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高树多悲风

——评析《雍正王朝》和历史中的雍正
实话说,《雍正王朝》并不是一部视觉上喜庆热闹的剧,开头时就风雨如晦,而其一路场景,从民间到宫廷,也都是阴郁的,间歇性流着血。
这种格调也与唐国强所饰演的雍正相似:中气十足的说话声音,浓眉大眼的英武容貌,神情正直而压抑,基调是乌云一般的悲凉忧郁,事实上这倒与历史上的雍正颇为不符。画像中,他瘦削过头,下颌极尖,眼小而波弓,唇厚而小,上唇微微往下凹,眉尾疏散,鼻梁既瘦又高,而且笔直,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张阴鸷中透出正气、怀柔而略带阴柔、专注热情而极为谨慎的脸。
我相信以貌取人,从这张脸中,你也能看出雍正身上许多既矛盾又同在的个性:
他,本性为男子气和极强的权欲,可奇妙的是,他又跟历史上大多数热衷于掌权的独裁君王不同,他仿佛把帝皇当成是一种职业,而很少感情用事,凡事皆出于理性的考量。在这张脸上内容很多,欲望却不太明显:不管是权欲,性欲,还是嗜血的欲望。这大约是因为雍正是个绝不放纵的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纵容。因此这张脸极为功利,却不急于求成、不贪婪,甚至还带着点佛教徒的清淡萧散——既然已写了这许多文字了,那我不妨就从这里谈起雍正的性格:
据史载,雍正可称为历代帝皇中的工作狂,在位十三年来兢兢业业,批起奏折来不舍昼夜;而他执政期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措施,总体来说,都是基于三点:削弱官僚;促进民生;中央集权。
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最后一点,中央集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必定是一个事必躬亲、对他人难得放心的人,尤其是建立军机处这项举措,皇帝颁布诏命,大臣跪受笔录,更是相当于将天下大权都凝聚在他雍正一人的手里,臣子们基本上失去了参与决策的机会。从封建帝制的稳固来说,这个决定是有利的;只是,世间大事常是双刃剑,极度的集权就意味着对皇帝个人能力的高度依赖,也就意味着对皇帝本人体能的高度消耗。
清史不同于明史,几乎清朝的每个皇帝都是勤政者,但即便如此,我想,也不可能每个皇帝都像雍正那样强悍有力,在嘉庆朝更有甚者说“要是现在雍正重生料理吏治就好了”。所以我们可知,雍正活得很勤劳,过度的勤劳,处理每个问题都认真至极,简直可称之为“有今生没来世”。如果他真的是笃信轮回转世的佛教徒,那么我能判断,他决不是等待来生的人,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今生中的所有一切:
而这样的人,多半既无情又深情,他的深情是对事,无情是对人。你去看他的脸,是跟康熙乾隆都不一样的,康熙的脸悲辛温悯;乾隆年轻时浮夸快乐,老年时老态龙钟,而始终都自满得要命。唯独雍正的脸,将所有“本我”的愉悦都压抑到最底限。
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能在事业上为他所用的人不少,能在情感上滋养他心灵的人不多,他会拥有一个苦涩的灵魂,一个既侮辱亲兄弟、处死亲儿子又颁布《大义觉迷录》的灵魂,一个既杀尽身边亲信、又因听说腰斩惨事而废除此刑的灵魂。
这,我想也就是《雍正王朝》的编剧所抓住的全剧根本。他用风雨和流血来铺陈这样哀伤沉重的气氛,但重点还是人物。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实话说,是比真实的雍正更为理想化的;但我觉得,雍正本人就不能算是一个标准的成功者模板,他熟稔于政治家的厚黑学,却少了政客的流氓气,所以康熙帝评价他,“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在这句话里我注意到的关键词是“人品贵重”——是的,雍正的成功全赖于他秉性的贵重,当然也藉于时运;不然,以他这偏执的性格,成功离他还很遥远。贵重的人品是一个底子,能让他的劣势变为优势。
