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之途 | 原著粉的一滴眼泪

(预警:之前的日志搬过来的,有一些私货内容。)
上个周末,熊吉和我去看《奇异博士》。当影片最后,博士从港岛街头飞升至黑暗维度,与大Boss展开决战之时,他终于睡眼朦胧地问道,为什么黑暗维度里都是neuron?
大概因为博士是神经科学家?
呕,被你骗了。还以为是真neuroscientist呢,结果是神棍邪教。在格林威治村工作的真·神经科学家愤愤不平,头发揉得乱糟糟的,跟影片里有着豪车名表,意气风发的博士毫无相似之处。
这个是有点神棍......我讪讪道,一起去看《降临》吧?特德姜的小说改编,我给你看过的那篇......
不去不去,我要回去写paper!
于是我只得自己去。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短篇之一。在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的黄金时代逝去之后,特德姜的作品以一种精巧纤细的架构,探讨着一些与人类自我无关的,深邃优美的问题。
然而我再一次失望了,但是也无可奈何。导演花了大力气来渲染与外星生命第一次接触的异质感,亲情的段落也让人动容。面对外星力量,各国竞争的段落隐约有铁幕理论的影子,但是小说本身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却在裁剪中被无声地舍弃了。
这是一部讲述语言学与人类心灵的电影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认为,毕竟,观众是跟着作为主角的语言学女教授与外星生命相遇。在电影里,女主角发现的,外星人的语言特征成为了破解一切谜题的关键。
但是在小说里并非如此。那个花瓶样的物理学家,指出的几何光学中的费马原理,以及拓展出的物理学中各分支通用的变分原理,才是整部作品的基石所在。外星人的语言,只是变分原理的一个简单应用。而从变分原理可以引申出的,线性时间箭头在物理定律中的不必要性,经过文学性的包装后,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叙述方式。
而在电影里,物理学家和物理学一样,不过是一盘通俗易懂的影视大餐上的小小点缀。作为核心的现实理论甚至没有被提及,观众们只是惊叹于想象中的奇观,却忽视了,小说所描述的,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某种真实图景。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历经五百年,绝对空间的概念才在普通人的心中渐渐破除。而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并不知道,要经历多久,那条一成不变的时间之河,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被重新考量。
《你一生的故事》则在叩问这个问题。她的美感也正在于此。在我看来,凭空想象的奇观,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恨情仇,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的终极目的。最伟大的惊异感,永远都来自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无法理解,却又无比真实的那一面。
虽然,通往那一面的道路,长满了荆棘。
当我回到家,向熊吉抱怨时,他抽出本科时期的《代数学引论》。好好学学这个,比看那些电影强多了。
哼,我也是学过《简明线性代数》的!我不甘示弱,也抽出薄薄的一本。
你那都是奇技淫巧。需要理解一下世界的本质。熊吉不屑一顾。没学过抽象代数的人其实跟小猴子差不多,也就是会开开小汽车什么的......
切,你这么说,这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猴子啦!我气不过辩解道,心里却隐隐约约地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
学《简明线性代数》的那一年我大一。有一天,讲座通知说,晚上编写教材的老师会来讲两个小时的李代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选听。
那时候我们不过刚刚学到矩阵运算,同晚又有著名情歌王子来学校开演唱会,很是纠结了一阵,最后,还是去了那个昏暗的老教室。
那大概是我在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清癯的老爷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完全能理解。
然而在之后的两个小时中,推演与变换就像枝叶一般绵密地生长,每一步都简洁优美,每一步也极其自然,甚至令人有一种感觉,这些枝叶本来就是长在那里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揭开覆盖其上的薄纱。
两个小时后,我看着黑板上的最终结果,说不出话来。从最简单的定义开始,构造出的,是复杂抽象,却又无比精巧的代数结构与理论,可以应用至现代最前沿的数理领域。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心智所能拥有的力量,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世界那一面摄人心魄的美丽。
就像电影里的小女孩有着物理学家的父亲,语言学家的母亲,人们,也是世界这两面结合而诞生的孩童。
然而父亲与母亲在某一时刻分道扬镳。在今天的大众媒体中,父亲的形象模糊,变形,寂寂无声。被父亲养育的一小群孩子踽踽独行,更多的孩子,则跟着母亲,观察着人世的变幻与内心的纠缠,不再关心父亲的意义,也不再听得懂来自那一面的,另一种描述世界的语言。
假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成立,那么,在所有道路的尽头,我们并不确信,是否一切终将相遇。
而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无语之途。
上个周末,熊吉和我去看《奇异博士》。当影片最后,博士从港岛街头飞升至黑暗维度,与大Boss展开决战之时,他终于睡眼朦胧地问道,为什么黑暗维度里都是neuron?
