末的农村给条狗起名叫“二货”...那个时候二货还没有傻的可爱的意思,就是纯骂人的话,农村人还没洋气到叫条狗“傻比”。导演站在网络文化的头上接自以为是的地气。
全片演技最不在线的是于月仙,哦,还有那个画外音。于月仙饰演的弟媳,从对话中不难看出,是个碎嘴豆腐心,任劳任怨的农村媳妇。处在这样一个家庭下,这个媳妇是要早当家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起码不该这么天真。你告诉我,一个全家只有一个劳动力赚钱,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个残疾人需要照顾,这么过了七八年,残疾人天天衣服整洁,被子雪白,弟媳是怎么做到如此贤惠又不在手上脸上留烟火痕迹的?
电影只有最后二货回家激中了我的泪点,剩余的可能具有煽情的情节感情全让导演给打乱了。有两个比较深刻的情节点,在二货开始给老于拉车时,时光飞转,画外音响起“老人和狗在那一带出了名,这也导致了老于和狗的分离”,画面上是狗拉着老于跑过了春夏秋冬,音乐却欢乐的让人以为是重逢。导演不会用恰当的表达带动观众情绪,影音矛盾的低级错误,太少见。不是左手70度热水,右手抓冰,就是温水,这样欢快和悲伤并线并不是客观啊。
再一个,老于把二货送走,嘴里呢喃道“我这不是卖”,再加上之前关于老于和初恋的铺垫,放弃二货有经济的原因,但这两个主动放弃仍是老于基于同一个情感原因作出的选择,不能再照顾你,放手是最好的选择。这么重要的情节我就这么看过去了,当时丝毫没有引起我的情感共鸣。
还有啊,还有。老于第一次去赶集,路途中一个人顺手推把车,无论电影是想表现农村人的搭把手,还是单纯的真事儿,你能让那个人换件衣服么,穿着簇新的抓绒衫和牛仔裤,扛把锄头下地,嘿,被说那个时候了,就是现在,我穿着这一身下地刨土,我妈能把我从头数落到脚。电器店的老板,演技尴尬,衣着也尴尬。安慰自己都是次要人物,毕竟经费紧张,理解理解。
高强饰演的老于,表演到位,让我知道他是个残疾人,老于不近人情,过度自尊,弟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对着二货指桑骂槐,这符合残疾人的心理。对于非正常人来说,无论外在表现善良,狭隘,他的性格一定有个非常明显的点用以掩饰残疾支撑这个人活着,比如在外人看来,这个哑巴很善良宽厚,这个哑巴会无限放大善良宽厚以期因此而和别人一样;比如一个手残疾的人,在他人眼里有点残忍,事实上,这个人可能会非常残忍,用以保护自己不受他臆想或真实的来自外界的伤害。
按照豆瓣的规矩,我给这部电影打7分,1分鼓励,因为相比于今年上半年牛鬼蛇神,能出个这样的片子已属难得。但作品自身有缺陷,排片量低也不是什么遗憾的事。
对《忠爱无言》感兴趣,是看了Vista看天下的介绍,真实故事发生在山东莘县,玉学书,一个早年因为割芦苇,高位截瘫的老人,在偶然情况下救下了一条要被屠宰的土狗,一人一狗过了十几年的生活。真实事件改编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敏感的意识到,这个故事不同于忠犬八公是个善与美的故事,人狗的理想状态。
老玉和黑子,一个是被生活放弃的人,一个是从刀下逃出来的狗,在20世纪末这个新旧交替,人心浮动的节点上,一个努力不被忘记,一个讨好不想被放弃,这是这个事情的本来面目,无论好与坏,都将是一个真字。
我小时候喜欢玩水缸的水,手掌贴在水面上,上下晃动,荡起水波,水波和我手动作的频率达到一致时,水波的高度能离水面十多公分高;而如果我变动我的频率,我的力就会抵消水波,水面的律动会被打乱,快速的趋向于平静。电影的节奏和观影者情感波动也要协调,观众的情绪才会被调动,引发共鸣。
