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人人都爱刘三姐

开场题外话:咳咳咳,这是我人生中第一篇正儿八经的影评,贡献给小戏骨们。
最近接连看了两部小戏骨的经典翻拍,说实话,看《白蛇传》的时候我是不断出戏的,因为感情戏太多,无论孩子们表演得多么到位,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儿说着深情款款的对白,总觉得哪里不对。当然,这不是孩子们的演技有问题,是大人的接受度有问题。
回到这部《刘三姐》,它算是我人生当中观看次数最多的一部影片,大概没有之一。很小的时候跟着大人一起看,长大后陪着大人看。犹记得大学的时候还曾经陪同学一起看过,他们好奇是不是所有广西人都会唱山歌。它无疑是我童年记忆与故土情结的总和,在我的记忆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曾经有一度,我对所有的电影情节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直到现在,只要耳边响起电影中的任何一个唱段,我的脑海里依然可以同步出现对应的情节和画面。这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所以,这也是我想要写这篇影评的原因之一。
首先,说说剧本。一个劳苦大众对抗土豪劣绅的故事对于10岁上下的孩子而言不亚于神话故事那么遥远,但如果导演讲戏讲得好,我相信聪明的孩子也能领略几分。所以我们谈论的时候可以很惊喜地说“孩子们演技真棒”,那大概是些许理解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才会有的效果。只不过,剧组基于各种原因只能翻拍一部分还是挺遗憾的,对于我这样的骨灰级观众来讲,已经不是情节跳跃和不连贯那么简单了,根本是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当然,这部分不属于苛责,只属于一个骨灰粉的执念。哈哈。
比如,刘二没有安排出场,这倒无关紧要。但是在最末三姐砍柴被抓的一段,因为没有突出阿牛哥捡到绣球的情节,而结尾处的定情再唱到绣球就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和多余,有仓促拼凑的嫌疑。特别是唱到“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的时候,由于前面没有感情戏的铺垫,不仅显得唱词突兀,而且,对于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歌词本意的孩子来讲,表现得也就如同背歌词一样尴尬了。
其次,说一说演技。之前看《白蛇传》的时候完全被小白娘子的演技折服,甚至还有许仙姐姐的苦大仇深脸也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讲真,我对那部戏里的许仕林反倒没有太深的印象,大概是看到后面已然因为忍俊不禁无法继续投入的缘故吧。然而在这部戏里变回女儿身的许仕林忽然使我眼前一亮,从扮相到神韵,刻意处理过的唱腔和咬字方式,骨子里的灵气与傲气,统统都演绎得入木三分。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啊,竟然有一种刘三姐也返老还童的错觉,哈哈哈。小演员从神情,身姿到一颦一笑都与黄婉秋版刘三姐的契合度非常高,除了对歌部分有些动作重复度有些高,被抓到莫府与莫老爷正面冲突那段显然有个动作刻意了一些以外,大体上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嘹亮的嗓音比起原版也毫不逊色。
除此以外,阿牛哥的内敛憨厚也被表现得游刃有余。李老头戏份不多,角色性格并不凸显。舟妹的古灵精怪也没有太多着墨。
但是!最最让我惊喜的居然是陶秀才和莫府管家这两个配角。没有看过原版的人一定没法想象我看到这个小管家出场时简直乐不可支得都要拍案叫好了!在我从小到大不下百次的观影记忆里,这个可恶的管家嘴脸真是再讨厌不过了,可是这个小男孩儿竟然从里到外地高度还原了存在我脑海里的可恶形象,尤其是那个特殊的“莫”字发音,简直太!专!业!了!
陶秀才也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狗腿子的形象亦极为深入人心。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那不要脸的得瑟劲儿,明明傻包一个还犯损,结果被生生怼了回去,哎呀,气急败坏呀!这一系列细微的情绪变化小演员也拿捏得非常好啊,我的天哪…我要变成这些孩子们的脑残粉了,嘤嘤嘤……
最后,创作团队的诚意满分,影片从取景,服装,角色和场景设置,情节还原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统一。演员的敬业和专业程度满分,尤其是毫不输给主角们的各路群演。想想这些年有多少经典被翻拍,可是我居然一部都没看过,因为宣传片里那些花里胡哨的鬼东西实在是…辣眼睛。
想起前两天一位网友的点评:原来中国大陆不是没有新生代实力派演员,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哈,深以为是。
孩子们,请在大陆影视的春天来临时把我叫醒吧!
最后的最后,看到原版电影短评里有人说这部片子表现出了仇富心理,我就…哈哈哈哈哈了。那个年代,压迫带来的只有反抗,何来仇富啊宝宝?
