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讲爱情的电影都这么虚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几乎所有谈论爱情的电影在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原因可想而知。想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讲述一段铭刻一生的爱情,难度无异于登天。尤其是那些仅仅通过剧情的发展来传达这种爱之深刻的电影,更是如此。更多时候,不可避免地沦为“狗血”,比如这部《石之痛》。
电影中的爱情,往往寻求脱离常态的样本。两位相爱的人要么突破了道德的束缚、要么在出身上有巨大反差,可以说正是来自现实的压缚加剧了情感的动人力量。很少有导演愿意展示一段极为普通的爱情,普通意味着平淡,平淡极为容易失去观赏的价值。
对于观众来说,在身处黑暗的两小时中感受到丰富的体验更为重要(无论是视觉、知觉还是情绪上的体验)。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感知力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因而只能借助于剧情的波动来隐性地体验爱情。这类建立在对剧情的转述上的感动无疑显得虚假,它参杂进了观众的幻想。
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无论平淡与否,都予人以丰富体验。幸福抑或痛苦,都是现实中的爱情无私给予我们的财富,它赋予我们体验上的强度变化,而没有等级分别。任何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自己变得更好了,除非他(她)没有真诚对待这份感情,没有认真地把握住这次天赐的良机。但这是那些仅仅依赖于剧作加工的电影所无法完成的。
是否因此,电影就该主动放弃对于爱情的刻画?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像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这类的杰作,对于这个愚蠢的问题我们就该给予否定的回答。至少,安东尼奥尼为我们如何在电影中真实地刻画爱情给出了可行的方式。不再是概述爱情的发展过程,而是描绘恋人所处的情感状态。
这样也就解决了在两个小时的片长与爱情的无比丰富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情节已然失效了,重要的是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所处的情感状态。通过演员的表演与场面调度,电影反而比小说成为展示爱情的更为合适的媒介。因为观众能够不借助语言直观地目睹人物处身的情感状态,并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