说说我在观影过程中的感触,最大的感觉是别扭。靠在座位上,背上像是有球在不规则滚动,内心像是有十几只蚂蚁在爬。
电影一开始的画面,是大雾中,人狗的相遇。够真实的画面,90年代风格的字幕,导演想给我们的是部纪录片风格,不带立场沉稳的讲故事,很好。这是上上拍法,如果一开始就色彩悲凉,倒落俗了。镜头一转,从狗视角中看到了世界,黑白的天,黑白的老于,不错嘛,这是我们眼中狗眼的世界。然后一个童声解释这是老于和“她爸”第一次见面,一下子把我拉了出来,这个悦耳的童声多余,要么换,要么就不要旁白。
老于给这条狗起名叫二货,我理解剧组因经费紧张只能用听话的拉布拉多,但我无法理解在20世纪末的农村给条狗起名叫“二货”...那个时候二货还没有傻的可爱的意思,就是纯骂人的话,农村人还没洋气到叫条狗“傻比”。导演站在网络文化的头上接自以为是的地气。
全片演技最不在线的是于月仙,哦,还有那个画外音。于月仙饰演的弟媳,从对话中不难看出,是个碎嘴豆腐心,任劳任怨的农村媳妇。处在这样一个家庭下,这个媳妇是要早当家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起码不该这么天真。你告诉我,一个全家只有一个劳动力赚钱,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个残疾人需要照顾,这么过了七八年,残疾人天天衣服整洁,被子雪白,弟媳是怎么做到如此贤惠又不在手上脸上留烟火痕迹的?
电影只有最后二货回家激中了我的泪点,剩余的可能具有煽情的情节感情全让导演给打乱了。有两个比较深刻的情节点,在二货开始给老于拉车时,时光飞转,画外音响起“老人和狗在那一带出了名,这也导致了老于和狗的分离”,画面上是狗拉着老于跑过了春夏秋冬,音乐却欢乐的让人以为是重逢。导演不会用恰当的表达带动观众情绪,影音矛盾的低级错误,太少见。不是左手70度热水,右手抓冰,就是温水,这样欢快和悲伤并线并不是客观啊。
再一个,老于把二货送走,嘴里呢喃道“我这不是卖”,再加上之前关于老于和初恋的铺垫,放弃二货有经济的原因,但这两个主动放弃仍是老于基于同一个情感原因作出的选择,不能再照顾你,放手是最好的选择。这么重要的情节我就这么看过去了,当时丝毫没有引起我的情感共鸣。
还有啊,还有。老于第一次去赶集,路途中一个人顺手推把车,无论电影是想表现农村人的搭把手,还是单纯的真事儿,你能让那个人换件衣服么,穿着簇新的抓绒衫和牛仔裤,扛把锄头下地,嘿,被说那个时候了,就是现在,我穿着这一身下地刨土,我妈能把我从头数落到脚。电器店的老板,演技尴尬,衣着也尴尬。安慰自己都是次要人物,毕竟经费紧张,理解理解。
高强饰演的老于,表演到位,让我知道他是个残疾人,老于不近人情,过度自尊,弟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对着二货指桑骂槐,这符合残疾人的心理。对于非正常人来说,无论外在表现善良,狭隘,他的性格一定有个非常明显的点用以掩饰残疾支撑这个人活着,比如在外人看来,这个哑巴很善良宽厚,这个哑巴会无限放大善良宽厚以期因此而和别人一样;比如一个手残疾的人,在他人眼里有点残忍,事实上,这个人可能会非常残忍,用以保护自己不受他臆想或真实的来自外界的伤害。
按照豆瓣的规矩,我给这部电影打7分,1分鼓励,因为相比于今年上半年牛鬼蛇神,能出个这样的片子已属难得。但作品自身有缺陷,排片量低也不是什么遗憾的事。
© 本文版权归作者 Athen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楼主说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