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夜与雾(作业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浅析《夜与雾》
一、 黑白镜头分析
(一) 黑白静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静态镜头出现共17处。根据被摄物体划分,静态镜头的表现内容分别有:建筑及陈列设施、标识和标语特写、表情肢体特写、人物群像(犹太人和军官)、个人像(犹太人和军官)。
就静态的镜头来说,与黑白的动态镜头相比,其表达的内容、分为侧面、正面两种。
侧面表现的是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和支离破碎的符号要素等静态物体。其实,根据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本来就是不连贯的,而这些东西,作为证据——非直接的证据,能够保存下来,给了观影的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片中出现的手术室,片中为我们展示的静态的手术台,局部的特写。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上面所陈列的设施想象出它的使用方法,受虐者的垂死挣扎,是虐者的疯狂行径,达到了无胜于有的效果;另一处表现侧面的例子是为囚犯编的等级标识和纳粹的标语,其作用显之昭昭,给予受虐待者或协助者醒目的恐吓以及灌输服从观念,方便纳粹实施杀虐。
而另一类则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接受“结果”的人像。本人认为,在这些地方出现的人像或肢体,均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后的“结果”。例如:“集合的囚犯”、“受虐的囚犯”、“各地的囚犯陈尸”、“干瘦的肢体”、“空洞的瞪大的眼睛”、“享受天伦的军官及家属”。这些黑白的静态镜头均是一种行为后产生的“结果”,被押送后?被施虐后?被屠杀后?残暴施虐者的另一面?总之,本人在观影的时候,通过这些镜头,使本人不自觉地去联想它的“前因”。当然,黑白的动态镜头也许有提到过所谓“前因”,但是却偏偏留下“过程”,让我们去思考。本人认为,这样做能够引导观影者主动地参与完整的思维链条上去,从而令观影者对内容的记忆更为深刻,给人以不寒而栗之感。
(二) 黑白动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动态镜头出现共18处。
首先,笔者注意到的是黑白动态镜头的“强调”作用。
第一个是时间节点上的强调,即历史事件的表现。例如希特勒上台的阅军仪式、犹太人被捕后集中在一起候车……
第二是对数量的强调,笔者留意到,在画面中,比如使用素材的固定镜头是一批批经过的纳粹军人、支持希特勒上台的热烈的群众、使用航拍的方式表现的纳粹所修建的集中营之多、堆满了仓库的或活人或死人的毛发、对囚犯身份信息登记的证件堆积如山、名册上被红线划去代表已经死亡的囚犯、被推土机堆成小山的死尸,这些都表示了一个字“多”,交代的数量之大,令我们可以想象屠杀的规模、屠杀的影响和破坏。
第三,笔者认为,是导演穿插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串联主线的一种符号的强调。笔者在上述的黑白静态镜头中已有符号,但是这些符号是事实符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在黑白动态镜头中的符号,已然演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能够激发观影者思考的符号,并且这种符号有时候还使用了反复出现的方法来强调。根据笔者的统计,其内容如下:
1. 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
有三种作用:其一,作为一种实物载体,承载了大屠杀的受害人,扮演着空间转送的角色。其二,就其特点来说,又具有象征意义,黑色的火车往往在黑夜里行进如同鬼魅,来无影去无踪,浓雾为它掩护,如同现如今我们追溯历史的场景一般,不知道历史会带领着我们驶向何方。其三,作为一个出现的场景,点名了本片的题目Night and Fog:“夜”与“雾”。
2. 囚犯服上的”N.N.”
