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摘自文工团)
对有声电影的到来,爱森斯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这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末日。他认为,“真实”的效果将由于观众听到了声音而大大加强,结果,“电影将沿着单纯追求真实性的令人恼火的斜坡走下去,丢弃一切创新”。同时,爱森斯坦本人也认为,如果这一发明能够恰当地、富有意义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带来形式创造的革新。爱森斯坦所谓的“富有意义”,是指“以对位方式利用声音”,也就是让声音与画面分立,以便造成两者之间的冲击效果。这位“蒙太奇理论”的创立者,试图在单纯的画面蒙太奇之外,进一步利用音画之间的蒙太奇。
视听在电影中的编码化结合,与视触在绘画中的编码化结合一样,都是社会性幻觉的基础模式。这种结合强加给你一个完整的感受框架,规训你对事物的感知以及进一步的理解。这就像你谈了十次恋爱,每一次你都以为自己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将会有一段特别的恋爱体验。但通常发生的却是,在事后,或在旁观者看来,你始终都找的是同一种人,并用同样的方式与之相处,得到同样的最初新奇感,渐渐增长的不满,同样的失望,同样的失败。你谈十次一百次恋爱,也还是一样,因为你自以为最个体化的快乐与痛苦,其实都是模式化的。这种模式化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于视听或视触结合的娱乐/艺术/文化模式,大规模复制粘贴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却始终戴着自我的面具。
因此视听和视触分离,就成为强行撕扯开既定体系的必要手段,目的是让你有机会从破裂的茧中挣脱出来,真正呼吸到另一种空气,用被清洗过的感官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看到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视听在电影中的编码化结合,与视触在绘画中的编码化结合一样,都是社会性幻觉的基础模式。这种结合强加给你一个完整的感受框架,规训你对事物的感知以及进一步的理解。这就像你谈了十次恋爱,每一次你都以为自己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将会有一段特别的恋爱体验。但通常发生的却是,在事后,或在旁观者看来,你始终都找的是同一种人,并用同样的方式与之相处,得到同样的最初新奇感,渐渐增长的不满,同样的失望,同样的失败。你谈十次一百次恋爱,也还是一样,因为你自以为最个体化的快乐与痛苦,其实都是模式化的。这种模式化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于视听或视触结合的娱乐/艺术/文化模式,大规模复制粘贴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却始终戴着自我的面具。
因此视听和视触分离,就成为强行撕扯开既定体系的必要手段,目的是让你有机会从破裂的茧中挣脱出来,真正呼吸到另一种空气,用被清洗过的感官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看到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这篇影评有剧透