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很好,但仍有逻辑硬伤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对于这部电影的赞誉已经够多了,也就不多说了,只说一些个人认为的缺点(以下涉剧透): 这部电影有一个高度升华的主题:父亲马哈维亚训练女儿摔跤的安排,是为了在女人社会地位低下大环境下,让女儿们具备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提高对于妇女地位的关注等等。但事实上,从马哈维亚的自述、以及他所做的一切来看,都来源于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想法(按他自己所说:梦想),那就是:自己没能实现在摔跤这个领域为国争光、在国际赛场上为印度夺得奖牌,那么就由他的下一代来完成这个梦想,马哈维亚自己就很直白的说过多次,而且从他的很多行为上也可以佐证这一点:想方设法生儿子、生不出接着生;生了四个女儿之后彻底绝望,摘下家里墙上所有奖牌奖状,终日闷闷不乐;看到自己两个女儿把同村的男孩子打得鼻青脸肿、眼神中露出希望之光(此处有特写);吉塔和芭比塔在体育学院面临被开除,自己向院长求情时所说的话,所有这一切都很明确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马哈维亚训练女儿们摔跤的目的,并不是后面所升华的主题:为了改变女儿们的命运、乃至改变印度女性的地位,而仅仅是“我要圆一个为国争光的梦”,就这么简单。至于吉塔决赛前马哈维亚所说的话“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影响那些平凡的姑娘们……等等”,这是当时时势下的事实,但并不是马哈维亚的初衷。所以,不考虑结果,结果是好的,但单从做事出发点上考虑,马哈维亚并没有那么伟大,他只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爸狼妈”,甚至,从他“以子女的人生来圆自己的梦”的做法,也有些父权男权之嫌。 吉塔和芭比塔小的时候抵触训练摔跤,偷跑出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向朋友吐槽父亲不可理喻时,朋友所说的话“我羡慕你们,可以有自己的人生可以过,而我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一辈子和干不完的家务绑在一起”,客观上只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吐槽,也是“围城内外”的简单道理,并不是这个小姑娘精准地解读出了马哈维亚法西斯式做法背后的良苦用心,这不可能。只不过从剧情上,这个桥段对于影片主题,有了一个拔高的效果,所以剧情上作此安排。结合上面所说的马哈维亚的真实想法,这个桥段就显得有些做作矫情了。 我姑且放肆的胡说八道一番:如果剧情上这么设计——马哈维亚盼着生儿子练摔跤、连生四个女儿之后彻底绝望、对女儿们温柔慈爱极尽呵护、在女儿们展露出过人天赋时经别人建议让女儿练摔跤自己内心有过犹豫但仍然决定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之后看到身边的人对女人的不尊重对自己女儿的嫌弃甚至为了减轻家庭压力不负责任的把女儿嫁给陌生人、经过内心的挣扎而决定开始训练女儿练摔跤即便背负着亲人的不理解和身边人的责难嘲笑乃至羞辱仍然虽千万人吾往矣……再安排一个亲情戏父女恳谈大家把话说开了让女儿们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从而发奋训练……这样一来,影片主题升华的是不是就不那么生硬了? 另外,马哈维亚在吉塔出了成绩之后,向体育局官员申请经费购买专业摔跤垫被拒绝,回家之后和兄弟吐槽:体育局的官员都是官僚和蛀虫。这句话也说得有失偏颇。作为体育局官员,预算有限是事实,以此为前提,在具体项目拨款上,优先考虑给出成绩概率大的项目拨款,这不论从流程上还是制度上都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说“没经费就没训练就没未来就越没经费”是一个死循环,但体育局官员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有道理的,我看不出哪里官僚哪里蛀虫。虽然剧情设计那个官员吃东西吧唧嘴、对下属颐指气使的嘴脸让人看了不爽。 最后一点,吉塔在体育学院的教练,剧情描述是一个教学水平平庸、心胸狭窄、没有大局观的小人。但吉塔决赛时,吉塔本人、马哈维亚、教练、乃至学院院长等等一干人等,面对决赛时大家的利益都是一致的——吉塔若能赢得比赛,在官方角度教练本人一定会得到嘉奖。如果教练能意识到过去预赛小组赛半决赛吉塔的胜利都得益于马哈维亚的场边指导(教练一定能意识到,因为吉塔所执行的战略和教练的布置完全相反),那么教练在决赛前把马哈维亚关小黑屋的做法就从逻辑上讲不通。 总结:影片本身非常优秀,阿米尔汗“印度的良心”也绝非浪得虚名。但个人认为如上的缺点还是客观存在的。随便聊聊,欢迎吐槽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