内容讲到划分囚犯登记这儿的时候,只有这个内容,采用的素材是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与之前的安排有出入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根据资料显示,德语的“夜与雾”的表达是这样,同样也指出,这些囚犯是不明身份的人的意思。如上“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有类似的,点题、一语双关的流畅、往昔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明”,在这里的动态镜头,让观者印象深刻。
3. 喝汤
首先,汤本身就无法作为正餐,但导演仅仅围绕着“喝汤”这一个场景,就将囚犯们的生存条件展现出来——“争抢”、“弱肉强食”、“短缺”、“死亡”,精简、详略得当的取舍令影片短小而精悍。
4. “不是我的错”
影片中,各式各样的人都在为自己罪行辩解。为了自我的生存,只是执行上级命令而已,迫害着他人的生存。那么是谁的错呢?到此处,导演直接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震耳发聩,引人深思。
二、 彩色镜头分析
连续的彩色动态镜头出现共12处。彩色的动态镜头无一例外的都是空镜头。空镜头采用渐进式,如同素日里,我们观察客观世界的方式一样,而且每一次出现的空镜头采用的时间都较为长,同样的事物,跟随着运动着的、前进着的镜头画面,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被摄物体。
就内容而言,彩色镜头可分为两种被摄物体,一类是自然环境一类是人为环境。就自然环境而言,采用的是以景色来带入被摄建筑物的方法。有三处,一处是影片一开头,静谧而普通的牧场,但随着降镜头的运动,从牧场渐进到围栏,围栏的出现在着一片静谧中显得突兀,以观影者的心理感受来说,就内容的变化,从内容镜头节奏的把控,从而改变观影者的内容节奏。紧接着,掠过围栏,就进入到集中营中的建筑。从被摄物体安排来说,是由外到内的顺序,模拟了人们将集中营作为“参观”地点的行进路线。另一处择是从前移车轨升至集中营的大门,同样,这样的手法衔接,显得突兀打破了人的内心节奏,但是却又显得合乎常理,吸引着观影者。最后一处的自然环境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埋葬着骨骸的一个个凹陷的坑洼现如今已成为泥沼,镜头近距离的拍摄泥沼的表面,泥沼的表面看不出同任何泥沼的不同,但是,水面之下,不免让人联想到毛骨悚然的骨骸。笔者认为,在本片中的自然环境的表现,不仅交代了所处环境,将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顺畅链接,激发观影者联想的作用。笔者认为最为杰出的莫过于最后的泥沼,一潭“死”水,心生寒意。
另一类则是人为环境的表现,而人为环境的表现也分为两种,一类是室外,一类是室内,且多采用移摇升降的运动。特别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室内的镜头,如瞭望亭子中的摇镜头,再现了纳粹士兵监视犹太人的视角;在毒气室内因为犹太人不堪折磨甚至在天花板上都留下了生命挣扎的痕迹……模拟游览顺序,突出细节间接的证据。
三、 用光分析
笔者留意到片中的彩色镜头的用光。室外的场景的拍摄时间采用的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画面的被摄物体拖着斜影。采用的为暖色调,使画面显得舒缓而温暖,用当代人的视角,去审视这被拍的物体,与普通建筑场景无异,但是它们的历史身份却又那么的沉重,存在着心理上的反差。而室内场景,拍摄时间同样应该是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室内采用的均为冷色调。此处与室外的温暖的环境形成了对比。在视觉方面存在着反差,给以观影者强烈的印象。而室内浓郁的阴影,冷清的调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笔者认为,看似平静的动态、静态镜头,有异减免的暴力血腥镜头,在影片素材的安排下,形成了独特的对比效果:黑白与彩色、暖与冷、轻松与沉重,看似没有直接暴露在影片内容上的冲突,通过这些元素的排列,保留了感管上的冲突,从而更具有可观性。
此处很好的诠释了导演本人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忘却的记忆。
影片选取的拍摄时间——再也普通不过的、阳光和煦的白日,没有采用各种手法来渲染恐惧和死亡。镜头所拍摄到的就是再现了如今的状况,并没有人为的去抹杀当初的痕迹,而是随着时光流逝,曾经的存在已然被自然所掩盖,堆满尸体的广场长满了荒草,埋葬尸体的地方积聚着淤泥。
四、 个人的艺术风格
就本片而言,笔者认为具有很浓厚的个人色彩,雷乃导演秉承了以往拍摄片子里的主题:记忆与遗忘。表现的手法也是现实和历史使用空间平衡、时间交错的方式式的蒙太奇式的手法。堂上老师曾提及,纪录片能够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么?
笔者个人认为,并无不可。无论任何的作品,有取舍、有抉择便有主观意愿,夹带着自己的观念立场。一种艺术风格,同样也是一种取舍抉择,有何不可?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是以服务内容本身的,形式应为添色的辅助而不应该是阻碍观影者的视线和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在不扭曲、不干扰内容的情况下对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人物采用任何的方式大胆地使用主观元素。笔者认为真实不只有一种模样,可描述地也不仅仅只有一面,可以包容万千。可搬演可重先,但模拟的,必须是存在过的。这便是笔者内心中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区别。
期末作业,门外汉,博出来,还是很想再听听大家的意见.
