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即正义

中国人总是把“西方社会”(原谅我也使用这个泛指意义上的词汇)想得很简单,一定意义上,是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国情复杂”,我们的困难比你们多,我们的崛起比你们更有价值。实际上,作为一个价值观的基础选择,任何一个包含了宗教、民族和政党的社会共同体,都不会比另外一个同等的社会共同体来得简单。我认为,在宗教、民族、国家方面,西方社会面临的压力甚至比中国更大。这些压力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于个体来说,梅尔•吉布森,他现在的身份是电影新作《血战钢锯岭》的导演,他的体会可能更为深刻。
十年前,作为39岁就通过《勇敢的心》摘得奥斯卡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梅尔•吉布森,在他声誉日隆的人生道路上,终于知道什么叫社会复杂,什么叫戛然而止,他因酒驾被捕,并在现场大骂犹太人,之后被媒体认定为是种族主义者,广泛传播。从2006年起,虽然没有看到来自任何一方明确的“封杀令”,但梅尔•吉布森自2006年后再也没有机会执导电影,主演的影片也多为中小制作或独立制作。

财务损失或可不在意,但社会并没有停止对他加码玻璃顶,他的私德被广泛地挖掘出来,酒驾、药驾、亵渎宗教、家暴、绯闻、离婚,就像超长电视剧一样在他身上一季季地通过媒体渲染和放大出来。最后,与他长年合作的“老东家”威廉莫利斯经纪公司宣布和他终止关系。
他的事业被社会的某种“正确”抛到最低谷,曾经,他是好莱坞最成功的演员+导演双料成功者,身价高达2500万美元,这方面能与之比肩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乔治•克鲁尼、伍迪•艾伦也未必能比他更受欢迎。
了解一位导演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思路,但这个思路,却也正是梅尔•吉布森的新作《血战钢锯岭》最基本的创作思路,这部电影花了超过一半的时间来描述美国一位二战勋章获得者,美军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人生成长轨迹,有评论说,这部分拖沓、不能免俗、老套的情爱,令人昏昏欲睡。
对的,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悲催的拖沓、庸俗,懦弱,甚至只能往套路的情爱中寻找勇气和安慰。如果没有战争,这位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人生可能还没有导演梅尔•吉布森的苦逼人生来得更精彩。
但是战争来了。
战争是什么?迄今为止,我在《血战钢锯岭》豆瓣短评中看到最为妥切的评论是:“我在钢锯岭上看到死神挥舞着大镰刀,成片,成片地收割。”
钢锯岭之战,是二战美日冲绳岛战役的一个部分,而整个冲绳岛战役,是美日两军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双方损失最重也是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至今留在统计表中,是一串串冰冷的数据,日军总共死亡6万6千余人,岛上居民死亡约14万人,而美军则付出了伤亡7万余人,其中1.2万人的死亡或失踪的代价。这是二战中第二最血腥的战役,战役以日军失败告终,但鉴于在战役中所付出的惨重伤亡,美军战后并没有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在战争史上,冲绳岛上的日军利用坑道战和反斜面阵地,抵消美军火力优势,以近战火力和小分队夜间出击,顽强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战术,仍然被认为是当时在那种情况下正确的战术。冲绳战役和之前进行的硫磺岛战役,使美军明白,如果要在日本本土实施登陆,将会面对更疯狂的抵抗和更大伤亡,这为美国最终决定对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弹攻击的决策,奠定了战略基础。
所以,我们今天要看这么一部反映这个战争的电影,价值观就变得很重要,摘录一个豆瓣短评,这也是我个人想要说的:

实际上,梅尔•吉布森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他的战争价值观,由于电影主角特殊的人生经历,这个电影还涉及了宗教观、更由于我及更多的中国观众、美国观众、日本观众,也是曾经二战参与国,这里面有相当复杂的国与国之间微妙的互相敌视,这些挑战,和梅尔•吉布森曾经面临社会敌视,那么相似,却又难以言表。
而对于梅尔•吉布森个人来说,《血战钢锯岭》则是他惨淡十年以来首执导筒,世界变化太大,他该如何选择?
自从2005年卡梅隆首映3D电影《深海异形》以来,不管是以3D摄影机拍摄,还是2D转制,选择3D技术已经成为电影制作的趋势:

3D电影初兴,梅尔•吉布森便失去导筒,十年之后,3D电影横扫票房,作为梅尔•吉布森,如果还保持对成功的渴望,这个选择不可谓不艰难,何况枪林弹雨的战争题材,3D制作可算天然加持。然而实际上,《血战钢锯岭》并不是一部3D制作的电影,非但如此,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战争片的拍摄手法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运动摄影、主观视角,动辄航拍已经成为标配,而这些,梅尔•吉布森统统不用,有评论说,《血战钢锯岭》其实还是采取了非常老式的战争片的拍法,固定摄影机、固定镜头、客观视角。
这都是十几年前老观念,老技术,这一个选择,或可看成梅尔•吉布森艺高人胆大,用手艺人的传统方式与时代进步对赌,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我们知道,《血战钢锯岭》大概4000~5000万美元的投资,对表现战争场面的电影而言,只能说预算很有限,而且片头上看,依然没有任何一家(所谓犹太人资本把持的)好莱坞大厂的身影。梅尔•吉布森的玻璃顶依然看不见地存在。
艰难的预算,导致艰难的选择,即使这样,《血战钢锯岭》还大量放弃了基于绿幕的CGI技术与后期CG技术,在今天的电影拍摄中,表现大规模人海战争场景的时候,这几乎是标配,而梅尔•吉布森只能在成本低廉的澳洲外景地,通过人工制作等比模型,然后炸掉来实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影片拍摄后期,我看到有外网评论,梅尔•吉布森几乎把外景地都炸平了。
3D技术、运动摄影、主观视角,航拍与CG技术,都是能让你作为观众更快、更主观地从视觉代入到电影当中,没有这些,《血战钢锯岭》做到了什么?


坦白说,这是我看到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对战争场面最投入的一次,应该说,是完全的浸入式体验。所有想象中对战争的感受,恐怖、害怕、恶心、悲伤接踵而来,轮番冲击,看豆瓣影评,相信和我有一样一样体会的人不少,是否真实,谁能说的清?除非你真正地上过战场,但从观影体验上看,我认为这已经是毫无疑义地成功地表现了战争。
梅尔•吉布森怎么做到的?
回翻梅尔•吉布森的人生经历,我帮他找到一个方法,那只能是:去你妈的政治正确和正义。暌违十年,我并不是让你们看到一个求生艰难的我,我要让你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你们自己,不需要任何技巧,只有一个方式:极端的大尺度。只有更大尺度地表达这个世界本来的血腥,你们才知道你们才是这个世界血腥的真正创作者。而这世界,从来都没有正确过。
是的,这部电影并不像《细细的红线》那种战争片,树立了一个敌我分明的战争观,这个电影没有正义,也没有家国情怀,英雄不像英雄,狗熊也不像狗熊,所有的铺垫,都是指向死和不死,或者说,不死即正义。
本质上,战争的胜利,都是信仰的胜利,赢家有赢家的信仰,输家未必没有。作为主角的宗教背景,表面上看——不杀戮与吃素——有好的一方面,但最终建立功勋的,仍然是信仰。但作为表达技巧,梅尔•吉布森把信仰放到一个不那么喧宾夺主的位置,更多地强调了戴斯蒙德•道斯坚持自我的那一面。
这个坚持,不如看成是梅尔•吉布森个人的坚持。十年磨砺,老兵归队,如果说拯救票房就是对一个导演最好的赞誉,那么,好莱坞的算计,他们将十倍还给你。
十年前,作为39岁就通过《勇敢的心》摘得奥斯卡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梅尔•吉布森,在他声誉日隆的人生道路上,终于知道什么叫社会复杂,什么叫戛然而止,他因酒驾被捕,并在现场大骂犹太人,之后被媒体认定为是种族主义者,广泛传播。从2006年起,虽然没有看到来自任何一方明确的“封杀令”,但梅尔•吉布森自2006年后再也没有机会执导电影,主演的影片也多为中小制作或独立制作。

财务损失或可不在意,但社会并没有停止对他加码玻璃顶,他的私德被广泛地挖掘出来,酒驾、药驾、亵渎宗教、家暴、绯闻、离婚,就像超长电视剧一样在他身上一季季地通过媒体渲染和放大出来。最后,与他长年合作的“老东家”威廉莫利斯经纪公司宣布和他终止关系。
他的事业被社会的某种“正确”抛到最低谷,曾经,他是好莱坞最成功的演员+导演双料成功者,身价高达2500万美元,这方面能与之比肩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乔治•克鲁尼、伍迪•艾伦也未必能比他更受欢迎。
了解一位导演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思路,但这个思路,却也正是梅尔•吉布森的新作《血战钢锯岭》最基本的创作思路,这部电影花了超过一半的时间来描述美国一位二战勋章获得者,美军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人生成长轨迹,有评论说,这部分拖沓、不能免俗、老套的情爱,令人昏昏欲睡。
对的,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悲催的拖沓、庸俗,懦弱,甚至只能往套路的情爱中寻找勇气和安慰。如果没有战争,这位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人生可能还没有导演梅尔•吉布森的苦逼人生来得更精彩。
但是战争来了。
战争是什么?迄今为止,我在《血战钢锯岭》豆瓣短评中看到最为妥切的评论是:“我在钢锯岭上看到死神挥舞着大镰刀,成片,成片地收割。”
钢锯岭之战,是二战美日冲绳岛战役的一个部分,而整个冲绳岛战役,是美日两军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双方损失最重也是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至今留在统计表中,是一串串冰冷的数据,日军总共死亡6万6千余人,岛上居民死亡约14万人,而美军则付出了伤亡7万余人,其中1.2万人的死亡或失踪的代价。这是二战中第二最血腥的战役,战役以日军失败告终,但鉴于在战役中所付出的惨重伤亡,美军战后并没有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在战争史上,冲绳岛上的日军利用坑道战和反斜面阵地,抵消美军火力优势,以近战火力和小分队夜间出击,顽强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战术,仍然被认为是当时在那种情况下正确的战术。冲绳战役和之前进行的硫磺岛战役,使美军明白,如果要在日本本土实施登陆,将会面对更疯狂的抵抗和更大伤亡,这为美国最终决定对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弹攻击的决策,奠定了战略基础。
所以,我们今天要看这么一部反映这个战争的电影,价值观就变得很重要,摘录一个豆瓣短评,这也是我个人想要说的:

实际上,梅尔•吉布森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他的战争价值观,由于电影主角特殊的人生经历,这个电影还涉及了宗教观、更由于我及更多的中国观众、美国观众、日本观众,也是曾经二战参与国,这里面有相当复杂的国与国之间微妙的互相敌视,这些挑战,和梅尔•吉布森曾经面临社会敌视,那么相似,却又难以言表。
而对于梅尔•吉布森个人来说,《血战钢锯岭》则是他惨淡十年以来首执导筒,世界变化太大,他该如何选择?
自从2005年卡梅隆首映3D电影《深海异形》以来,不管是以3D摄影机拍摄,还是2D转制,选择3D技术已经成为电影制作的趋势:

3D电影初兴,梅尔•吉布森便失去导筒,十年之后,3D电影横扫票房,作为梅尔•吉布森,如果还保持对成功的渴望,这个选择不可谓不艰难,何况枪林弹雨的战争题材,3D制作可算天然加持。然而实际上,《血战钢锯岭》并不是一部3D制作的电影,非但如此,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战争片的拍摄手法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运动摄影、主观视角,动辄航拍已经成为标配,而这些,梅尔•吉布森统统不用,有评论说,《血战钢锯岭》其实还是采取了非常老式的战争片的拍法,固定摄影机、固定镜头、客观视角。
这都是十几年前老观念,老技术,这一个选择,或可看成梅尔•吉布森艺高人胆大,用手艺人的传统方式与时代进步对赌,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我们知道,《血战钢锯岭》大概4000~5000万美元的投资,对表现战争场面的电影而言,只能说预算很有限,而且片头上看,依然没有任何一家(所谓犹太人资本把持的)好莱坞大厂的身影。梅尔•吉布森的玻璃顶依然看不见地存在。
艰难的预算,导致艰难的选择,即使这样,《血战钢锯岭》还大量放弃了基于绿幕的CGI技术与后期CG技术,在今天的电影拍摄中,表现大规模人海战争场景的时候,这几乎是标配,而梅尔•吉布森只能在成本低廉的澳洲外景地,通过人工制作等比模型,然后炸掉来实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影片拍摄后期,我看到有外网评论,梅尔•吉布森几乎把外景地都炸平了。
3D技术、运动摄影、主观视角,航拍与CG技术,都是能让你作为观众更快、更主观地从视觉代入到电影当中,没有这些,《血战钢锯岭》做到了什么?


坦白说,这是我看到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对战争场面最投入的一次,应该说,是完全的浸入式体验。所有想象中对战争的感受,恐怖、害怕、恶心、悲伤接踵而来,轮番冲击,看豆瓣影评,相信和我有一样一样体会的人不少,是否真实,谁能说的清?除非你真正地上过战场,但从观影体验上看,我认为这已经是毫无疑义地成功地表现了战争。
梅尔•吉布森怎么做到的?
回翻梅尔•吉布森的人生经历,我帮他找到一个方法,那只能是:去你妈的政治正确和正义。暌违十年,我并不是让你们看到一个求生艰难的我,我要让你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你们自己,不需要任何技巧,只有一个方式:极端的大尺度。只有更大尺度地表达这个世界本来的血腥,你们才知道你们才是这个世界血腥的真正创作者。而这世界,从来都没有正确过。
是的,这部电影并不像《细细的红线》那种战争片,树立了一个敌我分明的战争观,这个电影没有正义,也没有家国情怀,英雄不像英雄,狗熊也不像狗熊,所有的铺垫,都是指向死和不死,或者说,不死即正义。
本质上,战争的胜利,都是信仰的胜利,赢家有赢家的信仰,输家未必没有。作为主角的宗教背景,表面上看——不杀戮与吃素——有好的一方面,但最终建立功勋的,仍然是信仰。但作为表达技巧,梅尔•吉布森把信仰放到一个不那么喧宾夺主的位置,更多地强调了戴斯蒙德•道斯坚持自我的那一面。
这个坚持,不如看成是梅尔•吉布森个人的坚持。十年磨砺,老兵归队,如果说拯救票房就是对一个导演最好的赞誉,那么,好莱坞的算计,他们将十倍还给你。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非常不小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