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杂记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今年观剧最大惊喜,已然三刷仍不厌倦。让人忍不住要为80,90年代的老英剧唱赞歌。现在回看,那也仿佛是全球电视剧圈的一个黄金年代。简洁,克制,精湛,相比而言现在许多电视剧都太潦草浮夸了。那些闪闪发光的才华啊,所有人的那些宝贵的才华啊,真是动人。 先看看这有趣的主题曲 From Mayfair to Park Lane You will hear the same refrain In every house again and again You rang m'lord Stepping out on the town The social whirl goes round and round The rich are up, the poor are down You rang m'lord And the bunny hug at the shim sham club, the chareston at the Ritz At the Troc do the turkey trot They give aunt Maude a thousand fits Saucy flappers in cloche hat Natty chappies in white spats The upper set is going bats. 片尾曲只改了最后一节 Talking flicks are here today The lindbergh's from the USA Poor Valentino's passed away How sad, m'lord 短短一首歌,隐藏了许多小密码,是八十年代的制作者对二十年代的回望。 Mayfair到Parklane,是伦敦西区的富贵繁华地。英国人判断身份,一个口音一个住址就够了。片中的Madge Cartwright就住在Mayfair,而亡国的Dalmatia国王住在Pimilico。Alf去国王家送请柬就嘲了一把。说来有趣,当初去伦敦公差,为了省钱我就租在了Pimilico。看剧看到这地名儿,简直乐不可支。其实以我的穷见,这地方地理位置在现今的伦敦好像也没那么差。位于伦敦二区,毗邻泰晤士河,坐公汽去西敏寺大概二十来分钟,离维多利亚火车站也很近。有一次兴致来了,我还一路从特拉法加广场走了回来。不过住宅嘛,确实是能窥出一二。这里有很多类似政府廉租房的小区。那种一层楼多户人家,好似我国单位宿舍的结构,就是《愈爱愈美丽》里小男主住的那种房子。我去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里其实是伦敦下只脚。窗下就是泰晤士隔河就是Tate,我已经很开心了。不过客户公司住在Kensington的女主管问起我的住址时,淡定的表示没听说过此地,现在有点说得通了。 说回二十年代,那是大英帝国最后的余晖。一战葬送了无数精英贵胄。绞杀在马恩河,索姆河,伊尔普的如山尸体中有帝国门阀精心养育的一代芝兰玉树。帝国虽获得惨胜,却再也揽不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上流社会劫后余生的一代是妖艳的青少年,the Bright Young Things。从血腥中回过神的幸存者们穿过十数年的金粉玉雾莺歌燕舞之后要迎来的是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战。旧贵族楼上楼下的生活方式就此终结。 所以故事一开始就是1918年的法国,这已经是一战的最后一年。我努力的想找出Alf,James和Teddy此时大概在何地。战地医院的护士说亚眠战役开始了。那应该是8月,Alf他们之前应该是在打第二次马恩河会战。亚眠战役打完,德军西线败局已定。大家总算可以回家了。 然后就回家,田园荒芜,胡不归?更何况接下来是咆哮疯狂挥金如土的二十年代。隔海的美国人苦兮兮的搞着禁酒令,英国人小酒就Jazz,什么都有。Shim sham,bunny hug,charelston,turkey trot,各种舞步跳个痛快。虽然这些舞蹈在我看来都挺别扭滑稽的。但那是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步子迈得太大,难免要扯到点什么。经济繁荣,石崇遍地,金谷绿珠。Ritz, Savoy,还有歌里提到的The Troc—— the London Trocadero,都是有名的朱楼舞榭。姑娘们剪短了头发,裙子提上了膝盖,露出小腿和胳膊。