在将他演绎为电视剧中有血有肉的人物时,我们必须注意,身为全剧的男主角,萦绕他的纵有太多的争议是非,呈现在观众面前,他应当是可爱的。所以编剧提取出了雍正身上所有不似政治家、而更似理想主义者的部分;所以,我们看到雍正在含泪赐死儿子之后,独自踱步到门外,心碎到口吐鲜血;所以,我们看到雍正在赐死张廷璐、让文武百官一同观看时安慰快要支撑不住的张廷玉,“是朕粗心了,原不该叫你来的”……就连那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胤禩,编剧也安排他在家破人亡之际给自家老婆留下了一叠钱银。
这样的细节,都是血淋淋的政坛官场中难得一见的一丝光亮,这光亮不是来源于别处,而是来源于人性。故而即使我不喜欢政治,也很难喜欢此剧阴霾一般的氛围,我也还是对编剧俨然怀有敬重之情。因为人性复杂,利益之思占绝大比重,但人也不是全然冷漠绝情的;冷血帝皇的一声哀叹,有时比风流诗人的纵性任情,更能引起芸芸众生的普遍悲感。这也许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为人类本质上的慕强,我们天然地渴望成为强者或追随强者;而力量的本质既是资源,又是威胁,这就使我们不免渴盼出现一个温情的强人,那会使力量成为威胁的可能性更小一些。
第二个原因,则更为隐晦难言,这就涉及人性了,我还是试着阐释一下——帝王首先是一种职业,然后才是一种权力。之所以说它是职业,是因为帝王自身的利益需求必须同步于整个社会大体上的利益需求,这个“大体”,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怎么去平衡?就需要职业化的冷静理性,而不容余情。而越是在这个时候,人生而为人,他身上溢出的那些情感的、欲望的、本我的东西,就越显弥足珍贵,迷人而富有魅力。就这种魅力而言,其实我认为史上的雍正反而比电视剧中正气凛然的唐国强更有魅力,因电视剧为了尽可能的平民化、体谅普通观众的理解力,还是多少把雍正做了脸谱化的处理,只梳理出了一二三几根简单的线条……而真实中的人,是远远比几根线条更为庞杂善变、更为波谲云诡的。
那么你要问,是否换一个编剧,就能把雍正处理得比《雍正王朝》的原编剧更好?我想很难。我很想在这里引用点剧作法,可惜看了几本书后都只觉说得不到心里。人物的“线条化”和“复杂性”是我现在所面对的一个困境,也是我在雍正王朝中的“雍正”上发现的一个极难统一的矛盾,但这并非剧作法所能教给你的,它是现实问题,也是编剧个人一定得单独解决的问题——说它现实是由于,若是将历史上雍正的复杂性具体呈现,那就肯定有善有恶,恶的那一面,该怎样诠释?怎样体现?怎样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怎样被观众所认可和接受?……还有,这样黑暗的权力内幕,这样深邃的人性本质,观众看了后会对此产生怎样的反应呢?……所以倒还不如线条化的处理。
《故事》一书中讲到人物的功能性,所以编剧,还是不要太追求艺术的极致,戏剧到底还是普世艺术,该从众时从众,该利己时利己。将人物功能化就是一种十分方便简捷的利己做法。在历史剧中做一个“安娜•卡列尼娜”或“拉斯科尼科夫”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那么多心理独白去跟观众一一解释事件的动机、人物的内心,只能通过最简单明快的事情冲突去揭示人物关系,展现人物目的。这是“第一根线”。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多画一两条线条就更好了。《雍正王朝》就“雍正”这个人物,起码画了两三条线条。这两三条线条足以表达出雍正此人身上的光和影,这对写作者而言,不能称经典,已堪称出色。
《故事》这本书中还对大家说,“适度就好”。是的,适度就好,做人也罢写戏也罢。雍正的理想主义看似偏执,其实是适度的;正如他的中央集权看似强锐,其实也注重了度;唯独他在对自己身体灵魂的使用上没注重度,一味地使用着,所以他英年早逝了。而对深夜写这篇文章的我来说,这也是个教训。
写到结尾,曹植有诗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豆瓣上有一篇影评以此为题,我也甚爱这篇诗句,故也以此为题,结束这篇文章。
引用资料:《清史稿》《故事》
