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假期

这是一个连接童年和少年的假期。关乎告别和开始。影片中小雷正处于小升初后的暑假,没有作业不受桎梏的他,在小区与厂区的空隙间,脖挂自制的双节棍奔跑嬉戏,宣泄着青春期的冲动。这是一个通往未知与迷惘的夏天,藏着困顿。当八月结束,等待小雷的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小学,熟悉的老师同学。与名校的八分之差,一场受挫的升学考试将少年掷入命运转角。这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八月,对于小雷与他周围的所有人。漫无目的的闲逛,男孩所到之处,皆是人群。本该工作的日子里,却像日复一日的周末。大人们在阳台放歌,在厂区拔河,街角挤满打台球的中青年,大家相互簇拥到影院里一场接着一场地看电影。时间放慢,白昼延长,失去工作的父辈们,在不甘与无奈中,与小雷一起,被动地置身于一场漫长暑假。
导演有意或无意的设置,使假期少年与下岗人潮形成了微妙的对照。失学与升学的困窘,失业与就业的困境。小学六年,一朝解脱的虚无;国有企业,一朝改革的无措。固有状态的被打破,离开厂区的父辈们,与走出校园的少年一同站在十字路口,无助仓皇。成长的茫然,中年的失意,面对时代巨迁,高壮的父辈与瘦弱的小雷没有区别。两代人的情绪,在这个燥热的炎夏,获得了共鸣与交融。
如同小雷少有表情的面容,电影《八月》的主基调隐忍而克制。全片采用散文电影的结构,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完整的情节线。尽管影片的时代背景处于国企改制的风尖浪口,但下岗的悲怆感并未充溢于影片之中。镜头没有正面描述下岗改制对父辈造成的巨大冲击。父亲与亲朋的失业仅在家人的闲言碎语中提及。国企改革的下岗之殇,被导演安置在支离的情节,与微小的细节中。哀痛缺少爆发的出口,却无声地波及了每一个个体。淡而化之的电影语言,既符合儿童主视角的影片设置,也体现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加深了影片生活的质感。
片中,导演选取了主人公几段松散的日常生活,穿插梦境与回忆。小雷升学,小雷父亲择业,小雷曾外祖母久病卧床等数条线索,或明或暗交叉出现。镜头语言留白,没有赘言,甚至连台词也寥寥无几。隐喻和象征的电影手法,在片中随处可见。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小雷母亲为家庭维持着基本的体面。她种植的花草中有一盆昙花,在片中开了又谢。昙花短短数小时的盛开期,转瞬即逝。如童年、如岁月、如生命。一捧昙花凝集人物的命运,和导演的初衷。父亲的下岗使小雷家庭支柱崩塌,而太姥姥的久病离世,也让小雷经历最初的死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导演将事业与亲情的双重悲剧并行,使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隐忍不发的伤痛呼之欲出。
一如导演对改制矛盾的淡化处理,影片在生死离别的刻画手法上,做到极致省略。通过小雷全家几次探望,将卧床老人的逐渐病弱,层层递进传递给观众。在影片接近尾声之时,导演通过一张空置的熟悉的床,将老人不在的讯息传达给所有人。睹物思人,没有临终前的告别,没有呼天抢地的声嘶。一张空床,一位压抑悲泣的家人。所有人的情绪,在此时此刻得到了一个撕裂的宣泄口。悲泣,是对逝去的亲人,是对消失的老厂,是对离别的年代。导演的镜头借他人与他物,将人物的情感表达淋漓尽致,让生离与死别的锐痛直抵观影者内心深处。
电影《八月》带有浓厚的回忆录气息。两小时的片长里,除结尾一分钟的段落,全片采用黑白摄影。粗颗粒的黑白画质,冷却了90年代初的盛夏,柔化了那个时代被烈日焦灼的人心。通过黑白的色调,强化了故事的年代感和过去时态。导演的个人记忆,没有让影片成为感伤的小品。在与时代变革的契合下,片中一个家庭,一座工厂的声音,拥有集体的回应。《八月》的追忆不只属于导演本人,是共有的往日,凝聚一个时代的故事。