摘下钟形帽,套上flapper dress,就合着Jazz跳起shim sham作响的摇摆舞,可以磨破红舞鞋直到天荒地老。女孩跳舞时的表情都夸张的快乐,Jazz也是一曲绕梁的快乐,美国女性1920年就有了选举权,英国女孩晚一点,1928年也有了。有了从政权力,臂弯里还有油头向后梳,一尘不染一日几换装戴白色鞋罩的时髦舞伴,真是好不得意。大家一路向前无比的有希望,仿佛永不停歇。 片尾曲里的talking flick,有声电影,在二十年代出现,到三十年代将默片彻底替代。而Charles Lindbergh,中文翻作林白,做了第一个不着陆飞过大西洋的人,轰动了世界。他的一桩家庭惨案也被英国的阿加莎写成了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有Valentino,Rudolph Valentino,赫赫一代美男,来自亚平宁,成名美利坚。把一个清教徒开国严律禁酒的国家迷得神魂颠倒,魅力旋风一路横扫欧美。迷妹迷弟们掷果盈车,无数的双手都曾热切伸向他。他和那个时代穿着男装的女孩们一样,挑战着传统性别审美。他演过一部《酋长》,一下成为阿拉伯情人代名词。让我不由想起阿加莎另一部《尼罗河的惨案》,贝蒂.戴维斯演的那个情色女作家写的那些书,其中就有贵族少女和阿拉伯酋长blahblahblah。也不知道当时文坛这种阿拉伯IP之风和Valentino有无关系。他结了两次婚,一次是姐弟恋,一次为了结婚还蹲了班房。第二任是位抽烟喝酒烫头的强硬女子,然后周围所有人都劝他赶快休妻。一代美男铁心不从,可最后也还是黯然分手。之后,他很是郁郁寡欢了一阵。他31岁死于急病,世界震惊,无数颗心碎,还有人因此弃世。他最经典的形象是梳着背头,露出一张线条无比柔和的精致脸庞。镜头微微俯拍,两弯长眉下一双精光深敛的眼珠自下往上凝视着你,肤色油黑,面色沉静,不露哀乐,身姿孤零。他的逝世宛如美本身,翩然而至,攸忽而去,海市蜃楼,只能欣赏,无人可拥有。 How sad! 此剧一个特殊之处是其每集50分钟的时长,超出当时常规情景剧一集30分钟不少,主要因为编剧二人组Jimmy Perry和David Croft想在这部里做出更复杂的剧情。 上映后的反响低于BBC的期望,时论褒贬不一。此剧再也没有在BBC重播。剧粉们为此非常不平,大家讨论一番后认为大概是这50分钟的剧长让BBC排节目有些为难,加上90年代后BBC政治风向转了?!于是雪藏。 人民群众纷纷表示BBC真是瞎了狗眼,然后一溜风不分弯直的排队向Miss Cissy深情表白。难以想象,许多腐国人民竟然都说自己当年只是朦胧感到Miss Cissy的无边魅力,却没敢肯定茜茜小姐是姬佬?!然后长大后买了DVD一看才明白自己当年心中那些小悸动是从何而来。然后Miss Cissy是英国情景剧里第一个常规的姬佬角色。 呵呵,我能说什么呢?我不由得想起在神秘的东方,1993年徐克的《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里,青霞和祖贤在舌吻。1990年,郑伊健在《天若有情》里和吴岱容搞兄弟骨科生死虐恋。这些朴实中国人民都没搞错过啊!这电视里说那么明,你们竟然get不到?你们都给我去喝干泰晤士河的水,今生不配做腐国人。 在顿时觉得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之后。我去翻了翻当时的评论。批评一方认为编剧在力求写实和反应时代的同时,在笑料上有所欠缺。剧集的幽默感是由次要人物提供的。比起编剧之前的作品,本剧主角不够可爱。Alf太阴险,James势力眼。支持一方认为此剧写的非常连贯,超出一般情景剧的层次,主创是有心想做Heritage Film的。我嘛,我是完全站在支持一方的。但是在没看过主创其他作品前,对反对声音持保留态度。 本剧是实打实有观众的情景剧。编剧二人十分认真,收集材料从自身做起,一个上数两代爷爷当过Butler,一个亲娘就是二十年代的艺人,于是在还原时代感上帮了大忙。 Ep0试映集拍摄于1988,在BBC伦敦电视剧中心。但是有人认为场景太寒酸,于是剧组换了拍摄地。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Pilot播在1988年,而第一季是1990年才开始播放。 有趣的片头曲我原以为是Teddy唱的,声音实在是像。结果不是,是一位叫Bob Monkhouse的喜剧演员唱的。歌词Jimmy Perry有参与创作。 Ep0 故事开始是1918, 法国,一战。剧组的外景大都在Norfolk。开头一段短短的战场戏布景是有细节的,Alf和James躲避炮火的残墙旁还有一个炸了一半的圣母像。 