一、 黑白镜头分析
(一) 黑白静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静态镜头出现共17处。根据被摄物体划分,静态镜头的表现内容分别有:建筑及陈列设施、标识和标语特写、表情肢体特写、人物群像(犹太人和军官)、个人像(犹太人和军官)。
就静态的镜头来说,与黑白的动态镜头相比,其表达的内容、分为侧面、正面两种。
侧面表现的是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和支离破碎的符号要素等静态物体。其实,根据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本来就是不连贯的,而这些东西,作为证据——非直接的证据,能够保存下来,给了观影的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片中出现的手术室,片中为我们展示的静态的手术台,局部的特写。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上面所陈列的设施想象出它的使用方法,受虐者的垂死挣扎,是虐者的疯狂行径,达到了无胜于有的效果;另一处表现侧面的例子是为囚犯编的等级标识和纳粹的标语,其作用显之昭昭,给予受虐待者或协助者醒目的恐吓以及灌输服从观念,方便纳粹实施杀虐。
而另一类则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接受“结果”的人像。本人认为,在这些地方出现的人像或肢体,均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后的“结果”。例如:“集合的囚犯”、“受虐的囚犯”、“各地的囚犯陈尸”、“干瘦的肢体”、“空洞的瞪大的眼睛”、“享受天伦的军官及家属”。这些黑白的静态镜头均是一种行为后产生的“结果”,被押送后?被施虐后?被屠杀后?残暴施虐者的另一面?总之,本人在观影的时候,通过这些镜头,使本人不自觉地去联想它的“前因”。当然,黑白的动态镜头也许有提到过所谓“前因”,但是却偏偏留下“过程”,让我们去思考。本人认为,这样做能够引导观影者主动地参与完整的思维链条上去,从而令观影者对内容的记忆更为深刻,给人以不寒而栗之感。
(二) 黑白动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动态镜头出现共18处。
首先,笔者注意到的是黑白动态镜头的“强调”作用。
第一个是时间节点上的强调,即历史事件的表现。例如希特勒上台的阅军仪式、犹太人被捕后集中在一起候车……
第二是对数量的强调,笔者留意到,在画面中,比如使用素材的固定镜头是一批批经过的纳粹军人、支持希特勒上台的热烈的群众、使用航拍的方式表现的纳粹所修建的集中营之多、堆满了仓库的或活人或死人的毛发、对囚犯身份信息登记的证件堆积如山、名册上被红线划去代表已经死亡的囚犯、被推土机堆成小山的死尸,这些都表示了一个字“多”,交代的数量之大,令我们可以想象屠杀的规模、屠杀的影响和破坏。
第三,笔者认为,是导演穿插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串联主线的一种符号的强调。笔者在上述的黑白静态镜头中已有符号,但是这些符号是事实符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在黑白动态镜头中的符号,已然演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能够激发观影者思考的符号,并且这种符号有时候还使用了反复出现的方法来强调。根据笔者的统计,其内容如下:
1. 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
有三种作用:其一,作为一种实物载体,承载了大屠杀的受害人,扮演着空间转送的角色。其二,就其特点来说,又具有象征意义,黑色的火车往往在黑夜里行进如同鬼魅,来无影去无踪,浓雾为它掩护,如同现如今我们追溯历史的场景一般,不知道历史会带领着我们驶向何方。其三,作为一个出现的场景,点名了本片的题目Night and Fog:“夜”与“雾”。
2. 囚犯服上的”N.N.”