影片结尾处,小雷父亲在国有电影厂关闭后,跟随着个体单干的同事们,在内蒙草原上拍摄一部新片。苍茫草原,无垠蓝天,忙碌人群。突如其来的厚重色彩,将观影者瞬间拉离了伤意的黑白年代。最后一分钟的真彩实色,割裂过去与现实,拓展了影片的时空,使电影叙事在结束时继续。从回忆延伸到了未来,延续到了现在。尾声,尘土飞扬的黄褐色,在电影中拍片的电影剧组,父辈们紧蹙眉头的神情。假期已然结束,生活必须继续。导演在此刻完成了对逝去的追忆,和启程的致意。
导演有意或无意的设置,使假期少年与下岗人潮形成了微妙的对照。失学与升学的困窘,失业与就业的困境。小学六年,一朝解脱的虚无;国有企业,一朝改革的无措。固有状态的被打破,离开厂区的父辈们,与走出校园的少年一同站在十字路口,无助仓皇。成长的茫然,中年的失意,面对时代巨迁,高壮的父辈与瘦弱的小雷没有区别。两代人的情绪,在这个燥热的炎夏,获得了共鸣与交融。
如同小雷少有表情的面容,电影《八月》的主基调隐忍而克制。全片采用散文电影的结构,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完整的情节线。尽管影片的时代背景处于国企改制的风尖浪口,但下岗的悲怆感并未充溢于影片之中。镜头没有正面描述下岗改制对父辈造成的巨大冲击。父亲与亲朋的失业仅在家人的闲言碎语中提及。国企改革的下岗之殇,被导演安置在支离的情节,与微小的细节中。哀痛缺少爆发的出口,却无声地波及了每一个个体。淡而化之的电影语言,既符合儿童主视角的影片设置,也体现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加深了影片生活的质感。
片中,导演选取了主人公几段松散的日常生活,穿插梦境与回忆。小雷升学,小雷父亲择业,小雷曾外祖母久病卧床等数条线索,或明或暗交叉出现。镜头语言留白,没有赘言,甚至连台词也寥寥无几。隐喻和象征的电影手法,在片中随处可见。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小雷母亲为家庭维持着基本的体面。她种植的花草中有一盆昙花,在片中开了又谢。昙花短短数小时的盛开期,转瞬即逝。如童年、如岁月、如生命。一捧昙花凝集人物的命运,和导演的初衷。父亲的下岗使小雷家庭支柱崩塌,而太姥姥的久病离世,也让小雷经历最初的死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导演将事业与亲情的双重悲剧并行,使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隐忍不发的伤痛呼之欲出。
一如导演对改制矛盾的淡化处理,影片在生死离别的刻画手法上,做到极致省略。通过小雷全家几次探望,将卧床老人的逐渐病弱,层层递进传递给观众。在影片接近尾声之时,导演通过一张空置的熟悉的床,将老人不在的讯息传达给所有人。睹物思人,没有临终前的告别,没有呼天抢地的声嘶。一张空床,一位压抑悲泣的家人。所有人的情绪,在此时此刻得到了一个撕裂的宣泄口。悲泣,是对逝去的亲人,是对消失的老厂,是对离别的年代。导演的镜头借他人与他物,将人物的情感表达淋漓尽致,让生离与死别的锐痛直抵观影者内心深处。
电影《八月》带有浓厚的回忆录气息。两小时的片长里,除结尾一分钟的段落,全片采用黑白摄影。粗颗粒的黑白画质,冷却了90年代初的盛夏,柔化了那个时代被烈日焦灼的人心。通过黑白的色调,强化了故事的年代感和过去时态。导演的个人记忆,没有让影片成为感伤的小品。在与时代变革的契合下,片中一个家庭,一座工厂的声音,拥有集体的回应。《八月》的追忆不只属于导演本人,是共有的往日,凝聚一个时代的故事。
影片结尾处,小雷父亲在国有电影厂关闭后,跟随着个体单干的同事们,在内蒙草原上拍摄一部新片。苍茫草原,无垠蓝天,忙碌人群。突如其来的厚重色彩,将观影者瞬间拉离了伤意的黑白年代。最后一分钟的真彩实色,割裂过去与现实,拓展了影片的时空,使电影叙事在结束时继续。从回忆延伸到了未来,延续到了现在。尾声,尘土飞扬的黄褐色,在电影中拍片的电影剧组,父辈们紧蹙眉头的神情。假期已然结束,生活必须继续。导演在此刻完成了对逝去的追忆,和启程的致意。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清晨的荣耀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