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印度电影《摔跤》中的女性启蒙与女性赋权

影片中,作为国家摔跤冠军的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子承父业,完成自己为国家夺取金牌的梦想,父亲的动力足够强大,但天不遂人愿,在连续生了四个女儿后他彻底绝望了。女儿和男孩打架的事件成为他觉醒和挑战习俗的契机,父亲瞬间犹如神助,为什么我非要一个儿子才能完成心愿,女儿也一样可以不是吗?!儿子能做到的,女儿为什么不能?!抱着这样强大动力,他开始了对女儿的魔鬼训练,也选择了对抗坚固强大的男尊女卑的习俗。影片开始可以看到,父女两人处处遭受嘲笑,但很快他们的节节胜利让男性神话节节溃败,让人处处惊诧不已,人们开始对吉达和女人摔跤刮目相看。
女儿一开始是抵触的,因为训练太艰辛了,她们对目标的盲目加重了这种艰辛,这是父亲的愿望,不是她们的,她们的训练长进不大。毕竟内心的强大动力才能赋予艰苦的训练以意义,从而获得足够的支撑和动力。她们的确和享受童年生活的同龄人不一样,上学之外,还要进行大量体能训练。
我们必须看到,在这场父女的对抗中,女儿和母亲都相当程度上充当了男权文化习俗的载体,她们也根本无法理解叛逆的父亲,把他看作一个暴君。的确,男权文化是语言、体制和习俗,它无所不在,这种文化的载体不仅是男人,更有女人。可以说,正是因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才使得男尊女卑的男权文化被视为天然,得以稳固和长久。生活于小村庄的她们害怕被嘲笑,被剪了头发穿短裤的她们觉得自己变得奇怪,她们一开始并不具备对抗男权文化和习俗的自主意识和勇气。
无论是印度的小村庄还是在今天中国的都市,男权文化一如鲁迅笔下的”无物之阵“,它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却能吃人于无形。女性被赋权不是坐等来的,也不是偷懒来的,是通过艰苦奋斗得来的,这是影片深刻之处。换句话说,男权文化不仅可以使女性成为其载体,更培养了女性的逆来顺受、自卑、依赖和惰性。如女孩儿就应该是什么样的。。。留长发,戴首饰,染指甲,穿长裙,沉溺于情感生活,依赖父亲,把丈夫看作天,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做饭洗衣等等。女人有和男人一样的梦想和举动本来是人的本能和权利,但男权文化规训了女性,让他们成为符合”惯例“”习俗“的”女人“,所谓”女人“应该什么样,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男权文化所造就的。
中国自近代以来就打破了习俗的魔咒,而最早进行女性启蒙和解放倡导的是近代的”男性女权者“,近代和五四的新文化先驱将家庭革命和女性解放看作人的解放的先声。面对旧的习俗和道德,尤其是儒家的生殖中心文化,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喊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世纪之问。在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人群、大部分女性还无法受教育获得智识的时代,中国近代开始的女性启蒙和女性平权是由握有话语权的男性倡导的,因此男性启蒙者赋权给女性是必要的,这是女性意识得以成长的契机。这也是影片中借那个小新娘之口,对父亲的这一举动表示理解和赞同,让女儿真正觉醒,获得女性自我意识,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逃离对女性的奴役。
但强大的习俗,诱惑,依赖,惰性都足以让一个有勇气、智慧和力量的女性重新堕入黑暗,在无知无觉中被习俗重新规训。刚到国家训练基地生活的女儿面对繁华都市,开始分心:交友、留长发、涂脂抹粉、频繁约会。。。因一点小成绩沾沾自喜,她的意志在一点点被消磨。直到失败的惨痛和父亲的点醒,女儿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并真正走出强大习俗的侵蚀。的确,那千年来的喋喋不休,那如影随形难以逃脱的女性原罪的魔咒,稍有不慎就会重新吞噬你,吞噬你的所有梦想、希望,摧毁你的意志。
女权意识是后天习得的,女性首先应被赋权,但这不是全部。女儿最后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实力赢得比赛实有深意:这不仅是竞技的胜利,更是女儿彻底摆脱自卑和依赖心理,获得精神独立和自由的开始。而只有此时,女性才真正成长,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写“人”字。
女儿一开始是抵触的,因为训练太艰辛了,她们对目标的盲目加重了这种艰辛,这是父亲的愿望,不是她们的,她们的训练长进不大。毕竟内心的强大动力才能赋予艰苦的训练以意义,从而获得足够的支撑和动力。她们的确和享受童年生活的同龄人不一样,上学之外,还要进行大量体能训练。
我们必须看到,在这场父女的对抗中,女儿和母亲都相当程度上充当了男权文化习俗的载体,她们也根本无法理解叛逆的父亲,把他看作一个暴君。的确,男权文化是语言、体制和习俗,它无所不在,这种文化的载体不仅是男人,更有女人。可以说,正是因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才使得男尊女卑的男权文化被视为天然,得以稳固和长久。生活于小村庄的她们害怕被嘲笑,被剪了头发穿短裤的她们觉得自己变得奇怪,她们一开始并不具备对抗男权文化和习俗的自主意识和勇气。
无论是印度的小村庄还是在今天中国的都市,男权文化一如鲁迅笔下的”无物之阵“,它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却能吃人于无形。女性被赋权不是坐等来的,也不是偷懒来的,是通过艰苦奋斗得来的,这是影片深刻之处。换句话说,男权文化不仅可以使女性成为其载体,更培养了女性的逆来顺受、自卑、依赖和惰性。如女孩儿就应该是什么样的。。。留长发,戴首饰,染指甲,穿长裙,沉溺于情感生活,依赖父亲,把丈夫看作天,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做饭洗衣等等。女人有和男人一样的梦想和举动本来是人的本能和权利,但男权文化规训了女性,让他们成为符合”惯例“”习俗“的”女人“,所谓”女人“应该什么样,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男权文化所造就的。
中国自近代以来就打破了习俗的魔咒,而最早进行女性启蒙和解放倡导的是近代的”男性女权者“,近代和五四的新文化先驱将家庭革命和女性解放看作人的解放的先声。面对旧的习俗和道德,尤其是儒家的生殖中心文化,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喊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世纪之问。在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人群、大部分女性还无法受教育获得智识的时代,中国近代开始的女性启蒙和女性平权是由握有话语权的男性倡导的,因此男性启蒙者赋权给女性是必要的,这是女性意识得以成长的契机。这也是影片中借那个小新娘之口,对父亲的这一举动表示理解和赞同,让女儿真正觉醒,获得女性自我意识,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逃离对女性的奴役。
但强大的习俗,诱惑,依赖,惰性都足以让一个有勇气、智慧和力量的女性重新堕入黑暗,在无知无觉中被习俗重新规训。刚到国家训练基地生活的女儿面对繁华都市,开始分心:交友、留长发、涂脂抹粉、频繁约会。。。因一点小成绩沾沾自喜,她的意志在一点点被消磨。直到失败的惨痛和父亲的点醒,女儿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并真正走出强大习俗的侵蚀。的确,那千年来的喋喋不休,那如影随形难以逃脱的女性原罪的魔咒,稍有不慎就会重新吞噬你,吞噬你的所有梦想、希望,摧毁你的意志。
女权意识是后天习得的,女性首先应被赋权,但这不是全部。女儿最后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实力赢得比赛实有深意:这不仅是竞技的胜利,更是女儿彻底摆脱自卑和依赖心理,获得精神独立和自由的开始。而只有此时,女性才真正成长,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写“人”字。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山羲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