实话说,《雍正王朝》并不是一部视觉上喜庆热闹的剧,开头时就风雨如晦,而其一路场景,从民间到宫廷,也都是阴郁的,间歇性流着血。
这种格调也与唐国强所饰演的雍正相似:中气十足的说话声音,浓眉大眼的英武容貌,神情正直而压抑,基调是乌云一般的悲凉忧郁,事实上这倒与历史上的雍正颇为不符。画像中,他瘦削过头,下颌极尖,眼小而波弓,唇厚而小,上唇微微往下凹,眉尾疏散,鼻梁既瘦又高,而且笔直,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张阴鸷中透出正气、怀柔而略带阴柔、专注热情而极为谨慎的脸。
我相信以貌取人,从这张脸中,你也能看出雍正身上许多既矛盾又同在的个性:
他,本性为男子气和极强的权欲,可奇妙的是,他又跟历史上大多数热衷于掌权的独裁君王不同,他仿佛把帝皇当成是一种职业,而很少感情用事,凡事皆出于理性的考量。在这张脸上内容很多,欲望却不太明显:不管是权欲,性欲,还是嗜血的欲望。这大约是因为雍正是个绝不放纵的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纵容。因此这张脸极为功利,却不急于求成、不贪婪,甚至还带着点佛教徒的清淡萧散——既然已写了这许多文字了,那我不妨就从这里谈起雍正的性格:
据史载,雍正可称为历代帝皇中的工作狂,在位十三年来兢兢业业,批起奏折来不舍昼夜;而他执政期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措施,总体来说,都是基于三点:削弱官僚;促进民生;中央集权。
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最后一点,中央集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必定是一个事必躬亲、对他人难得放心的人,尤其是建立军机处这项举措,皇帝颁布诏命,大臣跪受笔录,更是相当于将天下大权都凝聚在他雍正一人的手里,臣子们基本上失去了参与决策的机会。从封建帝制的稳固来说,这个决定是有利的;只是,世间大事常是双刃剑,极度的集权就意味着对皇帝个人能力的高度依赖,也就意味着对皇帝本人体能的高度消耗。
清史不同于明史,几乎清朝的每个皇帝都是勤政者,但即便如此,我想,也不可能每个皇帝都像雍正那样强悍有力,在嘉庆朝更有甚者说“要是现在雍正重生料理吏治就好了”。所以我们可知,雍正活得很勤劳,过度的勤劳,处理每个问题都认真至极,简直可称之为“有今生没来世”。如果他真的是笃信轮回转世的佛教徒,那么我能判断,他决不是等待来生的人,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今生中的所有一切:
而这样的人,多半既无情又深情,他的深情是对事,无情是对人。你去看他的脸,是跟康熙乾隆都不一样的,康熙的脸悲辛温悯;乾隆年轻时浮夸快乐,老年时老态龙钟,而始终都自满得要命。唯独雍正的脸,将所有“本我”的愉悦都压抑到最底限。
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能在事业上为他所用的人不少,能在情感上滋养他心灵的人不多,他会拥有一个苦涩的灵魂,一个既侮辱亲兄弟、处死亲儿子又颁布《大义觉迷录》的灵魂,一个既杀尽身边亲信、又因听说腰斩惨事而废除此刑的灵魂。
这,我想也就是《雍正王朝》的编剧所抓住的全剧根本。他用风雨和流血来铺陈这样哀伤沉重的气氛,但重点还是人物。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实话说,是比真实的雍正更为理想化的;但我觉得,雍正本人就不能算是一个标准的成功者模板,他熟稔于政治家的厚黑学,却少了政客的流氓气,所以康熙帝评价他,“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在这句话里我注意到的关键词是“人品贵重”——是的,雍正的成功全赖于他秉性的贵重,当然也藉于时运;不然,以他这偏执的性格,成功离他还很遥远。贵重的人品是一个底子,能让他的劣势变为优势。