最近接连看了两部小戏骨的经典翻拍,说实话,看《白蛇传》的时候我是不断出戏的,因为感情戏太多,无论孩子们表演得多么到位,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儿说着深情款款的对白,总觉得哪里不对。当然,这不是孩子们的演技有问题,是大人的接受度有问题。
回到这部《刘三姐》,它算是我人生当中观看次数最多的一部影片,大概没有之一。很小的时候跟着大人一起看,长大后陪着大人看。犹记得大学的时候还曾经陪同学一起看过,他们好奇是不是所有广西人都会唱山歌。它无疑是我童年记忆与故土情结的总和,在我的记忆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曾经有一度,我对所有的电影情节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直到现在,只要耳边响起电影中的任何一个唱段,我的脑海里依然可以同步出现对应的情节和画面。这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所以,这也是我想要写这篇影评的原因之一。
首先,说说剧本。一个劳苦大众对抗土豪劣绅的故事对于10岁上下的孩子而言不亚于神话故事那么遥远,但如果导演讲戏讲得好,我相信聪明的孩子也能领略几分。所以我们谈论的时候可以很惊喜地说“孩子们演技真棒”,那大概是些许理解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才会有的效果。只不过,剧组基于各种原因只能翻拍一部分还是挺遗憾的,对于我这样的骨灰级观众来讲,已经不是情节跳跃和不连贯那么简单了,根本是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当然,这部分不属于苛责,只属于一个骨灰粉的执念。哈哈。
比如,刘二没有安排出场,这倒无关紧要。但是在最末三姐砍柴被抓的一段,因为没有突出阿牛哥捡到绣球的情节,而结尾处的定情再唱到绣球就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和多余,有仓促拼凑的嫌疑。特别是唱到“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的时候,由于前面没有感情戏的铺垫,不仅显得唱词突兀,而且,对于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歌词本意的孩子来讲,表现得也就如同背歌词一样尴尬了。
其次,说一说演技。之前看《白蛇传》的时候完全被小白娘子的演技折服,甚至还有许仙姐姐的苦大仇深脸也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讲真,我对那部戏里的许仕林反倒没有太深的印象,大概是看到后面已然因为忍俊不禁无法继续投入的缘故吧。然而在这部戏里变回女儿身的许仕林忽然使我眼前一亮,从扮相到神韵,刻意处理过的唱腔和咬字方式,骨子里的灵气与傲气,统统都演绎得入木三分。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啊,竟然有一种刘三姐也返老还童的错觉,哈哈哈。小演员从神情,身姿到一颦一笑都与黄婉秋版刘三姐的契合度非常高,除了对歌部分有些动作重复度有些高,被抓到莫府与莫老爷正面冲突那段显然有个动作刻意了一些以外,大体上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嘹亮的嗓音比起原版也毫不逊色。
除此以外,阿牛哥的内敛憨厚也被表现得游刃有余。李老头戏份不多,角色性格并不凸显。舟妹的古灵精怪也没有太多着墨。
但是!最最让我惊喜的居然是陶秀才和莫府管家这两个配角。没有看过原版的人一定没法想象我看到这个小管家出场时简直乐不可支得都要拍案叫好了!在我从小到大不下百次的观影记忆里,这个可恶的管家嘴脸真是再讨厌不过了,可是这个小男孩儿竟然从里到外地高度还原了存在我脑海里的可恶形象,尤其是那个特殊的“莫”字发音,简直太!专!业!了!
陶秀才也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狗腿子的形象亦极为深入人心。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那不要脸的得瑟劲儿,明明傻包一个还犯损,结果被生生怼了回去,哎呀,气急败坏呀!这一系列细微的情绪变化小演员也拿捏得非常好啊,我的天哪…我要变成这些孩子们的脑残粉了,嘤嘤嘤……
最后,创作团队的诚意满分,影片从取景,服装,角色和场景设置,情节还原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统一。演员的敬业和专业程度满分,尤其是毫不输给主角们的各路群演。想想这些年有多少经典被翻拍,可是我居然一部都没看过,因为宣传片里那些花里胡哨的鬼东西实在是…辣眼睛。
想起前两天一位网友的点评:原来中国大陆不是没有新生代实力派演员,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哈,深以为是。
孩子们,请在大陆影视的春天来临时把我叫醒吧!
最后的最后,看到原版电影短评里有人说这部片子表现出了仇富心理,我就…哈哈哈哈哈了。那个年代,压迫带来的只有反抗,何来仇富啊宝宝?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徐让让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