大概因为博士是神经科学家?
呕,被你骗了。还以为是真neuroscientist呢,结果是神棍邪教。在格林威治村工作的真·神经科学家愤愤不平,头发揉得乱糟糟的,跟影片里有着豪车名表,意气风发的博士毫无相似之处。
这个是有点神棍......我讪讪道,一起去看《降临》吧?特德姜的小说改编,我给你看过的那篇......
不去不去,我要回去写paper!
于是我只得自己去。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短篇之一。在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的黄金时代逝去之后,特德姜的作品以一种精巧纤细的架构,探讨着一些与人类自我无关的,深邃优美的问题。
然而我再一次失望了,但是也无可奈何。导演花了大力气来渲染与外星生命第一次接触的异质感,亲情的段落也让人动容。面对外星力量,各国竞争的段落隐约有铁幕理论的影子,但是小说本身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却在裁剪中被无声地舍弃了。
这是一部讲述语言学与人类心灵的电影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认为,毕竟,观众是跟着作为主角的语言学女教授与外星生命相遇。在电影里,女主角发现的,外星人的语言特征成为了破解一切谜题的关键。
但是在小说里并非如此。那个花瓶样的物理学家,指出的几何光学中的费马原理,以及拓展出的物理学中各分支通用的变分原理,才是整部作品的基石所在。外星人的语言,只是变分原理的一个简单应用。而从变分原理可以引申出的,线性时间箭头在物理定律中的不必要性,经过文学性的包装后,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叙述方式。
而在电影里,物理学家和物理学一样,不过是一盘通俗易懂的影视大餐上的小小点缀。作为核心的现实理论甚至没有被提及,观众们只是惊叹于想象中的奇观,却忽视了,小说所描述的,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某种真实图景。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历经五百年,绝对空间的概念才在普通人的心中渐渐破除。而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并不知道,要经历多久,那条一成不变的时间之河,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被重新考量。
《你一生的故事》则在叩问这个问题。她的美感也正在于此。在我看来,凭空想象的奇观,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恨情仇,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的终极目的。最伟大的惊异感,永远都来自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无法理解,却又无比真实的那一面。
虽然,通往那一面的道路,长满了荆棘。
当我回到家,向熊吉抱怨时,他抽出本科时期的《代数学引论》。好好学学这个,比看那些电影强多了。
哼,我也是学过《简明线性代数》的!我不甘示弱,也抽出薄薄的一本。
你那都是奇技淫巧。需要理解一下世界的本质。熊吉不屑一顾。没学过抽象代数的人其实跟小猴子差不多,也就是会开开小汽车什么的......
切,你这么说,这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猴子啦!我气不过辩解道,心里却隐隐约约地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
学《简明线性代数》的那一年我大一。有一天,讲座通知说,晚上编写教材的老师会来讲两个小时的李代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选听。
那时候我们不过刚刚学到矩阵运算,同晚又有著名情歌王子来学校开演唱会,很是纠结了一阵,最后,还是去了那个昏暗的老教室。
那大概是我在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清癯的老爷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完全能理解。
然而在之后的两个小时中,推演与变换就像枝叶一般绵密地生长,每一步都简洁优美,每一步也极其自然,甚至令人有一种感觉,这些枝叶本来就是长在那里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揭开覆盖其上的薄纱。
两个小时后,我看着黑板上的最终结果,说不出话来。从最简单的定义开始,构造出的,是复杂抽象,却又无比精巧的代数结构与理论,可以应用至现代最前沿的数理领域。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心智所能拥有的力量,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世界那一面摄人心魄的美丽。
就像电影里的小女孩有着物理学家的父亲,语言学家的母亲,人们,也是世界这两面结合而诞生的孩童。
然而父亲与母亲在某一时刻分道扬镳。在今天的大众媒体中,父亲的形象模糊,变形,寂寂无声。被父亲养育的一小群孩子踽踽独行,更多的孩子,则跟着母亲,观察着人世的变幻与内心的纠缠,不再关心父亲的意义,也不再听得懂来自那一面的,另一种描述世界的语言。
假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成立,那么,在所有道路的尽头,我们并不确信,是否一切终将相遇。
而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无语之途。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慕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
看过的最好的一篇影评~
“就像电影里的小女孩有着物理学家的父亲,语言学家的母亲,人们,也是世界这两面结合而诞生的孩童。”
写得真好!