在将他演绎为电视剧中有血有肉的人物时,我们必须注意,身为全剧的男主角,萦绕他的纵有太多的争议是非,呈现在观众面前,他应当是可爱的。所以编剧提取出了雍正身上所有不似政治家、而更似理想主义者的部分;所以,我们看到雍正在含泪赐死儿子之后,独自踱步到门外,心碎到口吐鲜血;所以,我们看到雍正在赐死张廷璐、让文武百官一同观看时安慰快要支撑不住的张廷玉,“是朕粗心了,原不该叫你来的”……就连那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胤禩,编剧也安排他在家破人亡之际给自家老婆留下了一叠钱银。
这样的细节,都是血淋淋的政坛官场中难得一见的一丝光亮,这光亮不是来源于别处,而是来源于人性。故而即使我不喜欢政治,也很难喜欢此剧阴霾一般的氛围,我也还是对编剧俨然怀有敬重之情。因为人性复杂,利益之思占绝大比重,但人也不是全然冷漠绝情的;冷血帝皇的一声哀叹,有时比风流诗人的纵性任情,更能引起芸芸众生的普遍悲感。这也许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为人类本质上的慕强,我们天然地渴望成为强者或追随强者;而力量的本质既是资源,又是威胁,这就使我们不免渴盼出现一个温情的强人,那会使力量成为威胁的可能性更小一些。
第二个原因,则更为隐晦难言,这就涉及人性了,我还是试着阐释一下——帝王首先是一种职业,然后才是一种权力。之所以说它是职业,是因为帝王自身的利益需求必须同步于整个社会大体上的利益需求,这个“大体”,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怎么去平衡?就需要职业化的冷静理性,而不容余情。而越是在这个时候,人生而为人,他身上溢出的那些情感的、欲望的、本我的东西,就越显弥足珍贵,迷人而富有魅力。就这种魅力而言,其实我认为史上的雍正反而比电视剧中正气凛然的唐国强更有魅力,因电视剧为了尽可能的平民化、体谅普通观众的理解力,还是多少把雍正做了脸谱化的处理,只梳理出了一二三几根简单的线条……而真实中的人,是远远比几根线条更为庞杂善变、更为波谲云诡的。
那么你要问,是否换一个编剧,就能把雍正处理得比《雍正王朝》的原编剧更好?我想很难。我很想在这里引用点剧作法,可惜看了几本书后都只觉说得不到心里。人物的“线条化”和“复杂性”是我现在所面对的一个困境,也是我在雍正王朝中的“雍正”上发现的一个极难统一的矛盾,但这并非剧作法所能教给你的,它是现实问题,也是编剧个人一定得单独解决的问题——说它现实是由于,若是将历史上雍正的复杂性具体呈现,那就肯定有善有恶,恶的那一面,该怎样诠释?怎样体现?怎样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怎样被观众所认可和接受?……还有,这样黑暗的权力内幕,这样深邃的人性本质,观众看了后会对此产生怎样的反应呢?……所以倒还不如线条化的处理。
《故事》一书中讲到人物的功能性,所以编剧,还是不要太追求艺术的极致,戏剧到底还是普世艺术,该从众时从众,该利己时利己。将人物功能化就是一种十分方便简捷的利己做法。在历史剧中做一个“安娜•卡列尼娜”或“拉斯科尼科夫”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那么多心理独白去跟观众一一解释事件的动机、人物的内心,只能通过最简单明快的事情冲突去揭示人物关系,展现人物目的。这是“第一根线”。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多画一两条线条就更好了。《雍正王朝》就“雍正”这个人物,起码画了两三条线条。这两三条线条足以表达出雍正此人身上的光和影,这对写作者而言,不能称经典,已堪称出色。
《故事》这本书中还对大家说,“适度就好”。是的,适度就好,做人也罢写戏也罢。雍正的理想主义看似偏执,其实是适度的;正如他的中央集权看似强锐,其实也注重了度;唯独他在对自己身体灵魂的使用上没注重度,一味地使用着,所以他英年早逝了。而对深夜写这篇文章的我来说,这也是个教训。
写到结尾,曹植有诗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豆瓣上有一篇影评以此为题,我也甚爱这篇诗句,故也以此为题,结束这篇文章。
引用资料:《清史稿》《故事》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雪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