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就是那个阳光灿烂的夏天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个搁置好久的经典青春片,有着不同于我这个时代的背景,却也是有着大大小小相似点的青春。导演是姜文,评分8.5分。
电影根据王朔的原著《动物凶猛》改编,这个当时倍受争论红极一时的作家于我而言可能也只是一个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中学时代迅速窜红的郭敬明、韩寒等新锐作家。正如电影一开始那段长长的对白:北京变得那么快,20年的功夫她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从1994年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至今也正好20多年的时光。
20多年前,当时的夏雨还很青涩,当时的宁静依然微胖,但美丽的青春面孔不仅震撼了马小军也让我眼前一亮,即使在渣画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观影体验的前提下。当时的他们还年轻,有着一股外放到根本收不住劲儿的表演,当然这种夸张可能和人物的剧情也有关。冯小刚那段放大幅度的动作,夸张的说话方式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剧情的原因。
导演拍摄了马小军等人的那个夏天,我却仿佛随着少年一步步走过了他的青春。这也让我意识到,可能青春并不是一天一天的成长到成年,可能只是一个漫长明亮,晴空灿烂的夏天。不信我们翻找一下自己的记忆,也会是错乱的模糊的无法记清真相的片段。
除此之外,我们能发现更多共同点。青春期特有的躁动、某种意识由模糊变得清晰的那种觉醒、打架、逃课……这些也许不是我们青春的全部,但至少是一部分。这些片段真实且动人,所以即使在隔着20多年不同时代的距离,即使我们可能并没有成长在北京,也能让我们产生共感。
就比如有些对话,看着不是什么段子,看着剧情却不自觉的会心一笑。
“一看你就是个坏孩子”
“你可真是你爸爸的儿子”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认为这些是笑点,但无疑导演的用意我是喜欢的。
电影的两个转场我也很喜欢:1.童年的马小军把书包高高的抛到空中,转而下一幕就是已经少年的马小军接住书包。镜头转换的很自然,不突兀不拖泥带水。2.他们的小团体在做约架前的准备,一声枪响伴着火车隆隆的响声就转到了约架当场。一个借助画面,一个借助声音。
说到声音要提配乐,整个影片都感觉贯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很让人有代入感。电影后半段先是看到一个空镜头,夜色中随着莫斯科的夜晚的歌声的增强,镜头转到米兰弹着吉他他们合唱这首歌的画面。不仅巧妙且真的很感动,一是因为歌确实好听,一是这是这群少年难得的不躁动,让我们的心情也平静下来。
剧中人物基本都操着满口的京片子,第一个镜头就是天安门广场毛爷爷的雕像,全民军绿色的服装,还有那几个少年并行骑着的二八大杠。这些都是独属于那个时代又不囿于那个时代的种种。对了,还有剧最开始的那段旁白。
受类似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人说这部片是为了反应那个时代的特色和变迁。我想主线还是那个夏天躁动而叛逆的青春,而时代只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不刻意而为之。在完成故事的基础上很自然的带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
最后回到电影名称时我重新想起了马小军和米兰坐在米兰宿舍的那段。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了整个屋子,没有对白只有旁白和画面,那个他们聊着天米兰在床上小憩,马小军在对面坐着观察的画面;满室阳光中他们两个跳舞的画面。那是他,也仿佛成为了我关于夏天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