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宝莱坞烹制的可口鸡汤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块女子摔跤金牌的诞生之路。光看简介都能猜到结局会一波三折、反败为胜。可如何将一个已经知道结局的电影拍得足够精彩,才最显功力。 影片集合了热血、励志、平权、竞技等元素,再加上主流价值观加持,宝莱坞烹制的这锅鸡汤可谓老少咸宜。虽然引进中国的是被删29分钟的“阉割版”,但由导演亲自操刀,影片的完成度还保持得不错,情绪层层递进,节奏张弛有度。童年时期姐妹俩的艰苦训练多采用活泼跳跃的蒙太奇剪辑,再配上别具一格的印度音乐,尤其是那支童声演唱的《黑心爸爸》,地域风格强烈,怨恨中透出撒娇,自带喜感。成年之后,父亲和被黑化的专业教练之间的冲突通过几段交叉剪辑来体现,增强了戏剧性和笑点。 比起那场热血沸腾的决赛,我更喜欢父女之间的那场摔跤。都说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是通过精神上的“弑父”来实现的,放在女孩身上同样适用。对父女俩来说,这场摔跤意味着话语权的争夺,是新生代价值观和老一辈价值观的较量,是终将长大的女儿对父亲权威的一种挑战。因为渗透了亲情,所以注定是一场惨烈的角逐。当年老的父亲被女儿摔倒在地,黄沙漫天,他喘着粗气咳嗽不已,而那个细胳膊细腿的女儿已然长大,她几乎用决绝的方式在与他的世界告别。我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得潸然泪下。 不过影片最牛的地方还是在于叙事节奏的耐心和从容。父亲作为影片精神内核的化身,屡次承担了说教功能,比如金牌代表了国家荣光与平权等,但聪明的是,他的说教是见缝插针式而非连篇累牍式,通过与摔跤这种观赏性极强的比赛穿插配合,不会引起观众反感。导演还通过设置一些小障碍和小高潮,有条不紊地讲述着专业的规则和摔跤技术,更显得真实可信,因此当观众看到决赛那个漂亮的5分背摔时,才会愿意相信这是女人而非女超人创造的奇迹。 目前豆瓣已经狂飙到9.2分,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且爱看热闹的民族,我们太需要奇迹了,而反转和逆袭,足够补偿我们生活的平凡和扫兴。可以想见这部电影的成功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摔跤潮,因此从宣传和教义的角度来说,它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内心深处,我还是更喜欢老东木的《百万美元宝贝》。一个大龄女拳击手,也曾因为坚毅和努力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最终却没有收获鲜花和掌声,只有生命即将燃尽之时必须去承受的冷峻与孤独。前者万众瞩目,后者悄然陨落,但后者才代表了大部分人真实的生活吧。 但显然,《摔跤吧爸爸》更契合中国人的口味,看看豆瓣上的文青之争,就知道这片现在有多火。说这片子是直男癌呕吐物的,建议先了解下印度的客观现实,再来装逼也不迟。脱离了具体语境,一味通过符号化的女权来解读影片,不过是伪女权者们的一场自娱自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