内容讲到划分囚犯登记这儿的时候,只有这个内容,采用的素材是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与之前的安排有出入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根据资料显示,德语的“夜与雾”的表达是这样,同样也指出,这些囚犯是不明身份的人的意思。如上“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有类似的,点题、一语双关的流畅、往昔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明”,在这里的动态镜头,让观者印象深刻。
3. 喝汤
首先,汤本身就无法作为正餐,但导演仅仅围绕着“喝汤”这一个场景,就将囚犯们的生存条件展现出来——“争抢”、“弱肉强食”、“短缺”、“死亡”,精简、详略得当的取舍令影片短小而精悍。
4. “不是我的错”
影片中,各式各样的人都在为自己罪行辩解。为了自我的生存,只是执行上级命令而已,迫害着他人的生存。那么是谁的错呢?到此处,导演直接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震耳发聩,引人深思。
二、 彩色镜头分析
连续的彩色动态镜头出现共12处。彩色的动态镜头无一例外的都是空镜头。空镜头采用渐进式,如同素日里,我们观察客观世界的方式一样,而且每一次出现的空镜头采用的时间都较为长,同样的事物,跟随着运动着的、前进着的镜头画面,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被摄物体。
就内容而言,彩色镜头可分为两种被摄物体,一类是自然环境一类是人为环境。就自然环境而言,采用的是以景色来带入被摄建筑物的方法。有三处,一处是影片一开头,静谧而普通的牧场,但随着降镜头的运动,从牧场渐进到围栏,围栏的出现在着一片静谧中显得突兀,以观影者的心理感受来说,就内容的变化,从内容镜头节奏的把控,从而改变观影者的内容节奏。紧接着,掠过围栏,就进入到集中营中的建筑。从被摄物体安排来说,是由外到内的顺序,模拟了人们将集中营作为“参观”地点的行进路线。另一处择是从前移车轨升至集中营的大门,同样,这样的手法衔接,显得突兀打破了人的内心节奏,但是却又显得合乎常理,吸引着观影者。最后一处的自然环境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埋葬着骨骸的一个个凹陷的坑洼现如今已成为泥沼,镜头近距离的拍摄泥沼的表面,泥沼的表面看不出同任何泥沼的不同,但是,水面之下,不免让人联想到毛骨悚然的骨骸。笔者认为,在本片中的自然环境的表现,不仅交代了所处环境,将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顺畅链接,激发观影者联想的作用。笔者认为最为杰出的莫过于最后的泥沼,一潭“死”水,心生寒意。
另一类则是人为环境的表现,而人为环境的表现也分为两种,一类是室外,一类是室内,且多采用移摇升降的运动。特别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室内的镜头,如瞭望亭子中的摇镜头,再现了纳粹士兵监视犹太人的视角;在毒气室内因为犹太人不堪折磨甚至在天花板上都留下了生命挣扎的痕迹……模拟游览顺序,突出细节间接的证据。
三、 用光分析
笔者留意到片中的彩色镜头的用光。室外的场景的拍摄时间采用的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画面的被摄物体拖着斜影。采用的为暖色调,使画面显得舒缓而温暖,用当代人的视角,去审视这被拍的物体,与普通建筑场景无异,但是它们的历史身份却又那么的沉重,存在着心理上的反差。而室内场景,拍摄时间同样应该是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室内采用的均为冷色调。此处与室外的温暖的环境形成了对比。在视觉方面存在着反差,给以观影者强烈的印象。而室内浓郁的阴影,冷清的调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笔者认为,看似平静的动态、静态镜头,有异减免的暴力血腥镜头,在影片素材的安排下,形成了独特的对比效果:黑白与彩色、暖与冷、轻松与沉重,看似没有直接暴露在影片内容上的冲突,通过这些元素的排列,保留了感管上的冲突,从而更具有可观性。
此处很好的诠释了导演本人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忘却的记忆。
影片选取的拍摄时间——再也普通不过的、阳光和煦的白日,没有采用各种手法来渲染恐惧和死亡。镜头所拍摄到的就是再现了如今的状况,并没有人为的去抹杀当初的痕迹,而是随着时光流逝,曾经的存在已然被自然所掩盖,堆满尸体的广场长满了荒草,埋葬尸体的地方积聚着淤泥。
四、 个人的艺术风格
就本片而言,笔者认为具有很浓厚的个人色彩,雷乃导演秉承了以往拍摄片子里的主题:记忆与遗忘。表现的手法也是现实和历史使用空间平衡、时间交错的方式式的蒙太奇式的手法。堂上老师曾提及,纪录片能够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么?
笔者个人认为,并无不可。无论任何的作品,有取舍、有抉择便有主观意愿,夹带着自己的观念立场。一种艺术风格,同样也是一种取舍抉择,有何不可?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是以服务内容本身的,形式应为添色的辅助而不应该是阻碍观影者的视线和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在不扭曲、不干扰内容的情况下对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人物采用任何的方式大胆地使用主观元素。笔者认为真实不只有一种模样,可描述地也不仅仅只有一面,可以包容万千。可搬演可重先,但模拟的,必须是存在过的。这便是笔者内心中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区别。
期末作业,门外汉,博出来,还是很想再听听大家的意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凹凸慢慢up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