Alf和James军阶为private,一人身上挂一支步枪,对面德国人的火力听起来是机关枪,大概是马克沁。一战的血腥在于措不及防,人们根本就还没做好现代化机械战争的准备就遇上了马克沁,芥子毒气和坦克。到了后期军人的厌战情绪十分浓重,很多人都接近崩溃。旧式战争带来的个人英雄主义荣誉感在现代战争将人命扁平化为数字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Alf坦承自己是个coward,这并不让人讨厌。 Alf把德国兵叫Jerry,护士叫他们俩Tommy。前者说是因为德军头盔状似夜壶——Jerrycan而得名,后者全称是Tommy Atkins,用来代指英国普通士兵。来源说法很多,有说是来自威灵顿公爵在弗兰德斯战场上遇到的一位英勇士兵,有说是这是印在征兵表名字栏做范本的假名而已。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Alf拿Teddy的手表和戒指时非常震惊。这太让人不适了。和Alf后来在主人家揩油偷吃偷喝的行为不同,后者还可用阶级剥削来做挡箭牌,这就有点突破人性底线的恶劣了。这在古典小说里就是《悲惨世界》里的德纳迪两口子做的事,典型的反派啊。演Alf的Paul Shane真是要小心,Alf的设定矛盾重重,一方面道德底线极低,贪财狡猾,诡计频频,欺上瞒下,好色贪杯,一方面又同情弱小,颇具义气,爱妻爱女,有萌芽的共产主义思想。真是要把得牢啊。不过编剧应该是有意如此,对观众而言看完这里大家应该呼啦都站到了James那边。然后编剧就一旁奸笑,让你们站队太早。 二人去医院看望Teddy。Teddy职位为Captain。他夸他们behave like absolute bricks。Alf心虚,以为Teddy骂他们是pricks。护士说亚眠战役开打了,此时八月无疑。十一月德军就要投降了。 然后一晃眼就是1927,James在Meldrum家做了九年footman。选这个时间点绝对是推敲过。Valentino死在前一年。1926总罢工刚刚结束。林白此年就会飞越大西洋。1928年英国妇女赢得全面选举权。而到1929年10月29号,黑天鹅就来了,大萧条。这是二十年代的尾声,鲜花烹油,高楼万丈,手可摘星。拿来做一部嬉笑怒骂的情景剧的背景最好。再荒缪再啼笑皆非还是能轻松面对。 接下来一场早餐戏,Meldrum一家集体亮相。Poppy穿着印满poppy的连衣裙走进来。她的一番话信息量很大。 Jessie Matthews,C.B.Cochran 以及后面某集会出场的Noel Coward,都是2,30年代英国当红的大腕。 The Kit-cat club就有点让人迷糊,查了之后发现这是个在18世纪兴起的俱乐部,才子佳人聚集地,但是到1927年早关闭了。那么Poppy说的这个应该是另一个才对,我也确实翻到一个YouTube上1926年kit-cat club的链接,不过文字记述就找不到了。然后她又提到了Hutch,这应该指的是Leslie Hutchinson,2,30年代英国歌坛天王,迷弟有爱德华八世,迷妹有爱德华八世的表嫂蒙巴顿伯爵夫人。 不过以上这拉拉杂杂一大坨都不重要。就如同曹大大写秦可卿卧房里有什么飞燕立过舞的铜镜,伤过太真乳的木瓜一样,看似骈四俪六,却不是文眼。这段早餐对话中对二十年代风情白描的基点在于Miss Cissy:金发背头,雪肤红唇,单片眼镜,条纹西装,撞色搭配,傲娇自如,坦荡荡的讨论心上人,又仿似回味私密心事般的低头抿嘴一笑,鹤立于古板老爹,没地位的叔叔,古董外婆,毛糙妹妹之间。观众看到这里,多巴胺大概会飙升一下,哈哈,暂时不想拿遥控器换台。
Ivy的艺名是Pocahontas,传奇印第安女子,被俘后改宗受洗然后嫁给白人,最后死在英国。迪斯尼把她的故事改成了《风中奇缘》。Ivy跟老爹说自己不干了,Alf沉痛的说想不到我的女儿竟然是个coward。呵呵,Alf你不是在战场上嘴硬自己是个coward来着么?!——其实这两父女都很刚直。Ivy虽然迷糊但是一点儿也不怯懦。一看经理要赶他们走人,马上愿意用斧子来段杂耍。
饰演20来岁少女Ivy的Su Pollard当时已经年届40,只比演她爹的Paul Shane小九岁,比演暗恋她的Henry的Perry Benson大12岁。Henry在戏里是未成年的小男孩,而Perry Benson那时候已经快30了,只比演Cissy的Catherine Rabett小一岁。各位少年少女都是绿漆刷了一层又一层,但是俱都清新活泼惟妙惟肖,让人佩服演员的功底。 Ep0里Henry还说自己的父亲说过blahblahblah,到后来就被改成了孤儿出生。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