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新生的开始

很多人看完源代码,觉得无法理解最后一吻后面的剧情,认为将整个电影定格在最后一吻最美也最符合逻辑。而我觉得吻后的展开才是源代码最核心要展现的内容,也是本片独具一格的亮点。
通过Steven与Goodwin在源代码最后一次执行前的对话,观众很容易就可以get到一点,就是Steven在执行我爱完任务之后会“魂飞魄散”,不管意识还是大脑都宣告死亡。所以,观众是带着Steven必死的信念看着他与父亲的通话以及他与认识加起来不到一小时的女友最后一吻。那么定格在最后一吻,男主死在源代码中,是不是最符合观众设想呢?导演也在前面有意无意的进行了误导,比如男主在一次穿越中把自己的女友带下了火车,本以为能救他一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还是死在了那场爆炸中。所以观影到此时,观众已经很清晰的意识到,源代码并不能改变过去,只能影响未来,那一车的人已经死亡便没有道理再活过来,第七次穿越也就成为了男主意识留在世界上的最后八分钟。观众自诩老司机,导演却也是十分狡猾。如果结局都能被观众猜到,导演还玩什么?这么老套的最后一吻拍起来又有什么意思?于是导演巧妙的给Steven铺了一条逃生之路,每一次的穿越,场景都会有细微的不同。导演慷慨的将这些不同放大,在第一次穿越之前云门快闪镜头就存在,后面甚至还通过Steven的嘴说出,真的是自信极了。如果Steven死在观众预设的结局中,前面铺设的那些线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死亡即是重生,Steven敏锐的发现了源代码的内核意义——每一次穿越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平行世界。这个连源代码发明者都没有发现的巨大破绽成为了Steven逃生之路。

所以,Steven选择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还是会死,但那也是最坏的情况。死亡对他来说,并不是结局,而是一种可能性,这比四肢不全的躺在实验室里不断地重复死亡消除记忆如此循环到大脑死亡无法继续为实验所用好的太多。
邓肯琼斯对高科技元素的把控令人叹服。有人说,源代码相比月球略为逊色。我却不这么认为,月球的世界是清冷寂静的,而源代码的世界则是温暖和煦的。充满着希望与阳光,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鲜活的不忍放弃。
通过Steven与Goodwin在源代码最后一次执行前的对话,观众很容易就可以get到一点,就是Steven在执行我爱完任务之后会“魂飞魄散”,不管意识还是大脑都宣告死亡。所以,观众是带着Steven必死的信念看着他与父亲的通话以及他与认识加起来不到一小时的女友最后一吻。那么定格在最后一吻,男主死在源代码中,是不是最符合观众设想呢?导演也在前面有意无意的进行了误导,比如男主在一次穿越中把自己的女友带下了火车,本以为能救他一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还是死在了那场爆炸中。所以观影到此时,观众已经很清晰的意识到,源代码并不能改变过去,只能影响未来,那一车的人已经死亡便没有道理再活过来,第七次穿越也就成为了男主意识留在世界上的最后八分钟。观众自诩老司机,导演却也是十分狡猾。如果结局都能被观众猜到,导演还玩什么?这么老套的最后一吻拍起来又有什么意思?于是导演巧妙的给Steven铺了一条逃生之路,每一次的穿越,场景都会有细微的不同。导演慷慨的将这些不同放大,在第一次穿越之前云门快闪镜头就存在,后面甚至还通过Steven的嘴说出,真的是自信极了。如果Steven死在观众预设的结局中,前面铺设的那些线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死亡即是重生,Steven敏锐的发现了源代码的内核意义——每一次穿越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平行世界。这个连源代码发明者都没有发现的巨大破绽成为了Steven逃生之路。

所以,Steven选择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还是会死,但那也是最坏的情况。死亡对他来说,并不是结局,而是一种可能性,这比四肢不全的躺在实验室里不断地重复死亡消除记忆如此循环到大脑死亡无法继续为实验所用好的太多。
邓肯琼斯对高科技元素的把控令人叹服。有人说,源代码相比月球略为逊色。我却不这么认为,月球的世界是清冷寂静的,而源代码的世界则是温暖和煦的。充满着希望与阳光,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鲜活的不忍放弃。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冰川公爵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