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仰不立

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上的力量;没有信仰,就没有行动上的果敢。
《血战钢锯岭》虽然浓墨重彩的描述了残酷的战争场面,但始终贯穿于故事主线的仍然是信仰问题。梅尔吉布森运用了多种手法,无论是老套的还是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勾勒出戴斯蒙德•道斯这样一个有信仰、有大爱、有定力的人,用行动践行了“有理想的青春是值得奋斗的,有信仰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一命题。
电影故事里,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不同于传统的英雄人物形象,腼腆、瘦弱、固执,甚至有些神经质。与其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相比,他最大的特点不是孔武有力,而是一个不带半点武器的军医。他一方面背负着来自战友、上级的质疑,一方面他又面临着敌军炮火的无情威胁。在这种内外矛盾交织的情况下,戴斯蒙德•道斯坚持自己的信仰,在残酷战场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秀。

《喻道故事》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明时节,有一个小孩子在旷地放风筝,因为风顺,不多时风筝便飞得很高,甚至高入了云端。天黑了,看不见风筝,可是他还紧拉着线,站在那里,有位老人家从旁边走过,问他:“你站在这里动也不动、在作什么?”答:“我正放着风筝。”老人抬头向天空四处张望说:“哪里有风筝?”孩子答:“信不信由你,风筝虽已看不见了,我总觉得上面有力量牵引着我。”戴斯蒙德•道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有着执着的信念和不变的信仰。《圣经》里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在血战钢锯岭》的故事里,武器与上帝成为最大的矛盾焦点。戴斯蒙德•道斯因为拒绝接触枪支,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战友嘲笑他是个懦夫,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殴打;上级多次派人劝说,并试图以精神障碍将其赶出军营;军事法庭险些以拒服兵役的罪名进行判处。当他被关在监狱中时,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无助与哀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曲高和寡,就是这样的孤独;坚守信仰,就是如此的艰难。在无情的战争机器面前,个人的力量就是这样的渺小与无助。
肉眼虽看不到神,但可以清楚地觉得天上有一股力量吸引着他,惟有自己亲身去体验,才会更明白这种真实性。戴斯蒙德•道斯正是秉承了这种强大的信念,坚定方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终于,在父亲的帮助下,道斯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军中唯一一个不带武器上战场的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胸中的激情一旦被真理点燃,就会释放出奋力前行的强大能量。在与钢锯岭顽抗日军的交战过后、主力部队纷纷撤走的情况下,道斯不畏枪炮、不畏生死,在日军的眼皮底下,行走在死亡的边缘,将75名甚至更多战友从死神的手中抢了回来。因为有着人物原型的缘故,戴斯蒙德•道斯浑身加持的不再是主角的光环,而是沐浴在信仰的光辉之中,让观众在享受强烈感官刺激的同时,找到人性与信仰的共鸣之处。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信仰的指引下,人为信仰而产生的言行可能让局外人惊诧。在戴斯蒙德•道斯的感召下,战友们才有了重返战场的信心,才有了钢锯岭的胜利。信仰,在这一刻得到了救赎。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总是在抱怨,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物质丰富了,但是却找不到精神寄托,于是有人认为,这个时代缺少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上的力量;没有信仰,就没有行动上的果敢;没有信仰,就更没有辉煌的个人价值。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身处何处,无论信仰如何,只要拥有信仰、忠于信仰、践行信仰,一切都会随之改变。毕竟,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