原著裡的父親是幹啥的,毫無印象。
不知原著和映畫的巨大異質感是編劇還是監督的問題。
編劇下一個目標似乎是《領悟》,但願不要改成文青範兒的操能力大戰。
監督下一個目標是《沙丘》,鑑於上一個映畫的糟糕業績,我沒啥期待。
有些佳作是很難映畫化的。
精通便分原理之家庭的蛙蛙注定要失足而亡。
你在搞笑吗,你认为观众都是物理学家吗,那样拍出来有多少人
你们就喜欢糊弄人的垃圾是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com/review/8291309/
作者:慕明(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
当我回到家,向熊吉抱怨时,他抽出本科时期的《代数学引论》。好好学学这个,比看那些电影强多了。
哼,我也是学过《简明线性代数》的!我不甘示弱,也抽出薄薄的一本。。。
哈哈哈。。。学霸秀恩爱的自我修养 ╮(╯_╰)╭
原著并没有很复杂的物理,作者是以语言学家的角度来写的,只要有初中的物理基础就可以理解。变分原理在文章表达的目的论和因果论两种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的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电影完全没有光的折射那一段更没有提到变分原理,原著最精华的地方都被剪掉了。能看懂原著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嗯,原著男主物理学家不是打酱油的,起了很大作用,不知道是考虑篇幅还是不想把已经很难描述的东西复杂化,影片完全砍了这个物理分支,反而导致了影片最大的一个硬伤:光看片完全搞不懂女主是怎么醍醐灌顶的,很突兀的就通关了。。。
我也觉得解释光那段尤其优美。也许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也不愿意谈基础物理了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com/review/8291309/
作者:慕明(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历经五百年,绝对空间的概念才在普通人的心中渐渐破除。而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并不知道,要经历多久,那条一成不变的时间之河,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被重新考量。
然后就不会不练嘛……
刚看完这剧………………觉得太尼玛蠢了……从好几个方面来说都让我无比出戏无语……原来是因为真正的科学解释都被砍了。
同为原著粉,共掬一滴泪
呃 我觉得楼主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你在影评里说父母在某一时间点分开 然后物理学家爸爸的角色形象就被淡化了 反而突出女主的形象 其实是因为 女主在学会了外星语言后 跳脱到不同时间点去看自己的记忆 提前就知道了女儿会死 然后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爸爸 爸爸很气愤更加悲伤 不能承受所以选择离开 但女主选择一个人走完得到爱与失去爱这样一条路 我的理解是这样 当然从普通观众易理解的程度 没有把你说的物理学定律展开讲也许是怕观众在本就复杂的观影体验中更加晕乎了吧 其实科学大抵都是相通的吧 因为就算是女主擅长的语言学 也需要大量类似于推理等过程喔
感谢回复,不过LZ 看懂了......“分开”的意思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用了一个比喻。具体可以看http://baike.baidu.c om/item/%E6%9F%A5%E5 %B0%94%E6%96%AF%C2%B 7%E7%8F%80%E8%A5%BF% C2%B7%E6%96%AF%E8%AF %BA 这里面提到的“两种文化”。
电影本身的剧情,人物什么的还是可以的啦,只是从原著的角度来说缺失了一些,所以本文才叫原著粉的一滴眼泪。。
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斯诺不错啊 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